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计量法在心理课中的运用
2018-10-26阮莉雯
阮莉雯
〔摘要〕社会计量法是一种行动式的计量方式,其特点是用直观的行为选择或具象数量来表示团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在学校教育中,社会计量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和诊断团队中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关注当下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并让学生得以从“心里所想”走向“行为选择”,实现心理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计量法;互动模式;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9-0032-03
一、了解社会计量
社会计量法是指采用计量方式研究团体心理结构的方法。它由美国心理剧创始人莫雷诺创立,其特点是用数量表示团体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运用社会计量,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来探索、了解团体成员间选择的结果与联结的关系,并借此评估团体内的人际关系和相互间的联结方式。由于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心理学里被认为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因而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行政、军事等领域。
在学校教育中,相对于量表计量而言,社会计量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和诊断团队中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如了解谁是明星、谁被孤立隔离、哪些人形成了次团体,个别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进行社会计量时由学生表达出对彼此的感受与想法可以了解彼此联结背后的选择因素,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理解、信任、安全,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将社会计量运用于心理课能突破传统心理课上情境体验的局限,更关注当下每个个体的参与性,并让学生得以从“心里所想”走向“行为选择”,比一般的情境讨论更为真实有效。另一方面,社会计量所营造的安全、信任的同伴场也 能让学生听到和看到同伴的即时选择,实现心理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
二、社会计量在心理课上的具体运用方法
社会计量主要分为六类:光谱的社会计量、区域的社会计量、相似圈的社会计量、目标导向的社会计量、红黄绿灯的社会计量、行动式的社会计量。在心理课上可以结合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分别进行运用。
(一)光谱的社会计量
一般用于了解一些客观的信息,它主要适用于了解学生中与程度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们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暖化成员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开启团体互动的简短对话。做法是教师用不同颜色的抱枕分别代表数线的0和10两端,这两端中间连接了一条直线是由无数不同程度的点所组成的,0和10两端呈现的是极端的向度。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比如,每周运动时间多少、每天作业时间多少、每周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多少等,进而进行主题相关的探讨。例如,在情绪主题的课上,在活动教室两端分别布置0和10两个点,10代表的是很多,0代表的是很少,而数线中就是由不同程度的点所组成。询问学生“从0到10,你认为哪个点更能描述你当前的快乐指数,请你站到相应的点上。”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现状,再通过后续的分享环节了解快乐或不快乐的原因。再如,在自我接纳主题的课上,活动教室两端分别布置0和10两个点,之后询问学生“如果让你给自己打分,从0到10你会打多少分,请你站到相应的点上。”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的自我接纳指数,为个别辅导提供有效信息。
(二)区域的社会计量
可以用于了解学生的生涯选择、兴趣类型、学科强项等,它的优势是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受他人意见的影响。做法是教师放置不同色彩的抱枕表示不同的状态,邀请学生依据自己的现状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如在情绪主题的课上,老师事先在地上放置四个不同色彩的抱枕表示喜怒哀惧四块区域,之后询问学生“以上四个区域,哪个更能描述你现阶段的情绪,请站到相应的区域”。接下来请每个同学分享自己为什么会选择站在这个区域,在同学分享的过程中促进学员之间的连接,实现同伴影响的功能,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分享后询问其是否需要移动来了解学生当下的情绪状况。教师还可以通过现场的角色交换,帮助学员们进一步实现联结,促进朋辈互助。
(三)目标导向的社会计量
可以在检测学生对某一件事的关系时使用,如用于了解学生对所读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对目前准备考试的投入程度、读书动力的程度等。做法是将一个抱枕放在团队中间,邀请每位学生用行动的远近位置来表达此刻自己与这个团体的心理联结,透过成员的位置可以快速了解信息。若时间足够,可以请成员分享自己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如,在考前心理辅导中,在活动教室中间设立一个圆心,请学生根据当前自己对考试的心理紧张程度进行站立,非常紧张的请站立在圆心处,一点都感觉不到紧张的站在距离圆心的最远处,其他程度的体验者依据自己当前的心理紧张程度选定站立位置。用这一方法,可以将考前过度焦虑者呈现出来,并通过站定后的个人分享环节推动学生在同伴互动中实现自我察觉,甚至达到自愈功能。
(四)红黄绿灯的社会计量
可以用于对学生生活态度的了解、对生涯规划态度的了解、与他人关系状态的了解等。做法是用红黄蓝等表示不同的态度。如,在考后团体辅导中,在地上放置三个不同色彩的抱枕表示红、黄、绿三个点,设置问题如下:“在这次考试中,如果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请站在绿灯处,不满意请站在红灯处,处于两者之间请站在黄灯处。”待学生站定后进行选择原因分享。在这项活动组织中,老师还可以追问“此刻你想移动吗”这一问题来推动进程,不过老师要始终把握尊重的原则,同时保持对评判危机的敏感性。之后,引入“在这里谁让你最有共鸣或你最想成为这里谁的状态,确定后请去与他搭肩”这一搭肩活动促进学生向积极的方面进行转变。
(五)相似圈的社会计量
可以帮助学生以行动方式来确认自己已有的经验,增加学生融入与联结的感觉。做法是教师邀请全体学生围成圆圈,试着问一些问题,让学生中与此标准有相似经验者就向圈内跨一步,如此,在同一时间便可以知道谁与群体经验是相联结的。如在人际冲突解决主题中,让所有同学围成一个圈,依次按回避式、强迫式、迁就式往圈内走一步,通过各圈分享,最终明晰协商式、调解式是最佳的人际冲突解决方式。在圆圈式的社会计量方式中,教师如何问问题特别重要,要遵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从正向到负向的原则。比如渐进式的发问,自己的兴趣爱好→最近有感觉到美好正向的事情发生→生活中有支持我的人→最近几周有睡眠障碍→最近有孤单的感觉→最近有困扰的议题。直到最后一句最想问的问题才真正出现,学生问题得以表征,这样可以避免团体活动中单刀直入可能形成的团体阻抗。
(六)行动式的社会计量
可以增加团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将给学生带出更多的叙说与分享的过程。做法是请学生围着圆圈站立,让彼此可以看见对方来作选择,选择的时候是每个人依当下的标准来选自己最想要选择的对象。如在好人缘主题中,设置这一活动“在这里,你最想和谁或你已经和谁是好朋友,请走过去将你的右手放在该成员的肩上。”在学生选好后,请学生用“我欣赏你的……”这一句式说出自己对对方的欣赏之处,在团队分享中得出结论:好人缘的秘诀在于真诚、乐观、开朗、友善。而被搭肩的明星通过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动”与“信任”。再如,在班级里还可以通过“在这里,你最想体验谁的生活”这一搭肩活动来直观了解班级里的明星学生,帮助教师在进入一个彼此熟悉的团体时,快速了解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计量运用于心理课的注意事项
社会计量运用于心理课,以具体情境下的活动体验和实际行动的方式直观推动学生进行行为选择,并将隐藏在选择背后的原因说明出来,以此促进学生在同伴互动中去实现自我察觉,这种课堂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就像同学在课后小结中所述:“知道不是只有我一人有此类问题,有同在一条船的感觉。”“发现我与他人没有很大的差别,给我一种欢迎加入族群的感受。”社会计量运用于心理课,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一)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感觉,让情绪和情绪对话,实现对自我的觉察
社会计量都是采取活动体验的形式,以情境下的选择帮学生进行对自我的觉察。因此,教师在课堂组织分享环节时要有意识地让团队随时能保持一个圆的状态,最好是正圆的状态,这样才能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团队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实在多了可设助教。另外,在活动进程中,教师指导语不宜多,否则不容易聚焦,要用精炼到位不引起歧义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的情绪去和情绪对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脑与大脑的对话层面。
(二)团队中营造尊重和不评价的氛围,以便学生真实呈现自己的选择并表达感受
在进行社会计量时,由学生表达出对彼此的感受与想法可以了解彼此联结背后的选择因素。所以,营造尊重、信任、安全的氛围就很重要。而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容易发笑,教师要跟学生说清楚笑也是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暖身活动来营造真诚开放的氛围。分享中强调自愿原则,鼓励学生真诚表达。在教师引导中注意机会均等、关注两头学生,并且每次活动都要强调保密原则。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真实地展示自己的选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一个健康的团体中,随着社会计量的不断推进,团体会充满动力,团体中成员也将呈现出更多的自由与创意。
(三)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智慧的观察者和发现者
社会计量作为一种行动式的计量,处理不慎会让个别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受到伤害。因此,社会计量法对教师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教师既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活动设计,也要能在活动组织中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以觉察和保护。现场活动中的每一句指导语、教师的每一次站位等细节性内容均值得好好推敲。如,教师一直站在中间对全场观察和情感指向是有不足的,所以在进程中教师要有进有退,或者站在自己当下要照料的地方,尤其不能疏忽外圈。女性心理工作者对于异性角色的同理共情要有觉察。对于学生在常规之外的选择要關注并细化,这样才能达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目的。在每次下课时可以采用保密仪式,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一切,把右手放在左心室的位置,说“我某某某保证对同学的故事保密,让今天的故事只留在教室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无锡,214101)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