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作用
2018-10-25宋瑞
摘 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为世人所皆知。其中,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便是其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为《巴黎圣母院》的环境设置、情节刻画、叙述视角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的快感,进而使建筑与文学得到了完美的交融。因此,文章便从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之关联、重要作用、引申与启示这三个方面,着重从巴黎圣母院及其重要作用的角度,对《巴黎圣母院》及其创作特色、重要作用等进行简单分析,以借此揭示其不同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准确的文学定位。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重要作用 引申与启示
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的进程,建筑与文学两种艺术形态始终是相互影响与借鉴的。建筑不免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角,而文学,似乎也在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摇旗呐喊,加油鼓劲。以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为例,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三者的渊源中,就不难看出文学与建筑艺术两者的观念与精神是相通的,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紧密的,即都钟爱于对情感的表达,对大自然和历史的关注。
一、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一)雨果的建筑思想
雨果作为法国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世界文坛的杰出代表与“奇葩”。他利用其一生的时间来钻研建筑艺术的发展,构建了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象征性语言体系,揭示了建筑与文学语言的深层关系,把建筑艺术所拥有的审美与象征功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开发了读者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思维。
以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为例:该作品以一座基督教建筑的名称命名,足可见建筑艺术对作者创作思维的影响之深;其次,建筑的优与劣,对应于人物的美与丑,恰如其分的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添砖加瓦,为作品增色不少;最后,哥特式建筑激发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进而又为建筑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纵观十八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与哥特式建筑的一系列风格十分相似,存在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所以称其为“哥特式小说”。发轫于十八世纪中期的“哥特式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中一个特殊的文学流派,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都独树一帜。其中,雨果先生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它不仅继承了哥特式艺术手法,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其从故事发生地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内心冲突的展示等多方面,都成为了哥特式艺术的鲜明注脚,彰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其又完全迥异于哥特式风格中的神秘与怪诞,如并未把恐怖作为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使作品显得真诚而真实,这也正是浪漫主义与哥特小说一条鲜明的分水岭,展现了雨果作为天才作家的才华,以及《巴黎圣母院》拔高于其他哥特小说的实质。
二、重要作用
(一)素材与灵感
哥特式建筑,亦称歌德式建筑,是介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产生于法国的一种欧洲建筑风格。而巴黎圣母院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实至名归的典型代表,向来是大文豪们关注的重点,将它融入作家作品的创作,已然成为他们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
首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做了学术性的分析,其内容就约占了小说篇幅的三分之一,实属罕见;其次,巴黎圣母院为雨果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即来源于建筑上的希腊字母“ANARKH”,为雨果的创作提供了动力;最后,小说的目的是以建筑艺术为题材和背景,进而揭示出人性善恶的主题。而小说中有单独一章论述保护文物建筑的观点,足可见雨果对建筑艺术的情有独钟。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过程中,他仍不忘将其独特的建筑美学思维贯穿其中,将建筑与文学完美的加以融合,以期创造最好的艺术效果。
(二)背景、环境与视角
雨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小说创作的标题,足以表明巴黎圣母院作为小说故事发展的主要环境与背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在其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曾先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察了巴黎一些旧址遗迹,尤其是巴黎圣母院的发现,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材料:首先,巴黎圣母院是小说的特定场景,是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的主线与依托。《巴黎圣母院》共计十一卷的篇幅中,依次出现的哥特式建筑就有法院大厅、哥特广场、圣母院教堂、哥特式住宅等;其次,巴黎圣母院是小说主要的叙述视角。作者对圣母院的历史以及建筑细节部分的描述,就如同文学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发展了故事情节,刻画了主要人物,交代了事件背景,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三)巴黎圣母院与小说人物的联系
在《巴黎圣母院》这一作品中,建筑(即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卡西莫多、克洛德·孚诺洛和爱斯梅拉达三大人物形象中。
卡西莫多的命运:他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圣母院的出现,其感情、生活轨迹与建筑密不可分,而圣母院也成为卡西莫多对这个世界的精神寄托;克洛德·孚诺洛:用人生的历程完成了对圣母院石刻字“宿命”的书写,于是,成为了作者雨果建筑观的代言人,体现了作家的建筑观点;爱斯梅拉达:小说中最重要的女主人公,天真单纯,纯洁善良,不正好与巴黎圣母院的圣洁与神圣相互辉映吗?人与建筑的巧妙契合也不过如此吧?
三、引申与启示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建筑、文学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建筑目睹了人来人往与生老病死,人赋予建筑以生命与灵魂,文学则在精神上滋润人心。《巴黎圣母院》是表现人类不幸命运的悲剧, 也是一曲高扬人道主义旋律的颂歌,它与巴黎圣母院这座雄伟的建筑相结合,使其具有了灵魂和生命,成为了人类文学史与建筑史上两个华丽的瑰宝,值得世人珍惜。
參考文献:
[1] 刘志基著.汉字文化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法)雨果著,管震湖译.巴黎圣母院[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刘安海,孙文宪著.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法)雨果著,柳鸣九译.雨果论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宋瑞(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四川省图书馆,主要从事文学、法学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