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高心理课中“旁观者”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2018-10-26彭慧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心理课旁观者教学效果

彭慧敏

〔摘要〕一堂好的心理课要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然而,在职高心理课课堂中,常会出现不愿参加活动的“旁观者”或只是表面热闹的隐性“旁观者”,令活动不能产生预期效果。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职高心理课中“旁观者”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并就如何有效减少“旁观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课;旁观者;教学效果;职高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9-0028-04

心理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历“动—思—悟—得”这一心理过程。在职高心理课的实际教学中,常会碰到不愿参加活动的“旁观者”或只是表面热闹的隐性“旁观者”,令活动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一、 “旁观者”的常见表现

(一)显性“旁观者”

这一部分“旁观者”在心理课中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不参与活动、不发表个人见解、不披露任何个人隐私、不给予团体任何信息反馈等等,或者在分享环节,他们只以简单的几个词回应,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很少会深入挖掘活动的价值。

(二)隐性“旁观者”

这一部分“旁观者”比较隐蔽,因为在活动中,他们好像也在参加活动,但是其实并没有用心参与活动或活动内容完全无关教学主题,以“旁观者”的身份表现随意,营造表面繁荣的景象。

二、 “旁观者”出现的原因

(一)课程方面

1.与传统课堂模式有关

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模式的多年渗透,使学生养成了课堂上不习惯参与活动、不想说、不敢说,也不知道说什么的习惯。

2.与课程自身特点有关

心理课是活动课,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表达自己。职高心理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气氛相对宽松活泼,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二)教师方面

1.与教师课程理念有关

很多职高心理教师在课上首先考虑的是良好的师生互动,如何让学生愿意参与,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

2. 与教师课堂掌控有关

教师调动学生情绪的能力不足,或自身情绪感染力不强,又或者自身不投入不幽默,会导致学生很多隐性“旁观”行为的出现。

3. 与教师主题选择有关

如果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不感兴趣或者不知从何说起,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课堂沉默,或旁观等待,或者敷衍了事。

4. 与教师问题设置有关

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具体化技术,提问比较抽象笼统,学生很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回答也是简简单单的词句。

5. 与教师任务布置有关

心理活动课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出现的“旁观者”,一定程度上与责任分散效应有关,即教师布置任务时,每个人的责任不明确,导致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三)学生方面

1.与学生对课程认识有关

心理课不是主课,以及以活动为主的特点,让有些学生认为心理课是自由活动课,就是玩玩的,让大家开心的,可以随便说话、自由走动、开小差等,不遵从老师安排,活动不投入。

还有学生认为“心理不健康就是脑子有毛病”“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心理不健康人群的”等,所以他们对心理课以及心理老师怀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活动或者故意破坏课堂教学气氛等。

2.与学生行为特点有关

大部分职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期待都比较低,有的缺乏自信心和勇气,有的表达能力欠缺,有的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意识,有的缺少规则意识,不遵守课堂秩序,有的对老师存在敌对甚至仇视心理,还有的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

三、 对策探索

(一)事先约定规则,严格遵守要求

心理课没有一定规范,很容易导致散漫,事先约定规则既能保证讨论、活动有序高效率地进行,也可以培养成员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具体规则在新生第一、二节心理课的活动之前就与学生约定好。如讨论或活动时声音不能太大;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不起哄;讲普通話,不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保密,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等。规则可由师生双方事先约定,采取契约、协议等形式固定下来。活动一旦开始,就要严格执行。

以后在每次心理课开始活动之前,心理教师要先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规则的重视,等呈现活动之后,让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心理课活动规则。如果有小组没有遵守这些规则与要求,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如上台才艺展示等。同时,明确心理课作为考查课,最终成绩主要由平时课堂表现决定,因此,学生一方面要减少课堂违纪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如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来为本科目的成绩加分。加减分采取量化形式以书面协议固定下来,每节课依据量化标准打分并记录在成绩记录册中。

这样长期坚持,可使规则最终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中并在行为上自发表现出来。

(二)合理安排小组,杜绝责任分散

1.科学分组

心理课成员分组对活动的氛围与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在安排人员时,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合形成,也可以采取抽签方式决定,但是心理教师要注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平均分配成员数量与质量,每个小组中尽量均衡男、女生和内、外向学生人数。一般可将全班分为4~6个小组,每组通常5~8人。人少,失去讨论的意义,也难以深入持久。另外,小组数太多,表演、汇报讨论等时间就会太长,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人多,容易出现场面难以控制或者互相等待、僵持的现象。对于上课时不便重新打乱座位的情况,可以遵循“就近原则”,以每三列的前后2排的6人左右为一个小组,取名心理健康活动小组,每节课由组长完成“心理课小组成员课堂活动表现记录表”并上交,记录表上涉及的内容有活动参与情况,承担的角色,作业完成情况,是否违纪及次数。

2.明确责任

要求每个小组最好由大家推选(或教师指定)一名组长,也可以是自荐。小组长负责小组主持和安排成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总完成心理活动课小组讨论记录表,而且要求记录、发言者由本组同学轮流进行;以6人小组为例,第一次可以由A 做组长负责主持讨论和汇报, B 做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 第二次由B 做组长负责主持讨论和汇报,C 做记录员记录讨论内容,依此类推。该方式向学生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在小组里人人平等,人人对团队都有责任。小组讨论发言顺序则采用绕圈发言的方式,这样可以促使每个人必须思考自己将要公开表达的内容,而且将每位成员发言的次数赋予不同的分值,并直接与小组成员得分有关,以此鼓励小组内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让更多的成员能代表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如小组第一次代表发言是F,个人和小组都可以得分,第二次发言若还是F则个人和小组都不得分,必须其他EDCBA发言的同学发言,才可以让发言的同学和小组都得分,直至每位同学都发言过,再开始第二轮重新计分。每一轮次分数累加至学期末,直接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分数。而在全班分享环节,可以通过赋予特权给第一个发言的同学来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度,如他可以随意抽点同学来发言。

同时,每次的小组长还要负责本小组的纪律以及安排成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这就要求在讨论等活动中组长要把讨论的任务分给本组的每个同学,做到人人有责,并且根据学生表现当场评选出活动积极分子等,而且不同的表现赋予不同的课堂积分。

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其他的“旁观者”,教师向他发出邀请“你能不能说说心里的想法”时,可以借用眼神来鼓励学生向团体发言。对于不善表达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他一个简单的任务,如“你能重复一次他刚才的说话吗?我们听得不是很清楚。”

这样人人有事做,在心理课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绝责任分散。

(三)精选活动主题,精心安排环节

1. 精选活动主题

从学生身边现象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共鸣,让他们获得较深的体验,最终有话可说,比如网红、热点新闻等都能快速吸引学生关注度。话题还要带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带有“两难”特点的话题才可以引发不同意见的争鸣,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澄清自身价值观,提供某种选择和价值取向。

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主题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还可以预先征询下次的讨论主题,既了解了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心理课主题是为了学生心理成长服务,又能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学生而展开,而不是心理教师主观臆断地确定。

另外,所选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这些都会影响活动的效果,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在确定主题时,若有必要还要布置学生事前查阅资料,做调查访问等,保证学生在活动、讨论时有内容可谈。

2.精心安排活动环节

首先,心理课要理清辅导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会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

再次,各环节活动要富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应由简到繁,环环相扣,设置的问题也不宜多,以便深入展开。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最后,心理教师在备课上要认真准备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对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要事先预想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备无患。

(四)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调控能力

心理课上,对于活动中出现违反纪律或者不配合行为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制止甚至警告,如有意地停止讲话,用目光注视说话的学生,或者直接提问他们,使学生明白什么样是可以的、什么样是不被允许的。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一方面可以拓寬思维,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既可以顾及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大声发言,让坐得远的学生可以听到,避免有学生因为不在教师视线内而开小差或闲聊。

(五)关注全体成员,用心引导发言

在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时,教师要下台深入小组,巡查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效果,并适时加以指导与总结。如果学生的回答与主题无关,教师要及时明确地给予回应,让学生明白这样是不恰当的;当学生表现很好时,及时给予鼓励,并真诚地加上一句“她的发言使我很受启发”之类的话,容易增加发言者的自信心,激励其他成员的参与热情。教师的这种指导和鼓励在小组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规范并自觉遵守。

由于心理课的全体参与性,职高心理教师要注意均衡发言者的性别、性格、座位等,不能偏心,要重视角落里的学生,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发言,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六)评价客观及时,增强教师魅力

心理课上的讨论很多都没有固定的结论,学生的讨论结果经常会出人意料,如果教师对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结果加以嘲笑、批评或者否定,会让学生参与心理课的积极性受挫。因此心理教师对各组的发言结果不能随便赞成或反对,而是应该站在客观、价值中立的角度上评价,肯定各组做得好的地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对明显的错误或者认知偏差给予及时纠正。只有做到客观公正、及时鼓励,心理课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精神振作,更愿意参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应用效果

笔者在课程中运用以上策略后,效果明显,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

(一)学生层面

专注课堂平时表现的过程评价让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明显增加,使課堂内容及时深化,还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以前在活动体验和分享感受时,有的学生说不出什么内容,有的静不下心来听其他同学的分享。现在,无论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等,班级几乎所有学生都能非常安静地认真倾听同学的分享、感受。这样认真倾听的行为,反过来又增进了学生分享自己内心世界的积极性和勇气,从多种途径增强了学生心理素质。

(二)教师层面

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组织课程活动的课堂,增加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以前上课教师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惫,而学生收获无几,教师体验不到成就感。现在井然有序的课堂,对学生的动静,老师能收放自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自内心的感受、体验、思考、感悟等更让心理教师上课的成就感明显增加,爱上、乐上心理课,与学生间的关系也更融洽,让学生也更爱心理课,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以上方法都是心理课上的师生双方所要做并能做出的改变。实际上职高心理课出现的隐性和显性“旁观”的根源,很大程度缘于学生对心理健康及心理课的不恰当认识,对活动课的不适应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职业学校应刻不容缓地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学校应大力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仅仅是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更要转变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或错误认识,使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及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学校可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心理活动课,由专业教师承担,让学生从小养成心理健康素养,形成课程规范。所幸现在全省范围内自上而下开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合格站评估,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级上岗证培训,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辅导站建设,也有面向学生的课程。近两年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但仍需继续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课题选择等方面下功夫,让心理课的活动更贴近学生,也有一定深度,让学生每次课都有收获。

(二)各科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职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很大程度受限于学生阅读量不够、词汇量少这一现状,这要求各科教师既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多一些参与式活动,加强小组讨论等习惯的养成训练,还要多鼓励学生发言、训练表达能力以及多阅读拓宽知识面,提升发言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 范恒.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调控策略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 石丽媛.打造高效的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9):19-21.

[4] 黄海亚.无效小组讨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Z].江苏省教育心理学会,2008:76-78.

[5] 袁少柏.职校德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初探[J].学园:教育科研,2011(8):191-193.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职业教育中心,杭州,3113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课旁观者教学效果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悔棋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