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麦皇家歌剧院杂记

2018-10-27谭烁

歌剧 2018年4期
关键词:拉尔森穆勒歌剧院

谭烁

落地窗外,是黑木条铺就的宽敞、无栏的露台。露台下,海水墨蓝,泛着波儿。海鸟似乎都去别处觅食了,眼前景致宁静。偶见一只白天鹅,优雅地,任自己在波心荡漾着。

哥本哈根的当地人喜爱坐在落地窗里的小圆桌前,一边品着热咖啡,一边温和地聊天。游人则大都在露台上踱步、观景、留影——那儿也是眺望丹麦皇家歌剧院的好去处。

这方露台,是丹麦皇家戏剧院建筑群的一部分,它与歌剧院直线距离不过400米,但中间隔着一片海。若想从这头去那头,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乘坐水上公交——一种小型客船,如画对角线般,直直地,斜渡过去。

每逢海那边的歌剧院晚上有演出时,戏剧院露台一侧的渡口就会增开一班渡船,在演出前的一个多小时里一趟趟地将观众载至对岸:待演出结束后,再把他们载回来——也就是哥本哈根城中心的这一边。

而在歌剧院那边下船后,只需步行几十米就到了剧院入口处的前坪。前坪地面所铺设的花岗岩,据说是从中国进口的。究竟是否,难以考证,但花岗岩耐磨的特性,用来铺就露天地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站在歌剧院入口,直面海对岸望去,可见丹麦王室寓所阿美琳堡宫(Amalienborg Palace)。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每年冬天都会住在那里。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爱好者,她有时也会《跨海看戏》,尤其是芭蕾,精通绘画的女王还曾多次为芭蕾舞剧设计服装和布景。

歌剧院入口是普通的玻璃旋转门,进入室内,即可见《里核》的外围——那是透着橙红色的木质墙体,而墙体内,就是同系暖色调的歌剧院演出大厅了。为确保最佳的音响效果,演出大厅的设计并非一味求大,而是把座椅数量控制在1700座以内。一层池座,加三层楼座,最顶层为技术人员工作区。

女王看戏的专座,设置在二层楼座的最左端,此外还有五个毗邻的座位,都是留给王室成员专用的。至于为何不将正中间的座位留给王室专享,相传玛格丽特二世有她自己的说法,大意是:既然不会每天来,占着好位子不用,既可惜、也是可耻的。当然,王室的特权还是有一些,比如有一条入场通道就是专供王室成员们使用的。

尽管歌剧院被冠以《皇家》之名,由丹麦政府运营,但它实则是来自一位《平民》的赠礼——不仅是资金上的,在用材、设计甚至选址上,也都遵照了这位《平民》的意愿。这位出身平民却获得丹麦王室最高荣誉的捐赠者,就是航运界大名鼎鼎的穆勒(Arnold Maersk Mc-Kinney Moller)。作为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集团第二代掌门人,他将父亲创办的船运公司打造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商业集团。据来自马士基集团官方公布的数据,其全年商业活动产值已达460亿丹麦克朗,约占丹麦国内生产总值的2.5%。

虽然耗资24亿丹麦克朗(约合4亿美元)的歌剧院,对于具有千亿身家的穆勒来说并非天文数字,但这也绝不是他的心血来潮之举。在2005年这座新歌剧院诞生之前,哥本哈根的歌剧、芭蕾、戏剧、交响乐等大型演出仍挤在1874年建成的《老剧场》(Gamle Scene)里。穆勒经仔细调研后,决定在他两年前买下的那块与王宫隔海相对的地皮上建一座歌剧院。《我们当初买下那块地时就打算用来做点儿特殊的事,但一直未找到中意的计划。很多人建议造歌剧院,于是我们做了研究,然后决定一试。》

尽管这笔巨款作为捐赠可以抵税——这使得捐建在本质上与政府出资修建无异,但丹麦议会还是达成一致,于2000年批准了该计划。毕竟,关于修建歌剧院一事,他们多年讨论未果,如今却可以《坐享其成》,只待几年后接管现成的运营即可。

因而这座公共建筑——也是丹麦史上最昂贵的建筑之一,在未进行公开竞标的情况下,由穆勒本人直接指派赫宁·拉尔森(Henning Larsen)主持设计。作为丹麦最具声望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拉尔森早年曾跟随他的师兄约恩·乌松(Jorn Utzon)一同工作,后者为悉尼歌剧院的总设计。

穆勒看重拉尔森的,可能正是这份渊源,当然,他们之前就有过合作。1992年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穆勒中心》(Maersk Mc-Kinney MoilerCentre)也是聘请拉尔森设计的。不过,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甲方》,穆勒本人亦提出了自己对歌剧院的要求,而且颇为细致:外墙石材必须采用德国南部的米黄石灰石(Jura Beige limestone),演出大厅的装饰木材必须使用与制作小提琴同等原料级别的枫木,且为丹麦原产,大厅顶部装饰须采用干足金,需要配备适合芭蕾演出的全套设施等等,这些严苛或者说近乎古怪的要求,拉尔森也都最大限度地满足。然而,在外观上,两人还是有难以调和的分歧,其中被媒体披露最多的,就是主体建筑正面是用石材还是用玻璃的问题。

《从一开始我就提出正面不要用玻璃,时间久了不耐看,》穆勒在电视采访时表示。而拉尔森,这位《采光大师》(master of light)——尤其善于采用北欧特有的自然光源来美化设计的他,并未服从穆勒的这一建议,这让穆勒先生极为不快。双方最终妥协的结果(或者说因地基已浇筑、无法再承受石材之重而不得已的折中办法)是在玻璃上加装金属框,即现在人们看到的外观模样。

2004年10月1日,歌剧院正式竣工并交付给丹麦政府。91岁的穆勒也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慈善壮举,尽管结果没有他预想中完美。2005年1月15日歌剧院举行开幕盛典,丹麦女王、首相均亲临现场,这也标志着丹麦拥有了世界顶级的表演艺术殿堂。《平地拔起一座世界级的歌剧院,而且舞台、音效都无与伦比——没有几个城市能有这样的机会,但哥本哈根是其中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歌剧院开幕当天报道说。

但拉尔森却并不以此为荣,尽管他此前的设计(如丹麦驻沙特大使馆)以及之后的设计(如冰岛竖琴音乐厅)都是公认的杰作。对于丹麦皇家歌剧院,他仍无法释怀,甚至在2009年出版的著作《你应该说感谢——一份关于歌剧院的历史记录》里,抖出了歌剧院修建期间的一些纠葛。《连厕所马桶的高度、宽度,等等,都需要按1:1的比例先给穆勒先生过目。》拉尔森写道。他坦承自己曾一度打算放弃,并递交了辞呈,但最终执拗不过。毕竟,穆勒若真發起诉讼,有可能给拉尔森带来《极为严重的财务后果》。

2012年4月,98岁的穆勒以《丹麦首富》的称谓与世长辞。次年6月,87岁的拉尔森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天堂,两人相遇了,而纷争,依然继续。丹麦新戏剧代表人物、《雷姆特》奖(Reumurt Award)获得者雅各布·韦斯(Jakob Weis)从两人的传记文献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名为《穆勒和拉尔森》的实验戏剧,他将时空设定在冥界,探讨对与错的界定以及背后的人性。

今年3月至5月,《穆勒和拉尔森》在丹麦皇家戏剧院上演,那些围坐在戏剧院落地窗边品咖啡的丹麦百姓,是否又多了份新谈资……

金黄色的小渡船,驶抵渡口,甲板围栏徐徐放下。几位游客,步回露台。

刚踏足过的歌剧院,再次映入眼帘,忽觉《天方地圆》。

猜你喜欢

拉尔森穆勒歌剧院
马克思对交往异化思想的深入——基于《穆勒评注》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脱不下的穆勒鞋
平衡之美
瑞典女歌手声称后悔代言,华为回应
布丽·拉尔森 这次要把事情搞大!
布丽·拉尔森:奥斯卡小金人竟是这么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