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教学的“软指标”和“硬指标”

2018-10-26张晋

美文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课文语言同学

张晋

张 晋 1962年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1991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2002年在悉尼创办华夏文化学校,现任华夏文化学校校长、澳大利亚华夏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曾整理十多万字的海外中文教学经验、人文交流体会在海内外报刊发表。

多年前,曾听到一位留学英国的学者说:英国人有两大法宝,一是英语,一是英镑。没有了这两样东西,英国将不“英”了!我一直认为,这位学者的观察非常深刻,因为语言既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又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載体,它貌似“软实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硬实力。显然,英语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化。而英镑,作为货币和资本的代称,就是硬实力的体现。

这位学者的话对我影响很大。作为开办在悉尼的澳大利亚华夏文化学校校长,我一直秉持着“文化引导教学”的理念,以文化引导语言教学,并通过语言教学向外传播中国文化。因此,文化既是课堂的氛围和灵魂,也是课堂教学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主要导引,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软指标”,它使课堂更具“风格”“情感”“情结”“精神状态”等特征;而语言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硬指标”,通过语言学习,让学习中文的人理解并可以使用中文描述和评价所学的文化,特别是对跨文化的差异进行表述与评价。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分享多年来我们在澳大利亚摸爬滚打从事中文教学的经验,和从这样的经验中总结出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一 大自然的语言

我的课程,常常会有别的老师前来观摩。《大自然的语言》是中国暨南大学编辑出版的汉语教材《中文》中的一课。这一课一般要用两个课时讲完,上课那天就有不少中文教师前来观摩。面对从未谋面但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学生,我需要通过我的教学点燃起他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并设法吸引他们热爱中文课堂。

我首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平和的语速、吸引人的语调与学生们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书写自己的姓名等一系列互动破冰活动,我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中文水平、学习态度、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学生的需求”,并在预先准备好的大量资料和方案中迅速确定了学生们将要学习中文的“路径”,课程由此不失时机地迅速展开。

接着,我为学生们播放了事先录制的清晰的下雨声、风声、清晨树林中的鸟鸣、海浪拍岸的声音、雨中的雷声……然后提问:“同学们可以用中文说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大声说出了声音所代表的自然现象。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我又提出了问题:“人有语言,大自然有语言吗?”学生们的回答可能会令在场观摩的老师们有些惊讶,并为我捏了把汗。有一半学生说大自然应该有语言,而另一半学生说大自然没有语言。我却对这种情景非常熟悉,说:“很好,我们有了不同意见,说明同学们在思考。那么,大自然到底有没有语言呢?我们接下来就要解答这个问题。”

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图片,“今天,我们要讲‘春天,有谁会写春天的‘春字?”有一位同学走向前来写出了“春”字。?我对着这个字讲解道:“春字由三个字组成,‘三‘人和‘日,这三个字大家都会写。”边说我边在字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澳大利亚的春天是什么时候?”“春天有什么特点?”“你们还知道哪些季节特征?”接着,我从白板前的图片中选取了代表四季的四张图片,通过展示、提问、讨论、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大自然以各种方式在传递着“季节”“天气”变化的信息。

“蓝天白云代表了什么?”“阴云密布又预示着什么?”“一群群的蚂蚁搬家,众多的燕子低飞又在告诉我们什么?”我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进一步提出,如果夜晚繁星满天、月亮明亮,第二天一定是个好天气;有的同学说,如果雨天出现了彩虹,雨就会停了。大自然真的在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有关“天气”的信息。

我说:“我们在这里学习中文,是要学会用中文传递信息。同样,当我们理解了大自然通过各种‘现象传递的信息,就可以以正确的方式去适应大自然,维护人类正常的工作生活。大自然传递信息的功能恰似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失时机地将课程中涉及的语言要素、概念一一写在字板上,让同学们将所讨论的概念与本课所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对应上,并通过讲解使课程的语言教学脉络变得清晰。

显然,这既是语言课,又必然是一堂文化课。第二节课,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春”字剪纸发给每位同学,并教会他们如何剪出“春”字。同学们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剪纸上,课堂气氛出现了节奏性转变。我不失时机地要求同学们将字板上有关“季节”“天气”的词语写在剪好的“春”字上面。

气氛热烈时,是带领学生们朗诵古诗《春晓》的良机,我用竹板打着节拍欢快地朗诵,同时一句句地教学生们唱《春晓》歌。课堂气氛张弛有序,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课程至此,所有概念和语言要素都得到了讲解。到了声情并茂地带领学生们朗诵课文的时候了。在带领大家朗诵之后,我让每位学生挑选一张他们最喜欢颜色的纸,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己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图卡,题为:“你眼中的大自然语言”。然后,所有同学都上台来展示图卡并演讲他们眼中的大自然语言。随后,我再次带读了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们已明显将自己的理解带到了朗诵中,表情丰富了许多,声音也明显洪亮了许多。

课程结束前,我对今天课程学习的要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要求同学们课后朗诵《大自然的语言》,并对照自己写的“你眼中的大自然语言”重新再写一篇《我所知道的大自然语言》。最后,我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个“肉肉花”的叶子,让他们回家写观察日记,看看“肉肉花”植物告诉你什么样的大自然信息。

这堂课以“春”开始,以“四季”展开,以对自然现象讨论深入,最终落实在《大自然的语言》上。从大自然的知识层面引导、探索,形成概念,导出语言学习,落实在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表述上。而课文放在最后引出,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却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动力的学生并未感到学习语言的枯燥和困难。有观摩者评价说,全课紧凑流畅,环环相扣,学生们变被动引导为主动提问,开阔了思维,提高了兴趣,学习了语言,了解了文化!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文化教学理念的精髓,一是学以致用,寓教于乐,二是以“文化”贯通语言教学,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买东西

这个题目,司空见惯,如果不是放置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中,读者可能以为我要讲自己在澳大利亚生活中买东西的经历吧?其实,这也是暨南大学汉语教材《中文》中的一课的课文标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对象也都有一定的中文基础的学生。所以,我开始上课的第一句话就问学生:“你们每周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吗?”“你们过生日时最希望爸爸妈妈给你们买什么东西?”“你们想过吗?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学生通常都会出于好奇心而循着问题去思考和反问,并在不断的争论中“炒热”了课堂、兴奋了自己、参与了教学。这时,我会抓住学生的兴趣与开启的猎奇心态引出本堂课的文化要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五行”说与“东南西北”之间的关系,并学习相关的新知识。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是买‘西东?”时,我又抓住这个新的兴奋点,以“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为由来鼓励和引导学生们讨论出自己的答案。出乎预料的是,学生们居然将刚刚学到的“五行”说的知识运用到解答问题中,并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不是买‘西东”。这时,学生们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爆棚”,“脑洞”瞬间大开。我会因势利导地迅速引出课文,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买东西”,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我抑扬顿挫地第一遍朗读课文。

当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听读中正陷入沉思时,会意外地让他们合上课本,将文中的故事情节要素以问题的方式一件件地提问,学生们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将课文中的全部情节要素演绎一遍,完成了“听一听,想一想”的环节。随后,让学生们接着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朗读课文,并不断地修正发音、停顿、义群、情感表达等,完成了“读一读”的课堂环节。然后我将各种字卡铺满地面并不断讲解规则,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划分好的两个大组开始对照课文寻找“字卡”的竞赛,开始了“玩一玩”的环节。经过各个环节的层层铺垫,此时已万事俱备,新汉字学习开始:组词、造句、分析字词与句子、讲解文化含义与表达习惯、拓展词语和句子应用、练习各种不同语境下的多重表达方式等,同时完成了“写一写”的环节。这时,学生们纷纷上台将所学词语运用到各种表达中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我则表扬和鼓励他们创新的表述。在课程结束前的复习阶段,再适时、合理地扩展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们对所学有更完整、系统的认识,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卖点”、进行实践。学生们课后纷纷考核父母并讲述所学文化、描述兴奋的课堂。

这是我们探索的“引导式教学”的一套方法:“主题变话题,话题变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通过“主题关联的话题”引发讨论,再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然地讲出主题、讨论主题、发现新问题、合理解释新事物,可以激励学生充分地展开遐想、大胆地尝试、勇敢地提问、认真地解疑,从而获得主导话题的自主权和自豪感。在这种课堂情境下,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更像是一种探索、体验和享受的过程,也因而更可能成为发现“智慧”的旅程。因此,“引导式教学”实际上是用智慧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智慧、收获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我本人也常常陶醉在这样的教学中,非常享受教学的快乐和收获。

三 教学相长

谈到享受中文教学的快乐和收获,其实就印证了孔子《论语》中所讲的“教学相长”。教与学确实是相互促进、相互长进的。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带给了我很多。

经验表明,针对汉语(无论作为母语或非母语)的教学目标在初始阶段更加应该坚持听说在先、读写在后的顺序;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实际生活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掌握核心字、词语、句子,并尝试拓展对话表达。基于日常生活的主题选择、目标定位与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更容易激励初学者从参与中获得进步体验,因此也就能够有效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善于依据学生日常生活、中国文化及社会事件来确定学习主题。教学效果表明,精心设计准备的教学演示及互动游戏的教具与学具等教学资源,在唤起学生兴趣和参与过程中可以发挥显著成效。

在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依据学习主题和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并应用问题链和互动游戏引导学生深入相互交流互动学习;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要借助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卡片、简笔画、故事及视频资源,以增强所学内容的直观性,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

针对具有显著差异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应该交替采用班级展示(主题介绍、唱歌、竞赛等)、小组活动(讨论、游戏、表演等)和个别教学(绘画、编写故事、拓展资优同学学习、辅导学习困难同学)等方法搭建循序渐进的教学“脚手架”,有效兼容正规教学、合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学习并从中获得高质量体验。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评价、学生成果展示与板书等方式凸显学习重点,让每个同学(尤其是特殊需求学生)得到认可和尊重。

善于与学生家长及所在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教学要求及学生表现获得的进步,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亦非常必要。此外,主动为家长提供面对面辅导及电话咨询服务,以便自然赢得家长和学校领导的由衷信赖和全力配合,也是经验。

我一向认为,只要秉持“以爱育爱”的教育价值观,充分理解学生、热诚关爱学生、努力成就学生并以他们的进步由衷地骄傲,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知识,善于借助表情、身体语言和角色扮演吸引学生,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敏锐把握学生的进步与困难并及时给予激励或引导,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热切期待并享受其中的美好时光。

在悉尼我們努力践行将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语言作为窗口感受文化,以文化作为灵魂激活语言的中国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原则与教育理念,已展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并已成为澳洲中文教育的成功范例和重要资源。

的确,人文交流体现在方方面面,当然也体现在中文教学中。我通过此文表达我对语言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理解,分享我对中澳人文交流的教学经验。

猜你喜欢

课文语言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