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教文化视角下云南省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0-25杨丹杨智梅1赵雪霏冯博赵艳娟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对策

杨丹 杨智梅1 赵雪霏 冯博 赵艳娟

摘 要:支教文化的扩散为偏远地区、农村教育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在实质上无法弱化农村和城市教育存在的“二元结构”,特别是在师资资源分布上。本文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云南各地州的农村教育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冲击,农村人口的外迁流动导致生源流失,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现状和当代教育需求的不匹配则成为主要阻力。

关键词:支教文化 农村教育现状 支教团模式 对策

研究

教育是发展之根也是兴国之本,农村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链上占有重要地位,教育整体的发展的重点在于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农村教育的发展。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国家级贫困县份数量较多,下属县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村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水平较低。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策略、支教文化弘扬等进程的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教学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但仍存在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失,新鲜血液缺乏、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农村留守孩子教育辅导困难、支教力量薄弱只解近渴、家庭教育意识的相对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发展农村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仍困难重重。

一、支教文化下云南省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支教文化的弘扬和践行主要依托于各大高校青年学子,云南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及为在校大学生奉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等目的催生了由众多爱心大学生组成,立足校园、面向西部偏远山区教育的校园公益组织。这些支教性质的校园公益组织,利用团体力量和网络社交组织假期支教活动,以精神扶贫为主,物质援助为辅,用爱传播知识、感染他人。另外,各高校大力鼓励毕业生参与支教,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对传递并弘扬支教文化、促进偏远地區农村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采取“接力服务,定期轮换”的长效工作机制,成功组织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赶赴特定地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以爱之名,奉献青春”为核心,扎根基层,切实奉献基础教育,做贡献,受教育,长才干,展风采。就目前而言,云南省总体支教力量较为薄弱、覆盖面窄,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影响不足。

(一)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支教助攻农村教育发展

部分学生怀有奉献青春、洒汗干野的热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去偏远地区进行支教,这无疑为支教所在地区教育的发展送去新鲜活力。但云南省农村数量众多,微弱的支教力量也只是星星之火,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支教大学生留在当地的支教时间并不长,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支教大学生数量上来说,都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大部分农村小学教育师资资源不足的困境。

(二)农村小学教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也不断采取措施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农村小学的软硬性资源仍处于相对落后的

状态。

1.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缺少新鲜活力

部分县份特别偏远的地区正式编制教师数量不足,乡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低下,酬不抵劳,负担较重,城乡教师待遇差异明显,且工作量明显高于城区教师,导致大部分老师不愿长期待在偏远山区。虽然国家大力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由于受到农村发展和进步空间小、农村生活条件落后,人事制度存在障碍,教师队伍循环不畅等因素的制约,就算部分大学生进入到农村教育行业,也不会在当地呆很长时间,因此,导致农村教育师资资源不足,教师流动性过大,主要由坚守在岗位的老教师撑起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

2.缺乏年轻师资力量引起负向连锁反应

老教师教学精力、方式、资源有限,传统教学很难满足当今时代农村孩子的知识需求。农村孩子接受知识、获取技能的渠道单一,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电视网络、家庭影响为辅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农村小学存在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年轻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老式教学模式重复运转,不利于农村孩子吸收新知识、发挥创新潜力。很多农村小学没有美术、音乐、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专业教师,导致一师多责、滥竽充数,影响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影响农村教育的多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年轻师资力量的加入,不仅能带来新的教学资源,更能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带给学生新的思想碰撞,新思想的碰撞对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爱好、促进农村孩子“德育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村小学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从目前来看,云南省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教学理念、方式创新度低,实施、开展相关特色活动动力不足。缺乏示范性教育的传递和推广,相关的专题教育教学方法交谈会比较少,大部分乡村老师接受新知识途径单一,教育体制的限制和责任制导致大部分老师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不敢尝试实验试行新教学方法;另外乡村教师去城里参与培训的费用部分需要自理,导致部分老师在参与培训、提高技能方面缺乏主动性,而大部分教学培训是强制性的,缺乏教育的针对性。

4.优秀教师资源外流

为激励各乡村教师争当优秀教师模范,最大化发挥教师潜力,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各地州主要采用激励晋升调离制度。除了部分教师因年纪、家庭等原因放弃调离晋升机会留守岗位外,大部分教师只要表现优异、教学质量高,都有机会被调离。虽然此激励制度在最大化教师资源效率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发展农村教育上存在很大弊端,优秀教师外流,新的教师资源的培育需要时间,这种“多出少进”模式对提高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存在反向影响。

5.城乡教学资源存在较大差异

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开展多媒体教学存在困难,一方面受到多媒体设备数量少的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新教学方式上需要时间,农村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乐器等教学上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撑。农村孩子在学习计算机等课程时,受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后期反复训练的环境和条件。大部分农村孩子在学习计算机、乐器演奏时,教学进度缓慢。另外,乡村老师任课负担较重,往往是一个老师要上很多门课,在教学专业化上和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老师往往是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专攻1门或2门课程。

(三)务工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年轻主力外流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因为户口转移或是在外务工迁移到城镇中,导致农村小学辍学逃学现象严重,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学生数量逐年递减,甚至部分农村小学面临“无生可收”的困境,成为“麻雀学校”[1][3],而为解决此问题实施集中合并偏远地区农村小学生源少的学校,又会加剧农村人口的流动。部分农村社区的孩子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上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留校,而师资力量有限,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照顾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在照顾幼龄儿童上,这也会影响家长是否让孩子上幼儿班的选择,从而导致部分孩子上学较晚,错过最佳教育阶段,这些问题无疑会制约农村小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家长的教育思想待提高,留守儿童缺少陪伴和课后支持

虽然大部分家长深知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存在部分缺失,对孩子吸收知识的情况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家长还抱有“孩子读太多书也没什么用、最后都要出去打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了”等陈旧观念,严重削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农村地区深受重男轻女的影响,导致部分女孩子缺少甚至是被剥夺了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不可或缺补充重要辅助力量,但从实际情况看来,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低,起不到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学习成长的作用,而且大部分中青年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们大多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除了学习外,还要承担部分家务,降低了孩子对待学习的关

注度。

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形成经济教育正循环链

经济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想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挖掘农村经济潜力是重中之重[2][4],毕竟政府投入有限,利用各乡村农业优势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能起到脱贫致富的作用,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当地教育条件,弱化读书无用论的陈旧思想观念。与外省乡村经济相比,云南各乡村发展潜力不足,农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以经济作物带动发展不具普遍性。故应抓住国家振兴乡村契机,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农村发展之道,将当地的特色经济作物打造成规模化、标准化乡村经济产业,借鉴优秀农村合作社发展模式,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留住当地生源和优秀教师资源。

(二)大力弘扬支教文化、建立品牌支教模式

通过借鉴研究生支教团模式,采取“接力服务,定期轮换”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长期循环支教链,形成品牌支教活动,而不是短时间支教、义教模式,使支教力量得以延续,支教文化得以弘扬。努力打造志愿教学服务搭建起献力基层基础教育的桥梁纽带,采用“政府+高校帮扶+农村学校”模式大力开展支教活动,政府和学校大力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支教活动,为每一届参与支教的学子提供相应安全、生活等保障,制定激励政策,利用青年力量,形成支教接力,为农村教育送去新鲜血液,弥补农村教育师资不足。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时引入青年人才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优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建立教学示范优秀试讲团,构建城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分享优秀教学资源;二是利用寒暑假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给予一定培训经费补贴,提高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三是积极引进小学教育人才,适当提高艰苦地区福利水平,充实教师队伍;四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就业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五是配备计算机、英语等科目专业教师,采用“近校流动教学模式” ,减少配备压力;六是逐步建立动态优秀师资流动机制,按照实际情况保留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小学,促使优秀资源循环流动。

(四)努力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实际生源变化情况,在考虑交通、地理情况、学生就学便利性等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和教育效率低的学校,集中人、财、物等要素办好办大好学校,提升教育整體水平,整合农村师资资源和教学设备资源,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正向辐射作用。

(五)增强家长教育意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家长的态度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校老师应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分享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支持政策,弱化家长高费用支出担忧,转变家长错误观念。另外可以试行召开小型家长学生座谈会,邀请当地大学生参与交流,以示范效应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家长支持孩子学习的信心,增强家长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丰富农村教育。

结束语

支教文化的弘扬和延续需要时间,目前虽是星星之火,但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瓶颈的可行途径。目前,云南省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老化、教学质量不高及生源流失等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和突破瓶颈,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政策的支持、高校的鼓励、青年力量的加入、农村教师的服务质量和意识的提高,以及家长的重视都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谢丽丽.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4):71-76.

[2] 葛新斌.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路向的再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99-105.

[3] 凡勇昆,邬志辉.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J].教育研究,2013,34(07):28-36.

[4] 刘利平,刘春平.我国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5(02):5-10.

[5] 针对专业性、技能性强的学科,任课老师在2所及以上临近学校进行流动教学。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杨丹(1994.10),女,汉族,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第一作者杨智梅(1994.11),女,汉族,云南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育种与种质资源。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