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居住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2018-10-25王静
王静
1.新城镇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调查分析
1.1 过于“公共”的空间导致邻里关系淡化
新建居住楼房的崛起,打破了居民原来的交往秩序。原来农村的公共交往活动是具有随机性的,新建社区的垂直居住格局代替了原来的水平格局,居民在户外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减少,居民反映“邻里关系变淡”的问题。新城镇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尺度较大,适合于城市居民公共交往的方式,公共空间若“过于公共”则会导致空间归属感的丧失,与原乡镇居民习惯的具有领域感的交往空间差异较大,不适合居民进行一些“私密性”的交往活动。
1.2 由“农民”向“市民”活动方式转变的不适应
在农村生活的方式到城镇转变的过程中,居民既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依赖,又要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尊重传统的生活方式,设计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空间。
1.3 缺乏体现人文关怀的无障碍设施设置
新城镇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较差,很多公共空间存在出入口无障碍设施不足,空间无障碍交通系统不完善,对于残疾人的休闲运动项目建设严重落后。
1.4公共空间难以满足居民四季的活动需求
北方冬季寒冷,居民的户外出行减少,部分公共活动场所出现闲置状态,自然景观的观赏性质量也大幅降低;同样,居民夏季宁可聚集在单元楼前纳凉、交谈也不会到毫无遮挡的广场、休闲设施等场所活动。
1.5管理维护滞后导致公共设施使用年限缩短
设施损坏无人修理、已建成的公厕不让使用、反映问题无人回应等问题,说明管理者的工作存在很大漏洞,工作作风很差,社区管理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社区偏于行政性的管理,缺乏社区服务的意识,管理方式老套,权利责任划分不明确。
2.营造新城镇公共空间整体地域环境
2.1利用地域元素演绎景观特色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历史元素、实体元素在规划中体现,这些元素代表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本区域与外界其他区域形成明显区别,使区域具有个性化的景观空间,让人印象深刻。
2.2设计小尺度的半公共空间
在尊重原有空间场所的基础上,新建社区公共空间的布局可以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营造新城镇小尺度交往空间,让原居民产生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空间错觉。营造符合居民多年交往习惯的小尺度“半公共空间”,在“陌生”的空间环境中,找到原来“熟悉”场景,同时能够引导居民由“乡镇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过渡。
2.3营建符合居民交往习惯的场所
应在尊重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基础上,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原则运用到新城镇的建设中,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中设计符合居民传统习惯的功能,营造能够满足居民行为习惯的“场所”。
2.4注重社区历史文脉的传承
要保护的内容去伪存真,体现保护对象的历史文化价值,将这个历史文脉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在实体空间建设、文化宣传、文艺表演、社区组织公共活动中都可以展现。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居民不忘根本的基石,也是居民精神生活的依靠。
2.5营造新建公共空间归属感
新建社区在社区归属感上不能遗忘过去的乡镇生活情感,社区物质可以新建,社区情感则不能新建,必须在文化、情感、活动组织、宣传、福利等多个方面延续居民社区归属感,与此同时接纳和包容外来文化,在摸索中逐渐形成新建社区情感交融的社区归属方向,让人们在公共交往时有相似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2.6延续传统的公共生活方式
新建社区应在尊重其地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与城市社区空间区别建设,将传统公共活动需求与现代公共空间建设结合起来,在一些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改善现有新建社区活动中心居民寥寥无几的状态,从居民的公共生活方式出发建设公共活动场地,是“顺应民意”的原则,营建地域行为环境的辐射能力,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空间活力。认同和社区价值观,长期有序地营造居民的社区情感归属。
3.建设功能复合型的公共活动空间
3.1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
社区公共空间应该营造多元化的功能,不能单单只靠一个冰冷的空间吸引人,应当用“人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将一部分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结合建设,如商品售卖亭、室外饮吧、流动餐饮等,它们应该具有便捷性、体积小、美观、有亲切感、居民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特点。
3.2 利用规划布局形成公共空間小气候
依据区域气候特点,利用各个功能区的规划布置来改善空间的小气候,弥补因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公共空间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应该重视居民的四季活动项目,避免出现居民因季节变化的影响而自行改造公共空间的行为。
公共空间应营造冬季较为温暖的活动场所,夏季能够避暑的活动场所,在规划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一定的人工设施来弥补季节变化带来的弊端,将其视为管理内容重要的一项,重在提高空间的季节性。
3.3营建健全的公共空间配套设施
3.3.1休息设施质量高
休息设施应具有系统性。休息设施体系的设计应该从社区级公共空间到小区级公共空间蔓延,在社区层面上应在游园小路两侧设置足够的休息设施,游园小路比较安静,自然景观较好,对于中老年人较多的新城镇社区更应该为中老年人做更多的考虑,在人群活动较多的地方设置足够的数量,避免出现有的场所休息设施不足,有的却闲置的状态;
3.3.2以多样化的休闲运动设施引导户外活动
休闲运动设施主要分为青少年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中老年人活动场地三类,青少年活动设施应体现空间多样化原则,在设施种类上提供至少三种以上的大众化运动场所;儿童活动场地除了常见的游乐设施外,应在科普教育、运动健身等项目上提供更多的活动选择,让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儿童都能施展兴趣爱好;老年人活动场地应动静分区,这里仅阐述动态活动项目,老年人运动场地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现有的活动项目需求,还应该在城市化的驱动下,引导老年人向更多的运动类型发展,通过组织老年人运动比赛等形式提高中老年居民参加运动的热情,改善原农村运动项目匮乏的现状,更好的适应被城市化的公共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