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和言语的互动性
2018-10-25莫璐粼
莫璐粼
摘 要:思维和语言两者互相依存。思维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言语能力的发展;而言语能力的强弱也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言语培养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这两项能力的协调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训练 言语能力 紧密结合 协调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项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况的反映。是一种借助言语实现的,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及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人的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傳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它是个体对语言的运用,同思维一样,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受着思维水平的制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维是写作的第一步功夫。”写作,其实就是言语(准确地说,写作是书面语言的高级形式)。由此可见,思维与言语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作用,互相渗透,有力地推动了各自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两者的互相促进呢?下面我将结合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例,谈谈这个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在想象、说话中,训练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再现表象,充分发挥想象,在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言语描述能力。
如《雷雨》一课,教师可以运用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然后对雨前、雨后的景色作作比较,并展开想象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层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这段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话语,出自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口中,是多么让人欣喜啊!
二、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训练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人们在言语中使用的每一个词,都有特定的对象,如“动物”一词就指一类特定的对象,而且词又具有概括性。因此,人们可以借助词进行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词和句的训练都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理解词,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较多,这时候,教师就应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风娃娃》一课用“来到田野”、 “来到河边”、“来到广场”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我是什么》则先揭示每一层的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最高一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度精确,培养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是针对一些不同的材料或一个财料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发现其中共同只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如课外阅读《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皇帝、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的表现(言行、心理),说说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地发现这些人虽然言行各异,但是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都在相互欺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们都纷纷发表意见,最后归结到一个骗字上,原来这是一群骗子。课文的讽刺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这种思维形式,能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极富创造性。
2.广开言路,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是指不按一种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多方面、多度、多层次、多起点、多结果地来考虑问题。求异思维是由社会的复杂性决定的,任何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都不可能只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学完《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皇帝受骗的原因,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皇帝愚蠢,骗子的骗术高明,大臣、官员自私自利,市民不愿意说真话,于是导致了皇帝被骗出丑。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
3.同异结合,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们还可以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吗?为什么?”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一词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啊!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通常,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是三言两语,但却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真可谓是“寓教学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啊!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灌浇这最美丽的花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在重视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定能使这朵花儿开放得更为灿烂,更为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