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

2018-10-25鲁姝颖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鲁姝颖

摘 要:随着近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哲学家们纷纷把目光转向科学技术。我国的哲学工作者们也在积极研究科学技术哲学。但是国内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基础层面的探索,并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哲学体系。唐·伊德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对技术哲学和现象学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一套自己的技术现象学的理论,其中他所区分的四种关系在技术现象学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与影响。本文对其所划分的四种关系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技术现象学 四种关系 唐·伊德 思想来源

一、伊德技术现象学思想的来源

唐·伊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其在技术哲学领域成就显著,尤其在技术哲学与现象学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伊德的哲学思想有其形成的过程,其哲学思想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在不断汲取其他学者思想的一个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先前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他的启发,伊德才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二、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

技术现象学是伊德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系,着眼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确立了技术人造物在人类与世界关系中所发挥的居间调节功能。伊德在《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区分出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模式,分别为具身性关系、解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

(一)具身性关系

具身性关系是人类与技术之间最基本、最常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类与技术相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类会无意识的把技术或者工具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赋予其感觉。伊德将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技术)—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技术的关系,技术展现出某部分的透明性。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表述就是上手事物在使用中的撤退。例如盲人的手杖,在人们使用手杖的时候并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与拐杖的接触之上,人的注意力往往都是集中于手杖与地面的接触上,这个时候手杖已经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人们不会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外在的工具,从而使人与技术完全的融合在一起。可见,具有具身性关系的技术打破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清晰的界限。

(二)解释学关系

如果说具身性关系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解释学关系就是人类语言的延伸。伊德曾说:“解释关系不是扩展或模仿感觉和身体能力,而是语言及解释能力。”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与世界成为了一个整体,伊德将这种关系的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技术—世界)。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类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不透明性,世界并不是直接展现在人的面前,而是通过技术展现的一种表象。技术是现象的解构者,在技术与世界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一致性。人类所看到、感觉到的是技术带来的可看到的范围内的内容,并不是世界本身的状态。比如说寒冷的冬天,你通过温度计判断出外面很冷,但是你身处温暖的室内,外面很冷并不是你真实感觉到的。在对温度计的解读中,你知道外面很冷,这种解读有一种即时性,用现象学的术语说,它是一種已经构造好的直观。但是从知觉上来说,你看到的东西是刻度和数字,是温度计的“文本”,这时候人与技术的关系就构成了解释学关系。

(三)它异关系

“在具身关系和解释学关系中,技术还缺少完全的对象性或者它者性”它异关系是指技术在使用中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存在物,技术成为了他者,一个独立存在的他者。它异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达为:人—技术—(—世界)。技术物品成为了人的替身,可以独立完成一系列活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种自动装置,如自动售票机、智能计算机等等,这些自动装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动控制和调节。就像伊德说的:“机械实体变成了人类与之相关联的一个准他者或准世界。”技术总是让其他事物呈现的某种手段(虽然这一手段本身是成谜的)。而它异性的技术,则是指技术成为人正面与之交锋的对象,甚至具有一种类似与他人打交道的感觉。当然,伊德指出,“技术的它者性是一种准它者性...比在动物和人那里找到的它者性要弱”。

(四)背景关系

在日益复杂的技术化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类—技术关系呈现出一种机器背景的特征。我们现在生活的技术化社会,身边充满了技术人造物,几乎到处都是,就像生活在一个“技术茧”之中,而人们又通常会忘记这些技术的存在,那些包围着人类又被人类所忽视的技术物品与人类的关系被伊德称为背景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技术可以自己运营而无需人的看管,我们只需要控制它的开关,这样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是一种瞬时性的关系。在背景关系中,技术不再处在明确的对象化关系中,而是退居背景之中,成为广义上的“技术环境”。作为背景的技术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技术作为一种不在场的显现,无疑成了人的经验领域的一部分,成了当下环境的组成部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背景技术虽然在“有焦”关系之外,但是依然属于人的实际经验,并不存在一个自在的、与主体无涉的背景,那么可以说,背景技术也已经“具身” 了。在现象学的观察过程中,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背景中的技术而不是前景中的技术,让技术转变为一种环境中的技术。即使是被人们抛弃的技术,它也可以以垃圾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经验之中。

三、结论

我们不难发现,伊德十分擅长吸纳、接受前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伊德将技术哲学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技术引入到一个更加实用更加贴近人类现实生活世界的领域,即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具有现象学背景的当代技术哲学家,伊德敏锐地关注到技术经验与人类知觉的关系,并提供了一种颇具洞见与启发性的技术哲学理论,技术开辟了新的行为空间,是意义的实现,是我在世界之中的感知觉同一性,是被给予的东西和被理解的东西之间的一致,是身体空间的扩展。伊德的观点完全揭示了技术现象学的发展趋势,今后的技术现象学也必然沿着这条道路前行。

参考文献:

[1] 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曹继东.唐·伊德的后现象学研究[J].哲学动态, 2010(6):104-110.

[3] 韩连庆.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26(5):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