APP下载

中国原创歌剧作品的艺术处理

2018-10-27张佳佳

歌剧 2018年3期

张佳佳

内容提要:中国原创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交融通过歌剧的形式呈现,其情感与内涵无不深深地镌刻着《中国烙印》。本文将探讨对于以西方艺术品种为载体来表达中国音乐语汇的中国原创歌剧中,如何把歌剧音乐排练、歌剧指导的经验与原创作品有机融合,寻找《专属》于中国声乐作品、原创歌剧的指导经验与艺术处理法则,以及如何把歌剧、原创歌剧的排练、艺术处理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原创歌剧 歌剧排练 歌剧艺术指导

一、歌剧艺术指导在原创歌剧艺术诠释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歌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日益国际化,对歌剧艺术指导的专业性需求也日益加深。歌剧排练中,歌剧指导担负着对于音乐的分析、把握、艺术处理的重任,并通过语言、语气、音乐风格、人物形象等多角度进行解读,从而确保演员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要诠释的人物并对其声音呈现进行把控。歌词中出现的各国语言成为影响音乐作品内容与基调的重要因素,是掌握作品的核心亦是难点所在。笔者就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期间,曾通过《托斯卡》《蝴蝶夫人》《菲岱里奥》《漂泊的荷兰人》等歌剧的排练,初步了解歌剧音乐作业工作的性质:在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排练中,参与过排练《卡门》《贾尼·斯基基》《蝙蝠》《爱之甘醇》等一系列歌剧的《剧院流程》制作:通过参加马林斯基剧院的《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跟随著名声乐指导拉里萨·捷捷耶娃等国外专家、声乐指导深入学习的过程,更令我明确了钢琴艺术指导应该具备的专业修养、职业素养。随着毕业留任声乐歌剧系钢琴艺术指导,《奥涅金》《阿依达》《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多部歌剧从排练到完整呈现,使我对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歌剧的准备阶段和音乐排练过程中,歌剧艺术指导可以说是把握音乐《命脉》极为重要的角色之一,担负着对于音乐分析、把握、艺术处理的重任,并要通过语言、语气、音乐风格、人物形象等多角度解读,令演员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要诠释的人物,更好地把控声音。歌剧艺术指导是一个成熟的歌剧制作班底主创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部歌剧戏剧排练前,歌剧艺术指导需要与角色演员进行音乐作业,从歌剧音乐层面来说,包括速度、风格、节奏、语言等很好地把关,以帮助演员更容易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这也是作品戏剧排练及乐队合乐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影响着一部歌剧的制作效率及呈现。

在《传统》与《现代》音乐语汇融合的今天,《中国标志》已成为世界音乐的旖旎风景,音乐家们都在突破、寻找如何用《新》的藝术表达方式诠释《新语汇》,从而为此添姿加色。在中国原创歌剧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级院团、艺术院校及歌剧舞剧院纷纷委约作曲家们创作歌剧,这些歌剧剧本取材于中国历史、文学名著、经典电影、现实主义题材、风土乡俗,其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音乐与文学的交融通过歌剧的表现形式无不深深地镌刻着《中国烙印》。在排练西洋经典歌剧的同时,中国原创歌剧的《新鲜血液》对于音乐家们也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创作形式。作为歌剧艺术指导,笔者曾参与过《土楼》《原野》《大汉苏武》《悲怆的黎明》《渔公与金鱼》《郑和》《楚庄王》等原创歌剧制作的排练。原创作品的排练难度之大在于:无《模板》《范本》可循,一切都是从《新》开始,需要作曲家、编剧、导演、指挥、声乐指导等主创团队共同《打磨》和《调整》,从而落实到最后的定稿,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家们要经历数次练习一掌握一修改一练习的《周期》,从而把最《惊艳》的一刻呈现出来,可以说原创歌剧是《熬》出来的艺术!对于中国音乐语汇在以西方戏剧表现形式为载体的呈现下,如何把歌剧音乐排练、声乐指导的经验与原创作品有机融合,寻找《专属》于中国声乐作品、原创歌剧的指导经验与艺术处理法则,如何把歌剧、原创歌剧的排练、艺术处理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二、原创歌剧《大汉苏武》概述

歌剧《大汉苏武》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打造,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是陕西省歌舞剧院继《张骞》《司马迁》之后《大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2013年8月18日在西安人民剧院首演。该剧作曲家郝维亚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是当代青年作曲家中在歌剧创作领域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音乐家之一。通过《大汉苏武》,我们感受到他音乐创作的独特语汇,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如戏曲秦腔的首尾呼应、异域风情的节奏变化和音乐场景描写、节奏与和声关系的繁复、音乐戏剧结构的紧张度均表现了角色的戏剧张力,以及音乐语汇和角色的关系。

作为一部歌剧或原创歌剧的艺术指导,在排练一部作品之前,需要对其剧本、音乐戏剧内部结构有较深入的分析和了解,需要准确解读剧中角色,在了解《大背景》的基础上,帮助演员从音乐处理、声音运用、咬《字》分寸等层面塑造人物形象,把握音乐气质。

歌剧《大汉苏武》其音乐戏剧的内部结构分析是:

序曲《远古的呼唤》。

第一幕第一场:戏曲味道的开场白,由慢到快,配合秦腔武士,苏武留胡节不辱!合唱气势恢宏地交待了北征匈奴、凯旋长安的壮观场景和时代背景!

第一幕第二场:音乐场景描写,大漠的苍凉、阴森鬼魅的音乐走向,骑射舞蹈的节奏特征,匈奴大漠映入眼帘。索仁娜的开场白,清新的民歌小调给予人物清澈明快的第一印象,也是在这样一段场景对话中包含着苏武与索仁娜的情愫。和谈失败后,单于、卫律及合唱的音乐紧张度加强,连续的三连音节奏语汇强化了激烈的冲突,单于看重苏武的《气节》,并想长久地得到《这颗璀璨的恒星》。音乐层面的承前启后,为二幕的发展作了铺垫。

第二幕第一场:苏武的咏叹调《干渴像刀子一样》呈现了渴饮雪饥吞毡的绝境,坚守信念的决心,僵在死神掌中的无助皆通过纠结阴森的音乐语汇刻画出来:索仁娜的咏叹调《止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为苏武的《生》带来希望,给整个音乐气质带来一丝明朗、柔软和温情,犹如春日暖阳;当卫律威逼利诱后仍无法令苏武归顺,劝降场景中单于的咏叹调《我要让你绝望》在温和的语气下暗藏着《阴谋》,是肉体痛苦和心灵摧残的较量:苏武、索仁娜、单于、卫律的四重唱,各怀《心腹事》,四条《音乐线索》表达了对爱情、生存和回归的渴望。为三幕埋下伏笔。

第三幕第一场:场外的小号、笛子及女声合唱描绘了鲜花盛开、草原萋萋、天蓝水清。弦乐的引入,不断重复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语汇,表达了索仁娜急切的心情,匆忙的脚步和惆怅的情绪。苏武的第二首咏叹调《寒风呼啸在沉寂旷野》描写了五年来的《经历》,泪水思念,孤寂落魄,绝望的处境;李陵劝降场景中,李陵与苏武的二重唱《那一刻》、苏武与索仁娜的二重唱《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阳光》,音乐的衔接由《紧》到《松》,有张有弛。李陵的矛盾无奈、苏武的愤恨在苏武与索仁娜的爱情二重唱段落中淡化,音乐颜色中的一抹《温存》在全剧最精彩段落之一男声合唱《远方飘来洁白的云朵》中静谧升华,令人动容!李陵自尽场景,咏叹调《背叛的耻辱让我疯狂》,以死谢罪、自杀成仁,用这样刚烈的方式净化灵魂,向祖国《谢罪》!在模仿古琴音色的乐段中,李陵的宣咏:《径万里兮度沙暮,为君将兮愤匈奴》表达了一位具有《争议》的英雄对祖国故土最后的《自白书》,《胡尸汉家心,孤魂何处容》,忠诚与背叛,生与死的定义在男声合唱的铺垫下被解读,音乐厚重悲壮!四重唱的主题再现,祖国的眷恋,亲情的割舍,单于的无奈都在这百转干回中交织对话!

《苏武留胡节不辱》音乐主题再次响起并积蓄发展,合唱歌颂了汉家赤子,风骨干秋的气节,给予了英雄最高荣誉的《回归》!

三、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的指导解读与艺术处理

如何把歌剧音乐排练与指导的经验与原创作品有机融合,寻找《专属》于中国声乐作品、原创歌剧的指导经验与艺术处理呢?无论是室内乐、音乐会或是艺术歌曲、歌剧,还是配合声乐主课老师教学实践过程或是歌剧排练指导工作,声乐合作艺术的多种形式载体皆是万变不离其宗,同呼吸、共命运、《能跟善带》是重中之重。歌剧音乐是以戏剧结构为依托的,既是戏剧就有情节、有冲突、有发展,更需要注意这种《你来我往、交相呼应》的音乐对话过程。

首先要重视语言的处理。中国歌剧《字》的处理、把握和分寸是从字与字的关系上、语气的逻辑重音中体现。这就要求歌剧艺术指导需了解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观念,尽可能地具备一定的《唱能力》以便演员在演唱作品遇到困难时,可以适时给予建议和帮助,清楚了解问题所在,感受呼吸和音乐的张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珠联璧合、声情并茂。语言、语气的处理和把握尤为重要,要想很好地解决吐字发音问题,需先放声《朗诵》歌词,从每个字词直至每一句话,在分析理解歌词寻找正确逻辑重音的基础上,注意语气的准确拿捏;与此同时,要结合演唱时的状态,从一个元音走向另一个元音时,尽可能地保持元音延长到无痕过渡,而不因辅音的变化在声音位置上、音乐句子上影响发声,以保证歌唱时发音位置的统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连贯。在这个层面,《字头》的处理是重中之重,字头《时间差》决定了表达的情绪及音乐上的《起拍状态》。

把握好《字》,一是能够更清晰精准地表达戏剧中的情景、情绪,二是《字与字》的关系其实就是《音与音》的衔接,音乐感觉等同于对语气语调的感觉。演唱者对谱面的《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对歌剧精准的把握和诠释。谱面中的《动词》很重要,既决定了《行动》和《情绪》的动态关系,又决定了音乐前进的《行动线》,作曲家往往会在《动词》《形容词》处给予更多逻辑重音的创作手法,需要演员们去捕捉、强调,随时跟从人物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既然是说话,就有语句和段落,这往往直接强调了人物在心理上的转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品中宣叙调从创作到演唱的难度都很大,这是由汉语四声概念所决定的,只有把《字词关系》《节奏关系》《音高关系》和语气的《逻辑重音》结合好,做到在《音高上说话》,才会避免创作和演唱中出现《倒字》的尴尬,从而把宣叙调诠释清楚。

语言的《弹性》还要求音乐在严格按照谱面节奏基础上的《弹性》,绝不能《机械》,要在一定框架内作适当的松紧关系调整,笔者在排练指导中曾反复强调:《语气的松紧都是在一定量的范畴里,放了多少就要补回多少,这是一个音乐上的平衡……》每首唱段需按照单词和语句的语言逻辑重音,慢速加以练习,需要掌握歌词的韵律并模仿语气。例如谱例1中,原创歌剧《大汉苏武》中索仁娜的咏叹调第一句《止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中,作曲家在《止不住》三个字上运用了三连音,强调了语气,伴随和声的变化、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支撑。乐谱里面体现了音乐的《松紧关系》,《三连音》的强调、《大切分》的舒展,这都应在一个乐段和乐句的结构中调配设计好。

其次,歌剧艺术指导要有《总谱意识》。歌剧艺术指导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中钢琴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表达层面的《总谱意识》,无论是总谱还是钢琴缩谱,在指导演员、学生的过程中,歌剧艺术指导需具备既可以《一目十行》也能够在钢琴缩谱构架中《脑补配器》的能力,想象出乐队交响化的演奏效果。当然,这种效果是由交响思维所决定的,而交响思维又是在与指挥家、作曲家的长期配合、大量积累作品、熟读掌握总谱的前提下实现的。音乐作业层面大体分三个阶段:钢琴音乐作業咏叹调、重唱的练习、钢琴音乐联排(坐唱)、进入乐队音乐联排(坐唱)。无论是西方经典歌剧或是中国原创作品,其音乐语汇都是有线索、规律可循的,传统音乐语汇或是现代音乐语汇的结构、乐队总谱或钢琴缩谱谱面中可依靠的声部或乐器音色对于演员来说尤为重要。那么,指挥与歌剧艺术指导需要在乐队声部的层次、音量的控制、音色的调配上给予歌唱家更多的支持。对于歌剧艺术指导,面对歌剧钢琴缩谱,首先需要放大,对比总谱勾勒出的主要音乐结构,这个寻找《线索》的过程尤为重要。很多歌剧的缩编谱,比如莫扎特、罗西尼、多尼采蒂等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其钢琴排练谱如果全部演奏出来,一是演奏技术上难以实现,二是会给歌唱家增加很多负担,因而需要依靠歌剧艺术指导在声部层次的处理,《抽丝剥茧》抓重点,不添乱。

谱例2所示中,钢琴缩编谱所呈现的形式是同一音型的节奏衬托,这部分在总谱配器中的体现是弦乐的铺垫,呈现音响上《xixisusu》的效果。那么,在处理这样的段落时,需要尽可能《弱化》音型的《密度》,突出和声框架,加入八度低音,构造出乐队效果的《空间》感,从而给予歌唱家处理旋律部分的长线条以更多的支持和推动。这就需要歌剧艺术指导在钢琴演奏能力达到较高水准的基础上,还具备一定改编和缩编总谱的能力,这同时也是一个更为综合的职业要求。歌剧作品的乐队缩编谱每一个版本都不太相同,需要找到合适的、能最大限度还原乐队效果的、同时适用于钢琴排练演奏的缩编谱,并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所需音响效果和排练要求对缩编谱进行取舍。

最后,歌剧艺术指导应与歌者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对于演员和学生们来说,歌剧主要是用声音去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很重要的修炼过程。在指导过程中,要点之一是要与歌唱家反复探讨如何用声音去塑造剧中角色。这就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的同时,了解所饰角色的心路历程,从而达到感同身受。歌唱过程中的呼吸、腔体、位置、共鸣便成为这一层面的关键词。例如,剧中人物索仁娜从第一幕的16岁少女再到第三幕时的出场,间隔了19年,这种年龄跨度在音乐表达上应有体现,在声音上就要有对比。第一幕的少女时期有着很多花腔的华彩段,要求声音通透纯净,发声的点子小而干净,如果开得大往往容易出现音准的偏差、以及音色的不干净,这就需要在声音和呼吸上给予更多的支持。第三幕的唱段更是要用长乐句表现。如苏武将回长安,而索仁娜和孩子不能一起前去,这种生离死别的咏叹调,索仁娜的表现是呆滞的,可以把声音处理得直一些,音色偏冷,颤音少一些。当索仁娜寻找到苏武,那种长乐句的表白,音区不是很高,就需要用很温暖、很浓的声音感觉去拥抱这份情感来演唱,这和第一幕的表现完全不同,需用心去雕刻。

歌剧艺术指导在帮助演员、学生们技术完善的同时还可以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角色、剧情来对声音进行微调。如第一幕亮相的一段小歌,从声音技术运用上可以处理得更直白一些,加入民歌的想象让声音更清澈,呈现美丽纯洁的画面。第二幕中的咏叹调《止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是苏武的副将劫持了单于的国太(单于的母亲),被关入地窖,索仁娜偷偷去地窖救苏武,《几天不见变了样子,破衣烂衫,吃的是毡毛,喝的是雪水》,所以演唱了这首咏叹调,表达出爱慕与疼惜,声音要有《温度》,在音乐和音色上需要更多的层次,从《爱是什么》到《阳光照亮了寒夜》,从自言自语到长线条的抒情都是要通过声音的调整来呈现音乐中的《豁然开朗》。

结语

当下,各大艺术类院校、文艺团体研讨最多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运用西洋美声唱法诠释好中国作品,即《洋为中用》:如何把中国作品的咬字和风格表现出来,诠释好现代音乐语汇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融合的原创作品。这就需要歌剧艺术指导在保持唱法和声音状态的前提下,加强咬字训练和对字音的感觉。西方歌剧有其固定的程序,无论在制作或是表演方面都有系统的传承和经验,而中国原创作品需要同主创主演多次磨合与沟通,反复揣摩进行润染,这是一个继续《创作》的过程,从而对于歌剧、对于音乐语汇的解读、对于歌唱概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现今,以多媒体形式为载体传播、普及、推广音乐已成为更直接便捷的形式之一,为原创音乐的宣传搭建了平台,便于广大读者更为准确地欣赏、学习这些曲目。笔者在教学工作以外,还首次担纲了制作人,携手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用钢琴版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歌唱家合作《还原》歌剧场景,《再现》经典唱段,诠释作曲家新语汇,打开新思维,于2016年录制并出版了CD《剧荟-新原创歌剧咏叹调选辑》。其中共收录了7位著名作曲家歌剧新作,并特邀15位顶级华人歌唱家参与录制(戴玉强、魏松、莫华伦、袁晨野、杨光、彭康亮、杨小勇等),是中国《首张》原创歌剧选段唱片(作品皆为作曲家近10年来的新作,并首次出版)。部分中国原创歌剧咏叹调唱段,如《骆驼祥子》(郭文景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运之河》(唐建平作品)、《红河谷》(孟卫东作品)、《赵氏孤儿》《冰山上的来客》(雷蕾作品)、《雷雨》(莫凡作品)、《燕子之歌》(奚其明作品)、《大汉苏武》《一江春水》(郝维亚作品)等,这些原创作品经首演后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其中经典的咏叹调唱段更是深入人心。将这些优秀的唱段整合并以乐谱教材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丰富了现有中国歌剧选段教材,又扩充了中国原创歌剧领域的教学资料,也可在国内外声乐比赛新作品演唱中选用,扩展了作品选择范围。这也是笔者以中国原创声乐作品为方向编辑、制作出版教材唱片的初衷。笔者也将以此为起点,逐步整理完善,力求把中国当代作曲家声乐作品系列教材、唱片编辑录制得更具有系统性和学术性。

传承、创新《中国音乐语汇》,為《中国声音》的普及、推广、繁荣是每一位音乐人的职责。让我们共享中国原创歌剧的魅力,在《小空间》里看《大世界》,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推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