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阅读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8-10-26陈凤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思维想象力

陈凤霞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通过各种渠道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法形成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所以,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引導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1]

1.通过朗读,再现形象

如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我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心理上激起急于探知“舒婷的爱情观是怎样的”的好奇心。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教材的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就会使学生脑海中出现一系列“高大的树木”、“攀援的凌霄花”、“歌唱的小鸟”、“清泉”、“日光”、并肩而站,同甘共苦的“橡树”和“木棉树”的生动画面,从而会探索“橡树”“木棉”“凌霄花”“小鸟”“日光”等象征什么,进而思考作者的爱情观。就这样,通过富有表情的朗读激活文字,创设形象,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获得人生感悟。[2]

2.设置问题,构建形象

又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我们南方的大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以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李煜《虞美人》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学生觉得奇怪:“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问它何时结束,会对它厌烦呢?我让学生在理解这首词的每一句时,都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学生在有了“背景”这座桥梁后,就能想象李煜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阶下囚徒绝望的心情,所以对美好的“春花秋月”厌烦。继而进一步理解词中寄托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体味其中表达的凄楚、哀伤、悲痛、悔恨之情。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化解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发表不同意见、观点,并细心呵护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呵护它,就是在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花蕾”。

在讲曹操《短歌行》时,我让学生提问,互相解疑。有同学问到,既然曹操能够提供那么好的条件,又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礼遇贤能,为什么那些贤才不投奔曹操,像诸葛亮、关云长他们却投奔刘备?结果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看法,帮同学回答问题,有的认为曹操生性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残忍强暴,所以贤才心存畏惧,不敢前往;有的认为当时贤才较迂腐,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奸臣,须得拥戴刘皇叔才言正名顺,还有很多同学都谈了他们的不同看法。这样,经过推理想象,真正调动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丁强.给思想插上翅膀——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198-198.

[2]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126-126.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创新思维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