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真理光芒 不忘育人初心
2018-10-25刘亮
刘亮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和回答了新时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总书记从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等四个方面,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理论品质、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为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贡献和重大影响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更进一步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就是,只有认识事物的规律,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当前我们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科学性认识,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根本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后备力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幸福、为民族谋幸福的“人民至上论”,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幸福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也就是,坚定人民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就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的人民性认识,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目标所在。必须站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起点上,立足实际以建成合格高校为目标,工作重点继续由“建高校”向“办高校”转变,发展方式由“以量图大”的外延发展向“以质图强”的内涵发展转型,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朝着建设“湘南龙头、省内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有特色大学这个宏伟事业迈进。
三是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不断认识世界之后,还要不断地去改造世界。堅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就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性认识,必须勇于面对办学条件不够、经费保障不足、师资力量不强、体制机制不顺等一系列制约学校发展的实际困难与困扰,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实施“十大改革攻坚任务”,进一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针,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推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攻关,以钉钉子的精神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根本性突破和
提升。
四是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永葆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开放性特征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真理性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真理威力,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开放之中,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简单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也就是,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坚持以战略的眼光和前瞻的思维去定位学校的发展就是开放性的认识,“建设活力现代美丽新幼专”就是近五年学校发展的开放性认识和奋斗目标。同时,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全省幼儿师范职业教育新格局,还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加强战略谋划,以更开放的思维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校校、校园合作,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层次,实现由中高职衔接型向专本科贯通型转变,立德树人,励精图治,实现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