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探要

2018-10-25刘家利吴晓峰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刘家利 吴晓峰

摘 要: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联蒋抗日的战略任务、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的战略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紧紧抓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深刻内涵和时代特点,阐明了其对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 毛泽东军事战略 探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入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面对民族的危亡,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抗日声明,表达了与全民族共御外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强烈愿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日战争由此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着眼国内外战争形势,立足中国抗战实际,认真分析战争发展规律,科学提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军事战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军事战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迷茫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为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找到了出路。

一、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確立联蒋抗日的战略任务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已经从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为此,我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摒弃国共之间个人私怨,把联蒋抗日确定为我军的战略任务,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国民党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不惜全国之力对我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给我党我军带来了深重灾难。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动提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毛泽东和红军致电蒋介石的电文中讲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胸怀,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的正确决定。

抗日战争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一批国民党军队实行“政策性”投降,配合日军进攻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而且公开掀起了三次反人民的“反共高潮”,给我军造成了很大损失,面对严峻形势,我军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适度自卫原则,确保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完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使中国抗战在关键时刻避免了全面内耗,为抵抗日军的军事进攻保存了力量。

二、立足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树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存在着很多亡国论的论调,认为中日之间差距巨大,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亡国是必然的,而且在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以汪精卫为首的妥协投降派,极大地影响了军民抗战的积极性。同时,在抗战过程中,也有人过高的估计统战力量,看不到中日之间的力量差距,鼓吹速胜论,采取军事上的冒险主义,给抗战带来了很大损失。

1938年,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专门撰写了《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了当前形势,系统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前景既不可能亡国,也不可能速胜,但胜利最终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认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取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力量的较量,毛泽东从战争性质、战争潜力、国际势力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抗战前景作出科学判断,将持久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三个阶段划分为整个抗日战争提供了科学指导,进一步明确了持久战不同阶段的作战特点和方法,是我军抗战中始终坚持的战略方针。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而指导具体的战争实践,在抗战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战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旦处理不好,便将面临亡国的危险,这是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最终结局,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找到了抗战胜利的依靠,从而在持久战中不断壮大抗日力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基于抗日战争的作战条件,提出游击战的战略手段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进攻迅猛,我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敌我之间相差悬殊,尤其是我军经改编后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刚刚从长征中走过来,兵力少、装备差,根本起不到决战的决定作用。毛泽东在认真研究作战形势后认为,日军在大举进攻的同时,兵力不够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在敌占区必然会出现控制薄弱区域,这就为我军在敌后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条件。作战实践证明,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极大地牵制了敌人的作战兵力,有力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中后期,在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主张下,敌后游击战发展成为抵御日军进攻的一种有利战略手段。

1938年,毛泽东系统阐释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了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中的外线作战。在当时敌强我弱的背景下,毛泽东运用辩证思维将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在战略战役战术层面统一起来,集中优势兵力击敌弱小,达到削弱敌人的目的。在敌占区,毛泽东看到了广大人民的力量,指导我军紧紧依靠人民,将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动性,灵活调用兵力,采取偷袭等方式实施有效的歼灭战。

游击战是毛泽东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根据国内抗战实际情况提出的切实有效的战略手段。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它为我军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坚持持久抗战的方法,进而极大地迟滞了日军的攻势,有效的配合了正面战场,为抗战胜利赢得了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土地革命时期军事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抗日战争过程中,我军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指导下,始终坚持联蒋抗日的战略任务,遵循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灵活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手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联合全民族爱国力量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抗战时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化动员考论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