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美学起源

2018-10-25房路加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学摄影思想

房路加

一、摄影美学概述

摄影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就是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Aesthetic这一单词来指称美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有感觉的或感性认识。他认为美学应该是与逻辑分析对立的,逻辑分析研究的是抽象的理性思维,而美学要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思维。又如黑格尔提出美学应该叫“Kallistik”或者“艺术哲学”,研究对象不包括一般的美感而仅限于艺术的美。美学研究的文艺类型多种多样,并且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对于研究的具体内容美学界也有多种看法。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的内容建立在摄影与美学的基础之上,摄影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摄影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在早期,人们对于摄影关注的更多的是其基本属性,也就是机械复制性。例如当时西方绘画风格倾向于写实主义,著名画家们都在尽力使自己的作品更接近于真实,直到摄影出现,由于照片的成像原理使得摄影具有了相较于绘画绝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所以人们都选择摄影这个工具拍摄很多绘画题材的作品,这就是希望借用摄影的机械复制性达到高于绘画的表达效果,并没有着眼于摄影自身的发展。摄影美学的出现标志了人们开始通过已有的摄影实践,研究摄影本身引发的的审美活动问题。这种审美活动的产生证明摄影自身拥有了美感的表现力及艺术的表现力,而不只是绘画的辅助工具或者事件发生现场的记录工具。

二、19到20世纪西方美学对日本摄影美学的影响

美学思想的变化将会对摄影美学及摄影的发展方向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距离我们较近的日本摄影美学发展为例,他们接触摄影的时间也较短,19世纪相机与西方人一起来到了日本这个还较封闭的国家。开始的一百年中人们对于摄影的看法还是基于传统东方美学与基于经验的古典主义美学之上,是绘画的模仿者与一个新奇的客观事物的逼真描摹工具。所谓传统东方美学是指追求一个意蕴生动的意象世界,其目的是揭示物对于人产生出来的意象。意象世界是知觉的世界,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人可以通过对物的关照体会物应有的“本来的”样貌。古典主义美学追求传统的美的形式,包括崇高的主题、优美的形式、流畅的线条、和谐的比例等等构成要素,认为只有这些单纯地美的东西才会产生美的价值。这种环境下的摄影作品表现为题材以风景和肖像为主,构图比例追求和谐的美感。如20世纪初钟情于摄影的东京银座药局“资生堂”第二任社长福原信三,他的主要作品有影集《巴黎与左岸》、《西湖风景》、《松江风景》。作品符合传统东方美学审美,在取景上追求景象体现出深远的意境,“在宽广的西湖上一叶小小的扁舟飘荡在远处的湖面上,远处是山,近处是水,湖面上还泛着淡淡的雾气。这幅景象引起人的联想,使我们的思绪超越生活世界,达到生活世界之上的显现真实的意象世界,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美的境界”。

进入20世纪这种状态出现变化。在18和19世纪的欧洲,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得到提高,不再一味相信封建统治阶级和宗教势力的教化言论,逐渐建立起人道主义和思想解放的基础。18世纪初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宫廷的奢靡生活与人民的艰苦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社会上不断出现暴动和罢工运动。这一时间段发生的法国启蒙运动目标在于打垮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另一个名称是“百科全书运动”,他们希望通过对各种事物进行科學的解释照亮人们的头脑、打开人们的眼界,宣扬理性思考的思考方法,以此来摆脱教会使人迷信的说教。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延续数百年的思想运动,欧洲逐渐建立起理性主义美学和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在艺术界表现为使人变为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不再甘心继续进行客观世界的单纯模仿,或者依附于客观世界表现自己的思想,开始尝试作品中更大胆的自我表达。

日本摄影家受到西方大胆尝试的影响,开始试验创作出自己的摄影美学,这种潮流受二战影像而中断了一段时间,在日本战败后这种潮流变得更加激烈。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细江英公、中平卓马等一批持新观念的摄影家,他们成立社团、出版杂志、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摄影创作并且在社会上发声,引起了日本广泛的讨论。因为这些照片打破了观看者原有的对摄影的认知,他们纷纷说这是什么,这怎么也能称得上摄影作品。这种状况的发生也正好符合了杂志《挑衅》的初衷,《挑衅》的口号就是“为了思想的挑发性资料”,杂志还提出摄影并非传达信息或解答的媒体,而是不断对真实丢出的“质问”。我们不细论他们思想的优缺点,就他们“粗糙、摇晃、失焦”的风格来说,确实对当时的日本摄影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动摇了人们对于之前单一的摄影美学的信仰,引起了人们对摄影的思考。

三、战后摄影美学基本样貌

1959年摄影团体VIVO出现,这是第一个为了以不同角度表现传统纪实摄影而成立的团体,代表人物有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细江英公。他们希望在拍摄纪实的同时加入摄影师的主观主义,即彻底表现外部世界的同时如何表达摄影师的内部。当摄影的主体也就是拍摄者不仅仅是关注摄影客体也就是被摄对象的客观表现,而转向作品中自我意识的表达,不仅仅是完成客观世界的机械复制和简单模仿,而是希望以客观事物为载体来达到变现主观思想。这时摄影就朝着艺术朝着现代美学又迈进了一步。摄影美学也由之前的古希腊、古埃及的古典主义美学倾向转为了现代主义。

例如摄影家东松照明,作为日本战后50年代最著名的摄影家他的摄影个人风格强烈,呈现高对比、颗粒粗糙等特征。他提出“摄影永远是现在,即使摄影会引发记忆与想象,但记忆和想象不能成为摄影。”可以看出东松照明在探讨摄影的主体性身份问题,在这里他以时间为立足点探讨摄影与时间相遇后的关系问题。我们不深究其思想的对错与否,只就其摄影的出发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摄影美学发生转向,不再依据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基础创作影像,而是尝试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基础创造自己的影像,这种变化将有利于多元化摄影美学的形成。

猜你喜欢

美学摄影思想
印花派对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纯白美学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