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苹果园发展新模式
2018-10-27刘国俊
刘国俊
现代化果园必须遵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主要体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制化等方面,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果品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1 苹果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苹果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1 由“省钱”向“省力”转变
过去栽培苹果,主要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产业,孩子上学、家里盖房以及孩子结婚都要靠它,那时候家里没有充足的钱投资果园,果园管理以省钱为出发点,自己累点没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将果园作为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时,管理果园的出发点就发生了变化,关注的不再是省钱,而是如何省力,特别是对规模化管理的果园,更是如此。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的升高,这也要求我们在果园管理当中,将更多的机械取代人工,最大限度地实现省力化。过去是靠力气挣钱,现在是靠科技和资金挣钱。
1.2 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正如前面所述,苹果生产正在经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一些人放弃了果业生产,有能力的人接手并整合了放弃的果园;而新建园的果农,许多都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图1)。土地逐步向种植能手集中,新的家庭农场诞生。这一过程虽然来得比较缓慢,却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1.3 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转变
这是果业管理技术的革新和成熟的表现。在传统果园管理当中,往往注重树上管理,这与对果树的认识有关,刚开始接触果树,最先看到的是果实,关心果实的大小、颜色、好坏,这是一种功利性的初级认识;继而关注枝条,关注枝条的多少、枝条的空间分布及树形;后来,认识到叶片非常重要,叶片的好坏、大小、薄厚及落叶早晚等等深刻影响着果树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注意到根系才是果树的根本。根者,根本也;梢者,末梢也。传统文化对这一点早就有深刻的理解,而许多果农在实际生产当中往往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由于多年来人们对根系的忽视,果园管理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转变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2 现代化苹果园管理新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般认为,现代果园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利用矮化砧木
选用合适的砧穗组合,从根本上减少整形修剪和调势促花的用工。换句话说就是在不同的区域及肥水条件下,通过选用不同的矮化砧木和配套品种,在无需人为过多调控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树势中庸和自然成花的目的。大家知道,富士苹果往往营养生长比较强,比较难以成花,在传统管理当中,需要修剪、拉枝、刻芽、环割等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在做促进成花的工作。在现代果园管理当中,利用矮化砧木,就相当于给果树安装了一个调节阀门,调控果树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二者达到平衡稳定、和谐统一,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矮砧果树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分配合理;树体矮小、早果,便于集约化经营;技术简化,节省管理费用,能够提高苹果生产总体水平,是目前世界苹果发展的趋势。美国、法国、意大利等苹果栽培比较先进的国家绝大部分都采用矮化砧木。
世界各国对苹果矮化砧木的选育工作都非常重视,选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品种,如英国的M、MM系、波兰的P系、德国的J和P系、加拿大的O系、苏联的B系和美国的CG系、日本的JM系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富士/CG.007(自根砧)组合,带分枝大苗建园,第二年单株结果达到85个,折合亩产3 000千克。
我国矮化砧木研究的成果比较少,主要有山西果树所选育的SH系,青岛农大选育的青砧1号、青砧2号,吉林果树所培育的GM-256等。由于苹果的生长结果习性同时受品种和砧木的影响,不同的品种嫁接不同的砧木,就形成了一种砧穗组合,这种组合是否合适,还要看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肥水条件。这是一个长期试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方面,国内研究的还不是很深入,在这里只将一些表现较好的富士苹果的砧穗组合给大家做一介绍。礼泉短富/M26/新疆野苹果组合,在陕西的乾县、礼泉、铜川、凤翔以及甘肃的庄浪等地均有成功范例,其中铜川的李位占果园、乾县的赵上利果园、凤翔的曹儒果园,亩产连年均在5 000千克以上,亩均收入都在30 000元以上。这一组合在上述区域表现优异,容易成花,管理方便,一般情况下,一年生枝条拉枝到水平以下缓放,就可成花。天红2号(短枝富士)/SH38/山东荣成八棱海棠组合:该组合在山东荣成,半成品苗建园,株行距1米×3米,3年生苹果树平均株产16.8千克,亩产量达到3 746千克,果面着鲜红色面积达到了100%(图2)。2001富士/ M9-T337(自根砧)组合:该组合在山东青岛2011年5月16日定植,2012年亩产约有800千克,树高达到2.5米以上。河北矮砧果园昌红/SH系/八楞海棠组合,表现也不错。
2.2 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的“墙”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便机械化和“流水线”式管理。拥有宽阔的行间、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机械穿行其中,果树一棵紧挨一棵,这是新一代果园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些人认为这种管理更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还有些人喜欢把这种模式叫“结果墙”。这种栽培模式不再像传统果园那样“你挤我、我挤你”的纷乱繁杂,更好地实现了果树、人、土壤、机械、草的和谐共处。一排一排的,管理起来也很方便,类似于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而无需像传统果园管理那样围着果树转圈、爬到树下、钻入树里、上到树顶。传统的稀植果園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进行果树骨架的培养,而且果树骨架培养的修剪措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许多初次接触果树的果农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前一年修剪上的错误往往会影响下一年的管理,这种影响甚至持续多年。对于稀植果园,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树体骨架,占领空间,然后才能培养结果枝组和结果枝,经过这样的过程,一般到7~8年才能见效益,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许多果农投资难以为继,一些果农又会发展果园间作,果园的间作又会影响果树的生长。由于投资、投工不到位,果树管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化果园建园技术要求采用密植的办法。这种宽行密植栽培模式(图3),果树株间很窄,果树树冠很小,没有永久性主枝,成形非常快,主干上分生的枝条达到一定长度后就立即拉枝控长,促使快速成花结果,一般3年就可基本占领有效空间,树形结构初步形成,开始部分挂果。关于株行距,我们一般这样认为,树冠半径应当和人的手臂长度相当或者短于人的手臂长度,这样就能保证人站在果树跟前,伸手就能够着果树中干,管理果树的时候,借助行走机械站在行间就能完成一面或双侧的果树管理,人不必钻入果树内部进行操作。鉴于这个考虑,一般株距应当在0.8~1.5米之间。考虑机械作业时行间应当在3.3~4.5米之间。另外,据美国康奈尔大学园艺学院最新研究,苹果树每亩栽植200株左右,能快速提高前期产量,投入产出比是最好的。同时,若条件适宜,还可以在树盘以外的果树行间实行生草制,以此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实现果园可持续生产。
3 大苗建园技术
大苗建园是指利用在苗圃地连续培育2~4年,并按一定树形要求进行定干、整形的苗木进行建园(图4)。
栽植大苗有以下几个优点:缩短幼树期,早结果,早丰产,早获益;可依苗木大、中、小分类栽植,提高果园整齐度;可经济利用土地,集中育大苗可以利用少量土地培育出大批优良大苗,把部分整形任务交给苗圃,在培育大苗的同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成新建果园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挖栽植穴、改良土壤等,并可在园地套种适宜作物,增加收入。
3.1 培育大苗的方法
3.1.1 苗圃地选择 培育大苗的苗圃最宜选用砂壤土。也可以在已建园的幼树行间进行培育,或在建园时,把栽植在3~5行上的苗木集中栽植在1行上,幼树生长2~4年后再移植。
3.1.2 株行距确定 育大苗最适株行距为1米×1米或大行2米、小行1米,株距1米。
3.1.3 大苗管理 苗圃地及时中耕除草、施肥、浇水。在育大苗期间要进行定干、培育出主枝和所需树形。定干高度一般为1米左右。定干后对中干进行刻芽定向培养主枝,自定干剪口下第一芽向下每隔3个芽刻1个芽,直至距地面60厘米处。第二年春,按纺锤形树体要求对新发枝条进行极重短截,多余的可疏除,继续剪中干,一般按当年枝干长度的80%剪留。同时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苗木遭受病虫危害。
3.2 苗木标准
地径3厘米左右,树高200厘米以上,有5条以上30厘米长的健壮分枝,短枝15个以上。苗木有0.5厘米以上主根3~5条且须根发达。
3.3 大苗定植技术
苹果大苗分枝多,水分散失多,如果栽植不当,就会降低成活率,甚至导致建园失败。提高大苗成活率最好是就地育苗,就地栽植。应掌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3.3.1 栽植坑标准 以深1.0米,0.8米见方为宜。而且挖好后随即回填,先把表土、磷肥与基肥混均后填入坑底,每株施农家肥30~50千克,磷肥1千克,上部覆盖心土至离地面50厘米。然后浇水沉实土壤。
3.3.2 春季栽植时间不宜过早 一般4月上旬进行定植,如果栽植过早,树液尚未开始流动,容易失水风干。
3.3.3 带土球移植 起苗前苗圃地灌水,起苗时根系带直径50厘米的土球,并用草绳绑捆。或阴天裸根就近移植。定植时,把苗木放入穴内(可以带草绳栽植),扶直苗身,填土至根颈,及时浇足定根水。千万不可栽植过深。每行可多栽3~5株,以备补苗。
3.3.4 栽后覆膜 矮化密植园沿着株间通行修成宽1米的中部略低两边略高的垄沟,然后树下覆盖地膜。
3.3.5 病虫害防治 苗木成活后,树上及时喷药防治金龟子、蚜虫等食叶害虫,以及叶部病害,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4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制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压力灌溉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目前常用形式是微灌与施肥的结合,且以微灌、微喷与施肥的结合居多。微灌施肥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道、灌水器四部分组成。水源有河流、水库、机井、池塘等;首部枢纽包括电机、水泵、过滤器、施肥器、控制和测量设备、保护装置;输配水管道包括主、干、支、毛管道及管道控制阀门;灌水器包括滴头或喷头、滴灌带。
4.1 适宜范围
该项技术适宜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质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设或有条件建设微灌设施的区域推广应用。主要适用于设施农业、果园和棉田等经济作物。
4.2 技术要点
4.2.1 微灌施肥系统的选择 根据水源、地形、种植面积、作物种类,选择不同的微灌施肥系统。果园一般选择微喷施肥系统,施肥装置一般选择注肥泵,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自动灌溉施肥系统。
4.2.2 制定微灌施肥方案 (1)微灌制度的确定。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水量和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确定灌水定额。露地微灌施肥的灌溉定额应比大水漫灌减少50%,保护地滴灌施肥的灌水定额应比大棚畦灌减少30%~40%。灌溉定额确定后,依据作物的需水规律、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期、次数和每次的灌水量。(2)施肥制度的确定。微灌施肥技术和传统施肥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合理的微灌施肥制度,应首先根据种植树种的需肥规律、地块的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确定总施肥量、氮磷钾比例及底肥、追肥的比例。做底肥的肥料在整地前施入,追肥则按照不同品种生长期的需肥特性,确定其次数和数量。实施微灌施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40%~50%,故微灌施肥的用肥量为常规施肥的50%~60%。(3)肥料的选择。微灌施肥系统施用底肥与传统施肥相同,可包括多种有机肥和多种化肥。但微灌追肥的肥料品种必须是可溶性肥料。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尿素、硫酸铵、硫酸钾、硝酸钙、磷酸二氢钾等肥料,纯度较高,杂质较少,溶于水后不会产生沉淀,均可用作追肥。补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追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与磷素追肥同时使用,以免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堵塞滴头或喷头。
4.3 配套技术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要配套应用优良品种、严格病虫害防治和高效果园管理技术,还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采用膜下滴灌等形式,充分发挥节水节肥优势,达到提高果树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4.4 实施效果
4.4.1 节水 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在露天条件下,微灌施肥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率达50%左右。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滴灌施肥与畦灌相比,每亩大棚一季节水80~120立方米,节水率为30%~40%。
4.4.2 节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以及养分过剩造成的损失,具有操作简便、供肥及时、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在作物产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节省化肥40%~50%。
4.4.3 改善微生态环境 保护地栽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是明显降低了棚内空气湿度。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空气湿度可降低8.5~15个百分点。二是保持棚内温度。滴灌施肥比常规畦灌施肥减少了通风降湿而降低棚内温度的次数,棚内温度一般高2~4 ℃,有利于作物生长。三是增强微生物活性。滴灌施肥與常规畦灌施肥技术相比地温可提高2.7 ℃,有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滴灌施肥克服了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五是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减少地下水的污染。
4.4.4 减轻病虫害发生 在保护地条件下,空气湿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和防治病害的劳力投入,微灌施肥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节省劳力15~20个。
4.4.5 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和产品质量改善,果园一般增产15%~24%,设施栽培的作物增产17%~28%。
5 提高经济效益
水肥一体化技术经济效益包括增产、改善品质获得效益和节省投入的效益。果园一般亩节省投入300~400元,增产增收300~600元;设施栽培一般亩节省投入计400~700元,其中,节省水电费85~130元,节省肥料费用130~250元,节省农药费用80~100元,节省用工费用150~200元,增产增收1 000~2 400元。
现代化果园栽培管理,是一项综合的配套系统,除了上述几项以外,还涉及果园生草配套技术、机械化弥雾喷药技术、机械化省力高效修剪技术、综合防鸟防雹防灾技术、机械采收技术、采后处理技术、冷链运输以及网络营销等等。
(作者联系电话:131318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