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泾县黄村石芒坑百亩园地区志留纪地层中金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2018-10-26黄涛

安徽地质 2018年3期
关键词:花岗矿脉泾县

黄涛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2地质队, 安徽马鞍山 243000)

0 引言

江南过渡带(皖南段)是我省研究程度较高的金属矿产区之一,前人对该区的成矿模式、矿床成因、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等都做了大量工作,新发现矿床不多,近年来我们在泾县黄村石芒坑百亩园实地勘查,在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受构造、花岗斑岩脉作用控制的角砾岩型金矿,打破了原有的该地区的金矿成矿模式,此次发现的矿脉,主要以金为主,局部共生银、铜矿,目前此矿正在加速勘查中,此矿的发现对丰富该区成矿理论、地质找矿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泾县黄村石芒坑百亩园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陆块、下扬子地台、皖南褶断带内,EW向周王深断裂、NE向江南深断裂和NE向汤口断裂的交汇部位(图1)。区域上,自志留系至第四系除侏罗纪地层缺失外其余盖层均有出露,在石芒坑附近的地层主要为志留系和白垩系,为一套砂岩、泥岩组成的碎屑岩建造;区内岩浆活动强烈,燕山期茂林岩体侵入其中,其西南侧另有多个小岩体的侵入活动,造成地层不同程度的破碎。岩浆期后热液活动频繁,中酸性岩脉发育并伴随多种围岩蚀变和矿化。

图1 区域构造简图Fig.1 Regional structure sketch

2 泾县黄村石芒坑百亩园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中上统地层,西北部小范围出露白垩纪地层及第四系,现将与金矿脉关系密切的志留系中上统地层简述如下:

志留系中统畈村组(S2fn),上部黄绿、灰绿色薄层夹厚层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中部为灰、青灰色中厚层-厚层细砂岩与页岩互层;下部灰绿色粉砂质与页岩互层,薄层粉砂岩及中厚层-厚层黄绿色细砂岩。新发现的Ⅰ、Ⅱ号矿脉发育于其中。

志留系上统举坑组(S3jk),下部灰白、灰绿色中厚层-厚层细砂岩与中厚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中部灰白、灰绿色厚层细砂岩与中厚层粉砂岩、薄层粉砂岩互层。上部灰、灰绿色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新发现的Ⅱ号矿脉分布于其中。

2.2 构造

矿区位于茂林背斜的北东倾伏端,区内呈一单斜构造,产状:倾向195°~355°,倾角18°~40°。

该区断裂构造NW向最为发育,位于EW向周王深断裂、NE向江南深断裂、NE向汤口断裂的围限部位,为主要的导矿、控矿构造,新发现的金矿脉主要产于NW向破碎带中,主要特征为硅化角砾岩带和破碎蚀变岩带。长200~600m,宽2~15m,走向305°~325°,倾向南西,倾角31°~51°。构造内及其两侧岩石破碎,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如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发育,该组构造一般有三期活动,早期以扭性构造为主的压扭性构造活动,使岩石破碎;中期为以张性构造为主的张扭性构造活动,被中酸性岩脉充填;晚期以压性构造为主的压扭性构造活动,其他方向的构造活动含矿性较差,大多为成矿后期破坏性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金矿化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

2.3 岩浆岩

查区内岩浆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岩脉和安山玢岩岩脉。

花岗斑岩岩脉:淡红-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石英,次为长石和云母。石英多呈他形粒状,大小在0.5~3mm;长石呈他形-半自形,多被黏土类矿物所交代;黑云母为片状多被白云母与绢云母交代呈假象。基质为长英质,长石已被绢云母交代。花岗斑岩体本身矿化较弱,但金矿成矿作用与花岗斑岩岩脉热液活动有关,金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斑岩岩脉上下接触带的硅化破碎带中,在空间上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安山玢岩岩脉:矿区的南东部,厚度约15m(ZK701揭露),颜色主要为灰色、灰绿色、氧化后呈黄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含量约15%~20%,其次有黑云母、含量约5%~7%。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由斜长石含量约30%~35%、石英含量约30%~35%。岩石蚀变较强,有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及弱绿泥石化。

2.4 新发现矿脉特征

2002年“江南过渡带北缘泾县—旌德志留纪地层分布区金、银多金属矿地质调查”,在本次研究区北部5km南大山地区,志留系举坑组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中发现Ⅰ、Ⅱ号矿脉,呈NE向分布,但沿走向分布不均,找矿意义不大。本次在前人工作区南部石芒坑百亩园新发现金矿脉2条(图2),均产于志留纪地层中,编号Ⅰ、Ⅱ号脉,矿脉间大致平行排列,走向NW向,目前地质工作正在加速勘查中,现简述如下:

2.4.1 Ⅰ号脉地质特征

地表出露长度约210m、目前已有4条探槽、2个钻孔控制,所施工的工程均见矿,该脉走向302°,倾向南西、倾角约41°。厚0.58~9.64m,金品位0.81%~43.03g/t,局部共生银、铜矿,银品位9.7~221.4g/t,铜品位0.27%~4.33%,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电气石化等。矿体形态主要呈脉状、似层状,赋存在花岗斑岩岩脉上下接触带的硅化破碎带中,也有在围岩硅化破碎带中,有时直接被第四系覆盖。矿体的形态及产状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接触带构造的形态、产状所控制,矿化连续性较好。

2.4.2 Ⅱ号脉地质特征

地表出露长度约600m、目前已有4条探槽、1个钻孔控制,所施工的工程均见矿,该走向与Ⅰ号金矿化带近平行,倾角约32°,相对Ⅰ号金矿化带较缓。厚0.58~9.64m,金品位0.81~43.03g/t,局部共生银、铜矿,铜品位0.48%~1.10%,银样品正在化验分析当中,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弱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电气石化等,岩石破碎强烈,该脉受构造控制明显,岩石破碎强烈,表现为构造破碎带,浅部网脉状铁猛质矿物密集充填于碎裂岩中,在ZK701中见到穿孔厚度大约0.99m的断层泥带。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晶洞状构造。上述反映矿石具充填交代和流动的特征(图2)。

3 矿(化)体分布规律及特征

(1)泾县石芒坑一带金矿化强烈,尤其在志留纪地层中的断裂破碎带内及附近金矿化强度最高,泾县石芒坑志留纪地层为一套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的具有多个韵律的碎屑岩系,不同岩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差异性。泥岩类化学活动性较差,岩石比较致密,孔隙度低,力学性质上易塑性形变,因而可能起到热液活动的隔挡层的作用,限制了含矿热液的分散。而粉砂岩、砂岩类岩石孔隙度较高,力学性质上常以脆性形变为主形成一定的容矿空间,因而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和富集。石芒坑百亩园地层产状平缓,倾角18°~36°岩石破碎,有利于地层中的金淋滤、迁移和富集。

图2 金矿野外产状Fig.2 Occurrence of the gold deposit in the field

(2)泾县石芒坑金矿脉呈NW向展布,两组矿脉平行产于NW向构造破碎带或构造角砾岩带内,该组构造为区域性深大断裂的次级和更次级构造,次级断裂是重要的容矿、控矿、导矿构造,也是重要的成矿热液运移通道,与区域性深大断裂相通,有利于导通深处的成矿热液和物质,为金矿化创造了条件。

(3)泾县石芒坑矿区内通过钻孔揭露发现金矿(化)体主要赋存在花岗斑岩岩脉上下接触带的硅化破碎带中,矿化与花岗斑岩相关,富含金银铜等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在成矿有利的部位与围岩主要通过交代作用而富集成矿。

(4)泾县石芒坑矿区内破碎带内金矿化围岩可以是花岗斑岩,也可以是志留系泥岩、粉砂岩、细砂岩,说明该区金矿化对围岩无明显选择。

(5)金成矿与蚀变有关,蚀变一般出现在蚀变破碎带内金矿化地段,蚀变反映出热液活动的特征,有利于金的矿化叠加,含金破碎带的矿化特征种类繁多,矿化蚀变为:黄(褐)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电气石化等。硅化发育叫普遍,多呈梳妆、细脉状、晶洞状、团块状,与金矿化密切。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在个别钻孔中见到。黄铁矿化也普遍发育,多呈团块状、浸染状、粒状、细脉状分布于破碎带内角砾岩中或岩层裂隙面上,地表多变为褐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目前已发现的2条矿脉,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岩石破碎,发育黄(褐)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高岭土化、硅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等蚀变矿化。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褐铁矿、自然金、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菱铁矿、高岭土、碳酸盐类矿物,矿石类型为含金褐铁矿化角砾岩。

4 发现意义

泾县黄村石芒坑百亩园金矿的发现,突破了本区志留纪地层没有金矿的现状,为本区提供了新的勘查思路,扩大了本区乃至江南过渡带(皖南段)地区的金矿找矿空间,对下一步地质找矿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花岗矿脉泾县
安山玢岩-花岗斑岩混合矿石的磨矿产品粒度特性研究
江湖:非虚构写作的新“矿脉”
万众一心战疫情
准苏吉花斑岩型钼铜矿床岩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金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泾县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溯源管理
在生活的“矿脉”里“淘宝掘金”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