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2018-10-26陈温萍
陈温萍
【摘 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常常会思考课怎么备怎么上、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且如何突破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被“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所涵盖。这三个问题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形式,被普遍运用于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活动中。“三个问题”作为各种问题、各个层次问题的总纲,可以由这样的问题模式演化出用不同语言形式表现的具体问题。本文就这三个问题在备课、上课、课后的作用及其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三个问题 语文教学
一、“三个问题”在备课中的认知引领作用及其应用
从语文课的类型看,主要是阅读教学课和写作教学课两大类。就阅读教学课来说,无论文本是什么形式,教师的备课思路和上课内容无不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框架下展开。“是什么”的问题探求的是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怎么样”的问题探求的是表达技巧、方式、方法、途径、手段;“为什么”的问题探求的是这样写的作用、好处、原因、理由。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弄清“是什么”的问题,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是备课的原点,思考的起点,备课中的一切思考活动都从这里开始。只有首先掌握了课文内容,才能为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有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奠定基础。假如教师不了解文本内容,那么其他一切思考议题就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备课的内容必然缺少方向,支离破碎。
当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识一篇课文“是什么”的时候,接下来的必然途径便是阅读教材,通过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掌握文章主旨,在明白了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以它为条件和手段来探索领悟“怎么样“的问题。“怎么样”的问题表现为: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具体内容涉及文章体裁、题材、思路、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怎么样”的问题解决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为什么要这样写?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还涉及到作者的写作目的,编者的编排意图等问题。这样,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的备课思路被自然打开了。
二、“三个问题”在上课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及其应用
教师在备课中是按照“三个问题”的引领设计教案的,当教师围绕“三个问题”备课时,那么备课的过程便是以“三个问题”为突破口对教材、学生、编者、自己进行认识的过程;而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在教材、编者和学生之间,成为桥梁和纽带,教师则转变为按照“三个问题”的导向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或写作实践,从而完成了由认识到实践,由教师到学生的教学行为的转换。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按照“三个问题”所指引的路径向前推进。学生同样需要面对与探求知识和学习技能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例如学习一篇课文,从大的方面说,学生需要探究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就算是学习一个词语,弄清一句话的含意,也仍然需要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去认识。需要说明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的顺序并非是固定的,也并非是每个问题都需要拿来一问,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排列和选择。
再来看看写作教学吧。写作教学包括两种课型:写作指导课和作文评讲课。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师生都无法回避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就离不开用“三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去分析探讨。例如,今年广东省的语文高考作文题是“回到原点”。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无外乎要作如下思考:什么是“原点?”谁回到什么“原点”?是主动回到“原点”,还是被动回到“原点”?为什么要回到“原点”?回到“原点”怎么样?怎样回到“原点”?等等。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考生完成了对作文题目的完整认知,从而为确立文章主旨或中心论点奠定了基础,也为谋篇布局找到了思维的方向。考生在考场上是这样,师生在课堂上也是这样,道理是相通的。
三、“三个问题”在课后的反思观照作用及其应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课程一起成长,可见,教学追求是无止境的。一节课上完了并不等于这节课已经结束了,它还有课后反思的环节。教师上课后需要反思,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备课、上课再认识的过程,是对教学认知和行为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学积淀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那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还是需要祭起“三个问题”的法宝。用“三个问题”去观照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整个环节。思考的问题可以演变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什么?不足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问题?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等等。有些教学反思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对以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借鉴价值。
运用“三个问题”统摄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好处多多。阅读教学课和写作教学课是这样,其他的任何课程都可以是这样。“三个问题”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武器,它也实际上被普遍应用,只是存在着自然运用和自觉运用区别罢了。自然应用存在偶然性、随意性、临时性,自觉地应用体现连续性、长久性、选择性。有一句话这样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在心中牢记“三个问题”,让它成为扎根于头脑中的问题意识,成为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它,让它成为备课的“向导”、上课的“路标”、课后反思的“探照灯”。如能做到,必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