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言对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
2018-10-25史莹婕
摘 要:中国民歌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寄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历史的足迹,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歌曲汇聚成独树一帜的民间音乐在我国民间特色艺术文化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原生态民歌中方言土语的运用使民歌艺术风格更具特色,歌曲旋律的谱写结合地方方言发音的音调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促使演唱者将歌曲传达的艺术情感和所要映射出的当代现实表现的淋淋尽致,使听众可以切身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民俗。本文就一首反应旧社会广大人民奋起反抗压迫的小调民歌《小阎王造反》,浅谈方言与歌曲艺术风格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民歌 艺术风格 方言 《小阎王造反》
一、豫北文化背景
河南区域的方言差别大,民歌题材丰富多样,其中小调所占比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对于豫北来说,方言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口迁徙。晋人的迁入使豫北地区融入晋人民间艺术文化,随后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后又创新发展出豫北特有的艺术文化产业。
在晋文化影响下,怀庆府地区民间艺术形式鲜明,农作闲暇时,百姓就在街头巷尾演唱、休憩,以歌唱这种形式来宣泄劳作的辛苦与生活的苦楚。明清时期各地的农民起义瓦解了封建社会制度,在社会动荡的年代,百姓已习惯用生动质朴的歌唱形式来抒发对生活现状的愤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大量反压迫的民间歌曲。“小阎王”张宗禹与东于村张姓同宗,在清同治六年时,他行军至怀庆府东于村时,前往张家祠堂祭拜张琰。怀庆府的百姓在清政府的压迫下早已痛苦不堪,对清朝统治者已是痛恨至极,与此同时张宗禹带领的起义军来到怀庆府击败当地统治者以解百姓心头之恨,当地百姓对“小阎王”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便以歌传颂,为他们拍手叫好。
二、方言演唱风格
豫北的地方语言在北宋初年、明代初年的两次晋人南迁影响下形成,而豫北依然地处中原大地,所以方言是兼具晋语和中原官话的特有语言。豫北方言属于河南晋语区中的获济小片,我们也称为怀川话。当地民歌只有和当地方言结合起来才能展现出它质朴纯真的气质。
《小阎王造反》这首怀庆府民间小调是C徵五声调式作品,属于多段分解结构,强劲有力的旋律朗朗上口,表现出歌曲质朴硬朗的特色,体现出当地百姓纯朴、直率的性格特征。该歌全曲共六段歌词,以叙事的手法唱出捻军的行军路线。
歌曲演唱旋律是根据怀川话的发音走势谱写的,它增强了作品纯朴的地方性特征,全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属第六段的第二乐句“东西头,没人拦挡”旋律走向和方言发音几乎一致。歌曲中“吆咕咚咚”、“哩哪”这些拟声词、俚词的加入增加了感情色彩,更是一种典型的押韵方式。这些方言俚语的使用使乡土气息更加浓郁,使歌曲的艺术风格有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从语音语调上来分析例如,第一段歌词第一乐句的前半句“同治年”单个字发音音调为【】。连在一起念音调呈下行趋势,因此旋律呈下行编排;后半句“六年半”单个字发音音调为【】,第二乐句的前半句“小阎王”单个音发声为【】,其发音走势与旋律上下起伏相契合;而后半句“造了反”单个音发声为【】,其发声走势与旋律起伏相反。方言发音的特色使前半句突出了歌词,后半句突出了旋律。第四乐句中的“反反哩哪”是怀庆特色的方言俚词,俚词的使用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避免了歌词的单调,加强了结束的语气;乐句最后“到潼关”中最后一字“关”“sol”与尾音“do”形成纯五度音型,根据当地方言中时常出现的纯五度下行语调走势谱成。只有使用方言演唱才能彰显出原汁原味的怀庆府地方色彩。
通过以上对豫北小调《小阎王造反》时代背景、语言特色、地方民俗的浅探可知,方言是民间歌曲的灵魂,当地民间艺术歌曲若不使用土语来演唱则会失去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歌曲演唱的语言语气中我们能直接了解到歌曲的体裁、风格、情感色彩、所属地域。受豫北方言发音习性的影响在歌曲中易出现平、翘舌音的发声特点,语调干脆、硬朗,听之如喊出来一般,加之情感的注入使民歌更加生活化、情绪化,从而更容易打动人心。如今在民风民俗的交流中,地方民歌最具代表性,从民间歌曲中我们可以探索到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程度。民族歌曲传唱者要真正了解一首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就不能忽视这首歌曲所属的地域语言的研究。只有掌握了这个地域方言的发音特点才能演唱出歌曲特有的风格,传达出歌曲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中的娱乐方式也趋于多样化,闲暇时在街头巷尾演唱的娱乐方式被逐渐遗忘。就像这首曾经广为流传的《小阎王造反》如今已鲜有人知,我们发现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出现了萎缩的现象。民歌源于民间生活,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语言歌曲,方言又是生活差异中最显著的特征,民歌作品艺术风格的传达缺失了方言就会失去它特有的色彩。地方民歌应使用当地的方言演唱,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保证作品整体风格的完整性,在艺术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结 语
浅析方言对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发现,现如今的艺术创作中时有以方言为累赘,更甚将方言改为地方普通话的现象,此举不但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更影响了本色艺术的传承。目前国内对民歌尤其是河南地区民歌中的方言探究却少之又少,歌曲语言趋向普通话,使民歌原汁原味的本土色彩逐渐淡去。通过对此题的浅探呼吁广大民歌人细细斟酌方言在民歌艺术风格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警醒世人对民歌艺术风格中地方语言运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康国章.《晋人南迁与豫北晋方言的语言变异》.殷都学刊.2012年.
[2] 王晓坤.《豫北小调浅析》.四川戏剧.2008年05月25日.
[3] 张志庄.焦作民歌 《小閻王造反》赏析.焦作大学学报.2013年12月15日.
[4] 秦静.《怀庆府方言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06月01日.
作者简介:史莹婕(1993.10-),女,汉族,河南济源人,郑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