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博物馆藏清代斗彩团花纹盖罐
2018-10-26邵凤芝
邵凤芝
(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 保定 071002)
在我国数量众多的瓷器品种中,斗彩瓷以其名贵的出身、精湛的工艺、华丽的外观,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北大学博物馆藏有一对清乾隆时期的斗彩团花纹盖罐(封三),1993年被河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两件盖罐形制、大小和纹饰完全相同。均通高11.3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6.3厘米。罐身直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圈足,足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3行6字篆书款(图一)。盖罐胎质细腻,釉质莹润,满饰花纹。肩部、足部各饰一周青花如意云纹,腹部分上下两层饰相间交错排列的斗彩团菊纹和缠枝莲花纹。团菊纹为圆形开光形式,以绿叶为地,每个开光内有两朵菊花,一为黄花瓣绿花蕊,一为红花瓣黄花蕊,两花位置或上或下交错变动。缠枝莲花也分两种,一种黄花瓣红花蕊,一种红花瓣黄花蕊,同样交错变化。盖为平顶直边,盖边装饰一周莲花纹,盖顶正中绘团菊花纹,同样绿叶为地,只是两朵菊花同为红花瓣黄花蕊。菊花凌霜怒放,美丽绝俗,不与群芳争艳,是品格高尚的象征,深受国人的喜爱,是瓷器上的经典纹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深受文人喜爱,在佛教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被奉为“佛门之花”,亦为瓷器上的经典纹饰。
“斗彩”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齐全体,名曰斗彩”[1]。清代乾隆朝生产的斗彩瓷器具有器型多样、装饰繁缛、色彩艳丽的特点。首先是种类十分丰富,不仅生活用品、陈设用品、文玩器皿、书房文具一应俱全,而且流行大型斗彩器,这是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无法相比的。其次是装饰工艺的提高,将斗彩与五彩、粉彩、珐琅彩组合在一件器物上,使一件器物同时拥有了粉彩的柔和、五彩的艳丽、珐琅彩的典雅,取得了灿烂夺目的装饰效果。此时的斗彩瓷器,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化斗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纹饰趋向图案化,讲究开光对称,图案大多寓有吉祥的含义。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斗彩团花盖罐就是当时斗彩瓷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它们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优美,而且绘画工细,画风严谨细腻,与洁白莹润的釉色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乾隆朝高超的瓷器制作水平。盖罐在流传中往往器盖分离,能完整保存十分难得,这两只盖罐为品相完好的一对,更显弥足珍贵。清代乾隆以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斗彩瓷器的生产进入低潮,很难再有好作品出现,使得乾隆朝精美的斗彩瓷器成为历史绝唱。
图一 盖罐底款
[1]张九钺.南窑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