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若干思考
2018-10-26刘春山周冰冰
刘春山 周冰冰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意愿、社会经济需要和教育目标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保证专业布局更加优化,确保各个专业都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紧扣合理优化的关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布局 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而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竞争力。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建设,通过优化专业布局,确保不同专业都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助力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经济与人才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必然思考。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提出了功能定位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能级提升等新要求。为了应对这些新形势,解决已有的老问题,寻找一个有利的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建设平台,有必要开展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一、专业布局存在问题
1.学校设置专业盲目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当前,一些职业学校过多的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盲目跟风追寻热门专业,急功近利,设备、师资跟不上专业教学要求, 教学质量得不到全面保证,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诸多负面看法和议论,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的核心, 设置任何专业都不能脱离职业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所以需要职业学校从战略高度考虑专业设置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狭隘
随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富有技术能力和科学知识的人才成了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职业学校更多强调的是一线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等, 而目前多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狭隘,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横向拓展不够, 故其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強, 综合素质欠佳, 只能在岗位上从事简单、程式化的工作, 个人发展潜力不大, 能力难以提升, 很快将会被淘汰,无法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人才的优势, 与新型的人才观相悖。
3.没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设置宏观管理体系和专业设置的社会服务体系,学校缺少专业设置所必需的信息。职业学校缺少行业和企业的背景,在设置新专业时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从而导致文经管理类的专业设置比重过大。
4.学生选专业比较盲目
在目前就业导向的影响下,就业几乎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受教育的唯一目的,不能否认学习并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学生今后赖以生活的基础,但是当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对学校各个专业的认识不够清晰,选择专业很盲目,基本上是朋友选择什么专业自己就选择什么专业,或者什么热门?新奇就选择什么专业,随缘的成分很大,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导致学习上应付,不能取得最好的培训效果?二、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布局调整会推动职业院校转变办学定位
专业建设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定位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水平与质量。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不规范导致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化”现象严重。近年来,为了争夺职业教育的生源,各院校都纷纷开出吸引学生报考的专业门类,而这些门类大都趋同,这一现象对于各院校打造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非常不利。因此,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对于梳理并认清各院校自身的发展优势,有重点地打造特色专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对职业院校而言也是如此,特色发展之路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2.布局调整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资源重组优化
通过梳理、回顾、反思、规划,帮助各职业院校认清自身的优势、不足、机遇与挑战,有利于开发各职业院校潜能,重组资源。建议在专业布局调整中,打破行政地域分割的体制限制,实行跨行政区的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体系,以大区域的视角审视专业布局,从而避免大区域内重复配置专业的问题,更好的提升区域内职业学校的教育实力?可以由新疆的教育厅在充分收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各地区中职专业院校培养目标和重点发展专业,配套相关的资金、人力资源,保证教有所长,从而盘活职业教育这盘棋。
3.规范专业设置流程
建议专业调整流程更改为由承办学校确定,然后报教育部门审查通过后方才实施。承办学校要主动调研地区产业经济发展转型需要,为调整专业获取一手资料和信息?教育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提升学校专业调整规划的能力,同时可以采取控制招生规模、控制经费投入等方式,规范本地区院校的专业布局。
4.进一步优化中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建议设立由企业高管和院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审定委员会,负责专业调整论证、培养计划制定等?政府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使企业的高管愿意参与到中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从而将自己掌握的产业发展动态直接带到学校。该机制也为促进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谢勇旗.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