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特色美食:冰糖葫芦
2018-10-26袁文良
袁文良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东北地区被叫作糖梨膏,在天津被叫作糖墩儿,在安徽凤阳被叫作糖球。每到隆冬时节,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庙会、集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总能见到卖冰糖葫芦的生意人,他们或推车或肩扛,红彤彤的山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诱人,尤其是那“冰糖——葫芦——”的吆喝声,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三三两两的大人小孩纷纷上前,掏出银两各自买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带甜,唇齿留香,好不惬意。
不过,说起冰糖葫芦,其起源还与南宋光宗皇帝有着直接关系。说是宋代绍熙年间,宋光宗赵 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由于山楂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此也有表述:“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正因为如此,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当年的黄贵妃正是因为长期食用山珍海味而积了食,小小山楂便使其解除了病痛。后来这种山楂与冰糖同煮而食的方法传入民间,老百姓又将其用竹签串起来,就成了冰糖葫芦,而且已不局限用山楂来做,也不局限于用来医治积食。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就明确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不过,冰糖与山楂或其他鲜果在当时可不是家家都有的,冰糖葫芦更不是家家能做的,因而街头巷尾便出现了专门出售冰糖葫芦的商贩,城市的茶楼、戏院、大街小巷等处也是随时可见。自明代嘉年间起,北京厂甸庙会兴趣并日渐兴隆,此时在庙会里出售的冰糖葫芦独具特色,凡到此游玩者都会买上一串。陈莲痕在其所著的《京华春梦录》中对此有鲜明的记载:“迨性闺春倦,买布偕返,则必购相生纸花及大串糖葫芦,插于东旁,疾驶过市,途人见之,咸知厂甸游归也”而且还进一步记述:旧北京人称“大糖葫芦”为一怪,“正月元日逛厂甸,红男绿女挤一块,山楂串在树条上,丈八葫芦买一串”。清代北京人氏杨静亭所著的《都门纪略》,堪称一部记述清末北京风景市肆的全景图,其中描写厂甸庙会的《竹枝词》中对这种大冰糖葫芦有着更加形象的描绘:“佳人毕竟难忘俗,糖蘸葫芦一丈长”。据说,鲁迅当年在北京工作时,每次逛厂甸都会买一串冰糖葫芦。
随着时代的变迁,冰糖葫芦已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美食,如今发展到70余个品种:雪梨、山药、海棠、樱桃、葡萄、桔子瓣、圣女果、核桃仁……而且还衍生出兩三种果实混搭的花样来:有的是山楂去核加上红豆沙或核桃仁,有的把小号橘子去皮整个地与山楂、草梅等串在一起,有的在糖膜上粘一些葵花籽以装饰……可谓是千姿百态。而那种酸甜香脆的感觉,则会使人们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冰糖葫芦》: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