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乐学课堂”的构建策略探讨
2018-10-25高黎
高黎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追求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快乐中进行教与学。学生如果能够在英语课堂上做到乐学,那么对于整堂课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有很大提升,有利于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大幅度提高。建立乐学课堂的优点有很多,然而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的乐学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热爱英语的环境,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有兴趣且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就要从优化小学英语的教学入手。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
教师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乐学课堂的前提,是为学生营造出开放、民主、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想要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基本水平有大致的了解,掌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水平,然后设计出结构更加完善和目标更为清晰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有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进入课堂学习环境,为其营造出有趣、吸引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讲一些英文小故事或是介绍西方的特色节日等,在课堂上播放英文歌曲或外文视频,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地探索和参与进学习中,感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Happy New Year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PPT或者文字介绍,讲述西方人如何过新年以及为什么会过这样的节日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创造出比较放松、充满求知欲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充分运用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开来的今天,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是学习的很重要目标,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投入英语课程的学习之中。因此,只有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看,去实验,去探索和思考,才是有利于实现乐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Why...?Because...”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去进行阅读,结合已经学过的单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探讨这个句子的读法和用法,然后标出自己拿不准的地方,那些大家都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来进行统一的讲解授课。然后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造句,并在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当学生能够流利造出并读出顺畅对话时,选几个小组代表起来分享自己小组的句子,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并且评比出优秀小组进行表扬。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当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及时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并且对其他学生进行鼓舞。
三、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让学生参与快乐学习
英语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开启者和第一引路人,肩负着让学生認识英语并且喜欢学习英语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将一些英文交流和日常用语在课堂上和课下普及开来,例如每天可以用“How are you doing?”“Good morning(afternoon)”等跟学生进行日常英文交流,在课下也要求学生见到英语老师用英文问好。另外,在课上时师生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英文互动,例如在进行一些课本上的对话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课本阅读,师生合读,或者教师读前面,学生读后面,比一比看一看怎么才能读得好,怎样的发音才最好听等等,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时候,提升“说”的地位,让学生大胆放开自己,去读出来,不只是单纯学单词和语法,而是全身心参与学习英语这门课程。由于在进行发音和阅读时学生普遍不敢开口说英语,害怕自己发音出现错误,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参与进课堂中,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说错了也不会被指责。教师也不能一开始就指责学生的表达错误,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发音信心。而是要多鼓励,多在班级里树立起几个愿意大声把英语读出来的典型,表扬一些暂时不够优秀的学生的小进步,让学生爱上英语,这样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提升的不只是学习成绩,而是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兴趣和自己的英语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乐学。
小学英语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路人,因此,在小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打起精神,进行小学英语课堂的乐学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加喜爱英语,也更加拥有学习英语的动力,为今后学生在课业中进行英语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攀宝.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93):108.
[2]朱燕梅.论如何构建小学英语乐学课堂[J].校园英语,2016(31):201.
[3]华琳.小学英语“乐学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普童话,2017(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