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印刷

2018-10-26郭红建杜军和孔庆勇

科技资讯 2018年14期
关键词:互联网

郭红建 杜军和 孔庆勇

摘 要:在印刷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印刷业的最新发展,提出大众印刷概念,并给出大众印刷出现的条件。然后,详细阐述大众印刷的特征及其对印刷行业的潜在影响。最后,在大众印刷观点下,概要论述和预测了印刷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期望大众印刷概念的提出能够给印刷业发展一点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 大众印刷 数字印刷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b)-0245-02

在《印刷技术术语》(GB 9851.1—1990)中,将印刷定义为:“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而在新标准(2008)中,印刷定义为:“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由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印刷不是单纯的印书印刊行为,其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各种各样的复制过程。从早期的刻铸复制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再到现代胶印、数字印刷等,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变化,所涉概念逐渐扩大,含义不断延伸。已经有不少文章论述了印刷发展的历史,试图梳理印刷发展足迹,预测印刷发展趋势。如今,按需印刷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也经过了二十多年。至于下一步印刷趋势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在按需印刷以及科技发展基础上,本文从读者用户角度大胆预测: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印刷”即大众印刷将成为一种趋势,下面先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印刷史。

1 我国印刷史回顾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传播知识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对我国印刷史的研究,在20世纪以前只有零星的记录,很少有专门的研究著作。及至20世纪,图书馆界的学者们才对印刷史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很多印刷史研究专家,也產生了很多有名的学术著作。如《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张静庐历时20年推出的七部专题史料、钱存训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等,可谓成果迭出。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多认为我国印刷史即印书史,只从唐代雕版印刷开始研究。或者根据年代划分印刷史,或者以王朝体系为中心,各有各的优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李晓明从不同角度提出把我国印刷史分为六个时期:刻铸复制时代、写本流传时代、雕版印本时代、活字排版时代、机械印刷时代、冷排胶印时代。该分法基本说明了印刷史发展阶段的各个特点,明显不同于通常的划分方式,更具合理性。

我国印刷技术在历史一段时期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落后了,一直到现在,高端的设备还依靠进口。认真梳理我国印刷史,找出落后之处,大力发展新技术,对于我们今后的印刷发展将大有裨益。

2 大众印刷的概念

从传统的印刷史研究来看,一般从技术角度来区分各个分期,鲜有从一般大众角度来区分的,但印刷正起源于一般大众的需求。其实,追本溯源,早期的刻铸复制、手抄文本都可以看作大众印刷。及至现在司空见惯的复印论文、资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大众印刷。从大印刷的观点来看,印刷不仅指书刊的印刷。

近年来,按需印刷逐渐发展了起来。按需印刷是伴随着数字信息化处理、远距离数据传输以及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印刷方式。按需印刷也称为即时印刷。本质上,该印刷方式也是由出版企业或其他企业主导的。虽然此印刷方式契合了数字化发展,给出版企业去库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该印刷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库存问题。

这里我们提出以读者用户为主导的大众印刷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按需印刷也是一种大众印刷。所谓的大众印刷,即由普通大众主导的、可以随时由原稿文件得到复制物的印刷方式。和按需印刷一样,这是一种“暗箱操作”过程,完全由高新的印刷技术实现。目前,这依赖于数字印刷和喷墨印刷等高新技术。

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由于大众印刷逐渐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拿传统的出版印刷来说,2010年,《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曾预言:纸质书将在五年内消亡。虽然他的预言落空了,但这给传统出版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开始致力于电子图书和电子阅读器的制作和开发。比较成功的有Kindle、汉王科技等。数据显示,电子书阅读器的销量并不太乐观,近几年还出现了下滑,而且很多品牌都是昙花一现。但这并不能说明电子阅读现象减少了,与此相反,大众拥有的平板和手机数量增加了不少。平板和手机由于出色的显示效果和强大功能,正逐渐取代电子书阅读器。现在,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大大增加了大众的电子阅读机会。数字阅读改变了出版格局,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印刷产业。数字阅读是大众印刷的物质条件,它使得人们更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可以有条件、必要时制作纸质图书。相应地,“互联网+印刷”也蓬勃发展起来。从企业看,很多印刷企业借助互联网,大开思路,广纳客源。从用户看,互联网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印刷产物。

3 大众印刷的特征

3.1 印刷“完全自由”

这里主要谈一下书刊出版方面的印刷情况。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出版社还是采用传统印刷方式,只在必要的时候才采用数码印刷。书稿在下厂之前,出版社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谨慎地决定印数。即使这样也免不了库存持续地增加,浪费不少资源。而在大众印刷下,出版社基本不考虑图书印数问题,只需提供少量的样书,以供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等单位备查,以及供各个书店展览宣传,并且提供给各大图书销售网站部分电子文件供读者浏览。如果读者对某本书感兴趣而需要纸质图书,有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直接给读者提供电子文件,读者既可以在客户端阅读,又可随时自己制作或由印刷公司制作出纸质图书。

(2)出版企业采用预售制,根据订单随时制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方式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在网上预售了《宝宝的物理学》丛书,由公众号“一小时爸爸”首发,效果很好,短短几分钟,几千套图书售罄。

(3)读者随时向出版企业或书店、网店等预定,再由出版企业安排印刷。

只有以读者为主导,才能实现印刷“完全自由”。传统的印刷由出版企业决定,图书售罄了才再重印,使得印刷不那么“自由”。

3.2 真正实现大印刷

1991年,范慕韩同志提出了大印刷的观点:“所谓大印刷,是针对把印刷理解为印书和印报的似已成为习惯的狭窄概念,把印刷工艺和印刷工业从这一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扩大印刷工艺技术应用的领域,建设起印刷工业的坚实基础,从而增强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效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数字印刷已经异军突起,并且,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越来越“小”,大众印刷联系各种企业、读者、出版商和相关的印刷企业,真正使得大印刷观念实现。如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数字印刷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美国数字印刷的图书品种数超过了传统印刷。大众印刷在互联网发展和支持下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真正涉及并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4 大众印刷下印刷行业展望

高新科技的发展,必然对印刷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促使印刷行业重新洗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历经2014—2015年这两年多的时间组织编写了《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在此书的编制过程中,作者通过大量调研、广泛讨论和深度研讨,一方面看到了传统印刷产业一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努力掌握先进技术,以印刷技术为根,以内容、数据為王,兼容并蓄,致力于服务好传媒产业;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印刷作为一种图案化、增材制造的生产方式,在包装装潢、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产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1 大型印刷企业加速规模化

出版行业的整合规模化现在已经成效显著,诞生了很多大型出版集团,一些集团成功上市,市值上百亿元。同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印刷行业联系越来越紧密,异地印刷成为可能,互联网印刷网站正在蓬勃发展,这使得印刷行业加速整合、分化。例如,安徽印刷整合之路已经走过了10多年,大概有四次阶段性成果,第四次是华云和晓星的整合。

杨帆在《中国印刷企业百强更迭启示》一文中,概略论述了2011—2015年我国印刷企业百强经营情况,特别指出了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企业,如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采取资本运作等手段,扩大规模,摆脱单一印刷经营模式,走产业链型多元发展之路。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印刷业相关企业规模的扩大(例如,纸质图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逻辑思维微信店凭借近60种图书,竟销售1亿多元),必然倒逼印刷企业抱团取暖,相互整合优势,淘汰落后技术设备,一起应对互联网以及金融浪潮的冲击。

4.2 中小型印刷企业愈加专业化

大中小型企业各有各的优点。大型企业能够应对大的冲击,中小型企业好调头,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大众印刷态势下,中小型印刷企业才是整个印刷业最关键、最灵活、最有活力的一环。中小型企业服务对象可以是小到几人的企业,甚至是街上流动的商贩等等。但是,大都雷同,特色少。安徽省印刷协会原秘书长王德明指出了安徽印刷企业第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就是“小而全转向特而精”。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专业化,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而在大众印刷下,中小型印刷企业要找准自身的立足点,找准服务对象,看准方向,利用互联网零沟通的优势,抓住行业空白,寻找和创造机会,才能在专业的基础上逐渐做大做强。

5 结语

大众印刷或许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不是陌生的方式。从大印刷观来看,最初的手抄图书就可以看作印刷了,也是较早的大众印刷,只是涉及数量少,影响范围小。在21世纪,大众印刷在数字出版等新技术基础之上,会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深刻的观念革新,并促使印刷企业积极适应新的变化。相信大众印刷概念的提出,能够给印刷业的发展带来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 彭俊玲.我国印刷史研究述论[J].图书情报工作,2010(19):65-68,144.

[2] 李晓明.略论中国印刷史的分期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80-85.

[3] 欧懿,燕今伟.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及其对图书行业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36-40.

[4] 王德明.为印刷整合点赞[J].印刷经理人,2015(3):65-67.

[5] 杨帆.中国印刷企业百强更迭启示[J].今日印刷,2016(2):37-39.

[6] 沈忠康.关于“大印刷观”的形成及其意义[J].中国印刷2003(3):14-17.

[7] 张致远.中国印刷产业探寻强国发展之路[J].印刷工业,2015(12):42-44.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