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课程开发的机制与方法研究
2018-10-26史子静黄媛
史子静 黄媛
摘 要:在国内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显然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现本文从校企合作开发思路出发,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要求,提出校企合作课程的有效开发流程。希望在满足校企合作资源获取,增强校企合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发挥校企合作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 机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a)-0195-02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础,这样在学生毕业后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为社会建设与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因此校企合作办学如今已经成为校企合作最为常见的方法。作为双方合作的主要方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质量成为了双方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可以说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思路
1.1 做好课程调研工作
首先,学校必须对企业的市场进行调查,借助于市场鉴定与调查工作,确定人资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职业资格信息。掌握学生任职岗位所需技能与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资管理课程与职业需求接轨,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培养体系。
其次,要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课程开发并非单纯的否定现有的全部课程[1]。而是需要在了解与掌握现有课程基础上,针对性的扩展、完善与修订课程内容。所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时,必须做好调查工作,掌握毕业生岗位适应状况,从而得知学生的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是否相匹配。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将评价内容当做课程改革素材。
1.2 归纳与总结工作任务
首先,要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市场调查作为信息获取主要来源,分析岗位信息,归纳人资岗位工作任务。并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至行动领域,用于工作目标确定[2]。
其次,完成工作任务转换。将人资管理岗位需求作为核心,根据岗位工作过程与岗位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能力。将单个甚至是多个行动转化为岗位课程[3]。把课程内容进行排序与分类,制定完整、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3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应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岗位技能培养为终极目标[4]。在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与讨论下,将不同课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与能力目标转化为多个学习情境,并为之匹配相应的职业认证资源、实习资源、教材体系以及课程标准。需注意的是,实践内容的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课程性质,确保实践课时达到一定比例,这样学生的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才能够胜任企业需要。
2 校企合作原则要求
2.1 加强校企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影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校高层必须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予以合作机制高度重视,提高合作机制课程开发优先级,在校内广泛宣传合作机制意义,使教师能够了解到校企合作對学生能力成长的价值。打破教师阻挠,让教师打心底的认同校企合作,提高教师校企合作责任感和主动性。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学校必须与企业协调好精力投入和时间分配问题,明确双方合作内容、细节以及合作职责,建立双方共赢的合作计划,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利益是影响小企双方能否顺利展开合作的保障与前提,所以必须平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学校必须予以教师更多的精神报酬或物质报酬,为课程开发发出大量精力与时间的高校教师予以补偿。学校应当尽可能满足企业利益需求,例如为企业提供解决难题服务,或是提供技术支持、理论知识,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校企合作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调动教师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假使评价机制不合理或是缺少评价机制,那么不仅教师活动参与积极性会严重受挫,生遏制课程开发进度同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评价机制必须与教师利益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够主动投入到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工作。学校不妨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时完成的工作量与教师奖金发放、职称评等、评先选优、工作绩效挂钩,突出可操作性与合理性地位。
2.2 拓宽校企合作资源
学校与企业只有完成了深度合作,才能够早日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工作综合能力。高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与企业保持深度联系。在社会企业、行业支持下完成教育目标。校企合作项目的完成,离不开企业、行业甚至是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并非某些人的独断独行,也不是某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政府部门有必要根据校企合作需求制定相应法律,并未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支持。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以共赢互赢为前提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学校的发展资源。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各种各样形式的校企合作,如专家讲座、例会研讨、兼职授课、挂职锻炼等等。当然学校也可以通过短期或是长期聘用企业管理者、某岗位技能的使用专家成立技术专家与管理专家在内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为学校提供人才技能培养要求、复合型人才成长要求等,建立符合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通过委员会的审查与论证,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与计划。从而保障课程体系合理、有效,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进行。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主动前往企业兼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开发效率和效果。
3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流程
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并非某些高校的单独意愿,校企合作课程的出现复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系统化的工作。校企合作课程包含课程开发主题、结构、路径。应学校之间存有差异、地区院校存有差异、地区企业存有差异、地区行业存有差异,所以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类型、规模、内容、深浅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并不能建立统一的模板。不过不论是哪一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都离不开运行、动力与保障三个机制。这三个机制能够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工作提供支持,可以减少并解决校企合作开发中出现的离散化、短期化、不规范问题,从而让校企合作课程更加持久、规范与制度。
3.1 运行机制的创建
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与关键,运行机制必须包含三点内容。首先课程由谁开发,也就是了解开发课程的主体。其次为课程开发内容,即掌握课程开发的方向。最后课程怎样开发,即课程开发的方法与路径。
开发主体应从单方转化为多方,以便保持课程开发的公平、公正。学校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必须摒弃传统开发方法。过去课程体系开发一直为教师但进程开发,并没有结合企业需求、行业需求以及政府工作需要。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必须要在结合学校课程开展需求的基础上,将企业、行业、政府需求纳入到课程开发主题,赋予每一个结构与单位不同的责任和权限。试着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不断交互、动态的发展关系,从而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质量。四者当中的学校和企业互动是校企课程开发的核心。学校是课程开发的沟通者、组织者与领导者。同时学校也是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改进反馈的主持者、收集者。校长作为课程开发决策者,校长的办学理念将直接决定课程开发特色与课程开发方向。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单位,教师将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所有过程。管理课程开发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团队协调能力影响着课程开发效果与进度。企业在课程开发中扮演着课程设计参谋的角色,负责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任务。上述工作一般为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专家负责,完成课程开发信息建议的提出和传播。根据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产业发展需求,明确课程开发细节和内容。政府在课程开发中扮演着协调者与推动者的身份。政府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教育参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此外政府还要与有关部门协调,共同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政策,予以积极响应的企业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提高企业课程开发参与积极性,保障课程开发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课程内容必须更加全面,从动态的视角与专业的角度考虑课程开发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对象制定多层次、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内容。
开发方法应从探索的过程走向规范的过程。明确桥梁、论证、阶段流程。即成立专门的校企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开发的协调、沟通工作。委员会须包括课程管理者、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课程开发必须经过最起码两次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人才的岗位能力、人才目标需求。将课程开发细分为设计、实施、评价三个阶段,完成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3.2 动力机制的巩固
即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合作动力来自于利益关系,只有当合作方的目标与利益保持一致,才能够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四方关系一致,在优势互补的过程中,实现四方的共同发展。政府应出台合适的政策,驱动学校、企业、行业参加消气课程的开发工作。学校则要创新自身的体制与办学制度,吸引更多的企业与行业参与到课程开发活动。企业与行业必须根据法律主动承担义务,指派技术员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3.3 保障机制的开发
即为课程开发提供保障与约束。对课程开发机制来说,需要从情感和制度两个角度出发,从而建立更加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首先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为基础约束与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共同组建制止机构,扶着协调与组织课程开发问题的处理,明细课程开发设计原则和方案,建立优胜劣汰制度,并对管理、分配、人员职位考核。其次要加强四方感情沟通,建立共赢、协调的合作局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目的,增进小气理解与信任。
4 结语
现如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強技术性人才。所以必须制定严谨的课程开发方法与体系,提高双方合作水平。在保障课程开发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课程开发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凡,蔡克迪.创新理念视角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2):133-137.
[2] 李川,张美林,李雪.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35-37.
[3] 高明珠.校企共同参与成果导向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17(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