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2018-10-26杨丁弋

科技资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校

杨丁弋

摘 要: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当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方面控制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站在保障学生权利和主体地位的角度,平衡高校权利和学生权利,本文通过对高校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结构分析、过程困境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期有效化解校生纠纷,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关键词:高校 网络群体性事件 管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b)-0214-02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关键期,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关乎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诱因,高校必须重新思考并构想其防治策略。

1 高校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结构困境分析

结构是组织功能得以实现的载体,不同的结构设计,其权责、边界及人事铺排完全不同,进而其预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呈现差异。只有深入分析其在整个体制中所处的方位及其内部治理结构,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搞清楚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如上所述,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体制、组织和人事。

體制分析主要侧重于高校身处的宏观环境,这规定了其全能边界。现代高校的权力构成主要包括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其他利益群体权力和外部权力。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同时具有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1]。大学主要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学术属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科层属性是高校行政权力的体现。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通过制度、指令、决议等体现的,运行过程是自上而下,并具有一定强制性。行政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主要行使行政权力处理其他事物管理工作,以确保学校学术管理正常运行。随着学生缴费制度实施,学生作为“买方”市场,其权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高校注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往往会忽略掉其他利益群体权力。

组织和人事,则侧重高校内部的权力和资源布局,这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共同的政策和法律授权背景下,管理绩效却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景。高校内部治理权力主要包括政治、行政、学术以及民主管理权力的组织框架,各种权利的运行规则[2]。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中,形成党委领导,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等,学校行政领导下设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而在民主管理权利中,师生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力都有待提高。从学校主要会务方面,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及其他部门会议召开次数远比高校教师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多很多,可见教代会、学代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在高校章程里,学生自主权和监督权都是需要完善的内容。

2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困境分析

2.1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

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表达。当大学生群体针对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或校园现象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并利用网络制造影响舆论以期满足其利益诉求,因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可分为四个时期:诱发(导火索)—扩散—爆发—衰退。

2.2 高校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过程

2.2.1 建立应急机制

从高校保卫系统层面设置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规定其主要职责。在预测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从学生管理层面,预警机制实行“三线”监测。“三线”即寝室室长—治保委员—学生会治保干部—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班级入党积极分子—团支部书记—学生会组织部—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被指导学生—导师—学工办—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层层落实,形成信息链条,并及时反馈汇报,“三线”监测仅限常规监测,如遇突发情况必须越级汇报,如寝室长直接向辅导员汇报等,及时处理事件。

2.2.2 应急响应机制

获悉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师生员工,应立即向领导汇报,并报学校保卫部门,经核实无误应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发生特别严重后果的事件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信息必须准确详实,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情性质、影响范围、事情发展趋势,以及现阶段已采取的措施。学校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2.3事后处理机制

高校在事态得到控制后,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校园和社会舆论。专项处置工作小组要查明发生此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总结在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组织及时汇报。

2.3 高校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困境

2.3.1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式治理模式

压制式治理是一种强迫性、由管理阶层主导的外部管理,是一种不平等的管理模式,是由于高校普遍缺失民主治理的管理模式,又缺乏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同时缺少健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所导致的。高校的“维稳”政策与学生的“维权”需求无法达致统一,也会使高校学生认为管理层无法解决问题转而通过网络发表诉求,一呼百应,从而引发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

2.3.2 校生信息沟通体系不完善

高校校生信息沟通是否顺畅是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否频发的重要原因,但在校生对该体系是否完善看法迥异,导致高校学生在反映问题后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使高校学生方面利益受损,加之网络发展,于是利用网络发泄不满情绪,造成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

2.3.3 高校网络教育存在问题

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更甚不予重视。同时,在高校出现某些问题时管理阶层通常采取对学生隐瞒、回避的策略,而不知情的高校学生在信息封锁所导致的强烈不安全感和好奇心驱使下会促使他们利用网络发表信息,寻求真相。而网络教育的缺乏,会使部分学生发布虚假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忽视真相而偏向舆论,甚至以此取代事实真相。从而导致高校群体性事件。

2.3.4 高校管理服务存在问题

网络群体性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服务不到位,不应只重视事件发生时,而是要做到事前防预,事后管理。而高校现如今又多处于有管理型趋向服务型的转换阶段。但就现在状态,这种转化并不到位,所以导致管理的混乱,高校想试图“管理”住学生,而学生却期望得到学校“服务”。这显然又是激发矛盾的又一诱因。同时,部分高校过分强调学校管理的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大学管理层的本质在于服务高校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校生矛盾激化,利用网络舆论,引起网络群体性事件。

3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3.1 高校压制式治理模式转换为回应式治理模式

随着公共行政和社會法学理论发展进程,逐步开始强调行政管理应当实现从压制型管理转向回应型管理,而且回应型行政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新颖的解决思路[3]。学生交费上学,与学校形成契约关系,学生成为“消费者”,学生权利越来越得到凸显。回应式治理模式要求高校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公开透明。

当事件在网络上发布,人们可能一时不了解真相,迅速回复和转发信息,容易引发恐慌。而网络的发达,学校对于网络信息的管控日益减弱,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及时公开披露信息,还原事件真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掌握信息公开和发布的主动权,能够将事件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

(2)构建师生协商机制。

高校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校方独自处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应采取高校与学生双向沟通模式,以学生权利为本。通过QQ、微信、贴吧等方式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有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了解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对学校管理和现有制度不满时还可以通过校长信箱、书记信箱、校领导接待日进行对话,协商合作,畅通利益表达,才能长效减少校生纠纷。

(3)完善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学生利益诉求包括获得公正公平教育的利益诉求,如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学分,使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的权利;获得平等入党入团权利、“奖、勤、助、贷、补”授予条件和程序的知情权;涉及学生生活方面的诉求,如对饮食、住宿、食堂、校园设施等。《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规定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规章管理制度,支持和保障学生权利,还应保障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如通过学代会了解学生的学校、教师、课程、校园设施、生活服务等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学校规章管理制度,对教师、行政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有效缓解师生矛盾,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3.2 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四个过程“诱发、扩展、爆发、衰退”,能够尽早阻断事情的发展。在“诱发”阶段,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合理疏导不满情绪,将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扩展”阶段,疏导矛盾,讲清事实,引导学生了解真相、明辨是非;在“爆发”阶段,要防止暴力事件的和过激行为的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以期缩小事情影响的范围,控制事态发展;在“衰退”阶段,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善与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性,了解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 赵钊.高校内部治理体制分析与创新策略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 唐万宏,薛传会,姜晓云.论大学章程制定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9.

[3] 张继红.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之法律防治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