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
2018-10-26
孔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印象中,他是一个谦和谨慎、尊长知礼的小朋友。可实际上呢,还有你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即将分出三国的年代。在他10岁的时候,他跟着爸爸孔宙来到大都市洛阳。当时,洛阳有一位叫李膺的人,官至司隶校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长。李膺出身名门,地位显赫。他不仅官位很高,品格更是出众,是当时的名士。能够人他家门、拜访他的人,除了时下的才俊和品格高洁的人,就是家人至亲。
孔融和父亲来到李膺府前,父亲还未开口,孔融便径直对门卫说:“我们是李先生的亲戚。”门卫一听,也没有多问,就放他们进去了,还安排落座。
李膺出来一看,不認识!但他还是温文尔雅地问:“不知道在座的两位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没等父亲开口,孔融便张口对答:“当年我们的祖辈孔子(孔仲尼)和您的先人伯阳(也就是老子——李耳)有过师问和请教,所以,可以说我们两家是世世代代的老交情了。”李膺和在座的其他宾客对眼前的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很惊奇。
这个时候,太中大夫陈韪刚好进来,太中大夫是负责辩论、建言,察纳雅言的官员。众人一见他来,便把刚才孔融的一番话和表现讲给他听。陈韪并没有多惊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小的时候聪明伶俐,看上去不得了,并不等于长大了就会更优秀。”
众人一听,如当头浇了一盆凉水,都不怎么出声了。没料到,年纪小小的孔融又开口了,而且这次是直接冲着长着花白胡子的陈韪:“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伶俐的哦!”言外之意:“所以,你现在也就不怎么样!谁让你多嘴!”陈韪突然听到这样呛人的话,是出自这样一个小孩子的口,一时间竟然无言。
想一想
一个“让梨”的故事,让大家先人为主,对孔融这个人有了一种谦让的印象,然而事实卜,他实在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一从其道德、为人行事以及一生的成败得失,都值得探讨和辨别。
先说那著名的“让梨”,不管孔融内心是不是真的想吃那只梨,但他懂得礼让兄长,自己隐忍,都至少说明他懂事早,体谅人。然而,那么小就懂得“让梨”的孔融,再长大些却怎么不懂得“让言”了呢?众人夸,孔融就很开心;而一个前辈说了一句并不错的话,只是没有恭维他,他怎么就沉不住气了?这个时候,怎么就没有一点“让梨”的气度了呢?
陈韪的话并不过分,他客观谨慎,不人云亦云。然而,孔融却不顾长幼之节,更未品味人家的初衷,立刻反唇相讥,毫无“让梨”之风度。这时候,在众长者面前的这个小孩,实在不够敦良厚道。难道他的父亲不是带着这个孩子前来拜望讨教的么?
这是孔融的问题,更是孔融爸爸妈妈的教育问题。小时候儿子让他们沾沾自喜;后来拜访李膺时,对敢于质疑的人反唇相讥,得意于言辞机巧,他的父亲不但没有提示制止,或许还暗自得意。殊不知,这正助长了少年人的狷狂之气。质疑的人沉默不言了,不等于说你就掌握了真理。继续在这条道路卜走下去,很容易变得意气用事、白高白大,走入社会便会常常不明事理、不识时务,最终会成为一个夸夸其淡、行为随意、思想浅薄的人。
大家一定想知道,孔融后来成长得怎么样?他的结局到底如何?
这个人虽凭着才思敏捷,在文学上有所作为,后位列建安七子之一,但他的为人做事确实不太恰当,落得了凄惨的结局。43岁的时候,当枭雄袁绍前来征讨,他竞因为怕有损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故作镇定饮酒吟诗,而从不督战。敌军破城时,他又独自出逃,丢下妻子和两个儿子,让无辜的家人为其赴难。最终,他56岁的时候,被曹操处死,株连满门抄斩。
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孔融的这则故事,其实说明了他在教育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致命问题。事实上,他日后的悲剧人生,正好是被陈韪言中了一一少时了了,大未必佳。
读一读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
一一选自《世说新语·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