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及路径研究
2018-10-25张政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新要求。当前,应当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基础上,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通过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在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中、始终坚持在追求人类发展的终极真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在满足中国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逻辑 路径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应当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基础上,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
(一)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历史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凭空诞生的,就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来说,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社会以往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就其产生的实践基础来说,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其实践来源。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并发展至今,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始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人类社会、自然界及思维发展的一般状况,并且不断跟随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丰富其基本原理的内涵。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的必然体现。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哲学基础,要求无论何时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要在对全人类一切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本身进行批判的继承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已有的历史性发展过程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之中,植根于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相连的发展进程之中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性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時又通过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境界。
(二)时代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时代发展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每个时代的问题,通过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有力地促进理论、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开始,就要求将其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跟随时代发展变化的情况而加以灵活运用。马克思在1872年的《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所阐释的基本原理尽管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但是它的实际运用要以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逻辑的把握,能够准确地预见时代潮流发展趋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来增强自己的时代影响力;反过来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每一历史时期的时代潮流,又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逻辑,从而使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不断得到时代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时代发展潮流相结合的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时代潮流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准确的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通过准确把握20世纪下半叶“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明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则分别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进程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相结合,开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现实逻辑:顺应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应了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民族危亡,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境况,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引中国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在初入中国之时,只是将其作为当时众多涌入中国的西方思潮中的一种来对待。但是,当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之后,已经苦苦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但始终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的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新的光明和希望。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实需要,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1938年10月最终由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被明确提出。[4]此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不断加快,由此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系统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应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对尽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三大改造”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后又通过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文革”结束后,中国人民对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需要日益迫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迅速纠正“文革”错误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探索,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引。
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的需要。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有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指南,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也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指引来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以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聚焦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而形成与发展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性飞跃。
二、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一)始终坚持在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首先就是要坚持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就是无论何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源于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尊重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将实现人民的真正解放、发展和幸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终极目的。再有,就是必须坚持认识中国及世界与改造中国及世界相统一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既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也是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中国及世界的进程。坚持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运用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二)始终坚持在追求人类发展的终极真理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其就是为解决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终极问题而产生、发展、完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但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9世纪中叶,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均不可能精准的、具体的、详细的告知未来通向共产主义道路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该怎样一步一步實现。历史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也不能,马克思主义所能提供的只是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去探索如何一步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设定的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终极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一方面不断深化我们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将不断积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新的理论认知,从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真理宝库。
(三)始终坚持在满足中国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历史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情况决定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取得新的成果,其立足点必须放在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思想和实践上的
指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也昭示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其从来都不是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个阶级的理论,而是属于谋求全人类解放与幸福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是马克主义的应有之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应当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品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要与新时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这就正如毛泽东思想为当时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胜利提供了中国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一样。所以,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将之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眼光之下。当前,世界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往,就是在当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指南。这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200/wzsl.htm.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4] 毛泽东.论新阶段[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作者简介:张政(1981—),男,湖南长沙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海南省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nsz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