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书法的来龙去脉(上)

2018-10-27李孟渊

新疆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石鼓文仓颉史前

□ 李孟渊

双墩遗址出土的史前符号

《李孟渊谈书法》是连载于《河洛风》的《跟我学书法》整理充实而成,分“书法入门”、“中国书法的来龙去脉”、“临帖”、“创作”、“学书偶得”五部分,笔者认为,每一个学习书法之人,不能不了解书法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书法以汉字为基本载体,随着汉字的形成而形成,汉字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同时期又呈现不同的思维轨迹。汉民族的文字形成,正是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

文字的雏形——史前符号

汉字的诞生从何时开始,很难准确认定。从目前发现的实物看,文字的雏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史前符号”,大概在7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双墩遗址”出土的各种陶片上,不同形状的图形有700余个,与我们能见到的各种古篆虽然没有相同的,但是这些符号已经具有了书法的线的形态,并且有了书写的自觉。

唐代张怀瓘所撰的《书断》中有这么一段话,“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彩众美而为字。”《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其它一些古代著作中有关仓颉造字的说法也有不少。

不少研究者认为,仓颉是古人造神运动的产物,系虚拟之人。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字肯定不是仓颉一个人造的,但他应该是汉文字第一次规范化的领导者。试想,在远古时代,人烟稀少,部落分布零散,交通、通讯极端落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人以能够生存为基本需求,刚从结绳记事的历史阶段走出,各种记事符号都处在萌芽状态,肯定各自为是,千形百状,呈现一种无序形态,部落之间互不认识对方的符号。作为初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共推之主——黄帝,面对这种状况,一定很着急,不能不考虑有个大家共同认识的统一的文字,这个重任就落到了仓颉身上。可以想象在仓颉的带领下,由各部落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字鉴别委员会,根据文字的形成依据,“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对各个部落的符号经过互相对比、推敲,“博采众美”,最后达成统一的认识,经黄帝颁布,从而形成了共同认可的,规范的文字,并且禁止使用一切未被采用的符号。这项工作在当时,即使是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应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大文明壮举。从此,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字,于是在英雄创造历史的理念下,仓颉造字的传说便流传了下来。

大家可能发现,史前符号多是刻画在陶器上的,而自从出现文字后,陶器上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文字或此前的符号。文字这时已经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御用之物,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下,劳动人民与文字基本绝缘。文字出现的地方要么是卜辞,要么是祭祀神器上的铭文,要么是作为记录史实的竹简。

《淳化阁》帖中的仓颉书法

史前符号对中国书法的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中锋”的地位。我们知道,无论书画,线条的质量直接反映着书写者的功力和审美的取向。精神文化的内涵,一点一画无不体现着书写者的艺术水准及艺术心态、艺术格调。从史前符号的刻画中不难看出,线条皆是中锋刻入,没有侧锋切削。中锋刻画便于深入,能“入木三分”;中锋用笔作书,能“力透纸背”。史前符号同时在用锋的方圆,笔画的顺序、交错等方面,已经有了自觉运用的意识。

成熟的文字——篆书

文字形成以后,从目前能够见到的实物看,最早的文字应该属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最初人们并不知道。清朝末年,一个名叫王懿荣的官吏,在吃中药时,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刻着篆文似的字符,经过追踪,才发现是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从而引起轰动,甲骨文从此走进人们的视野。

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一般以秦为界,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统称大篆,此后的篆书称为小篆。大篆又分为“甲骨文”——指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用来卜卦的文字,应用在商代;“金文”——指刻在金属器皿(多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商代,应用重点在周代;“石鼓文”——东周时期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因历史上欧阳修、赵明诚等史学家推断其作者是周宣王太史籀(zhòu)所写,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根据本国的爱好,逐步形成了风格互有差异的文字,书写也很富有地方色彩,少数铭文故作波折,或于笔画外加鸟形,装饰性很浓。郭沬若说:“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甲骨拓片

金文拓片

石鼓文拓片

秦统一中国时面对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进行了文字统一工作,由丞相李斯根据石鼓文的风格,确立了统一的书体,也即今人所谓的“小篆”,新开了一代书法风气。

唐代张怀瓘认为石鼓是小篆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书法上讲,赵宦光《金石林绪论》中说石鼓文,“信体结构,自成篇章,小大正欹,不律而合。至若钩引纷披,作云舒卷,依倚磊落,如危崖乍阙。施用无定方,立旁有成法,圆不致规,方不致渠。……遂为书家指归。”石鼓文标志着书法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可谓秦前书法的一个高度和转折点。“我们虽然无法知道书写、镌刻者的书法观念,但从成象看,已为精心创造无疑,如果没有书法意识,是难以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程度的”(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

在篆书由出现到成熟过程中,书写运用的材料颇广,容庚先生编纂的《殷周秦汉文字》将其分了八类,有甲骨、金文、石文、玺印泥封文、泉文、砖文、瓦文、匋文。应该还有竹、木、帛等。就器物分类,有钟、鼎、铣、盂、兵器、信符、策令、十筮之器、钱币、玺、印、权量器等,无不可写刻,文字应用领域之广泛,在同时期其他民族中尚属少有。

(本文图片由李孟渊提供)

猜你喜欢

石鼓文仓颉史前
仓颉造字的传说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清吴昌硕临《石鼓文》谫论
结绳记事
说仓颉
史前人,都画啥?
字圣仓颉“走进”维也纳联合国城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
篆书之祖
从石鼓文看秦国富国强兵思想与后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