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野下的新经典重塑

2018-10-25纪岚馨徐璐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纪岚馨 徐璐

摘 要:经典重塑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已经掀起一股热潮,为了使文学作品永葆活力,适应新时代读者的审美。文学作家常常根据所处时代、创作目的、主体视角的不同,对文学经典作品加以改写,为其注入新的灵魂。本文在对芥川龙之介新经典中桃太郎形象的变异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经典故事《桃太郎》重构的历史、社会原因和动机以及隐含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主张及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为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经典重塑 比较视野 芥川龙之介 桃太郎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15-02

1 经典重塑的价值和意义

经典是根植于某一特定时代中的传世佳作,不同时代对经典的定义也不一样。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曾说过:“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由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前人文本的吸收和改进。”[1]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常常会受到时代需求的影响,这是因为文学源于生活,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孤立看待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创作常常会受到时代利益的驱使,不同作品呈现出的特征与特定的时代空间相联系,其中总是折射出政治、历史、社会、心理等价值要素,具有双重功能。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应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传统印象,而应该秉承一种开放性思维。重塑文学经典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保持活力,使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而且读者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经典作品,解读其存在的特殊意义等同于解读那个时代,从而推动读者走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文学作品是通往所处时代的一扇门。

历史上,许多作家都从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甚至诗歌戏剧中汲取灵感。例如英国作家爱德华·邦德1972年创作的《李尔》就是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是借助中国古典小说《木兰辞》而创作;中国作家苏童的《碧奴》来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些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原作进行解释、分析,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审美视角、时代观念等对其进行大胆的重构,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文学经典作品正是被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视野作家们的反复重新诠释下,才能焕发活力,永葆青春。

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以“日本五大童话之首”的经典故事《桃太郎》为蓝本,创作了以反战为目的的小说《桃太郎》[2]。由于主体视角和创作动机不同,芥川有意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颠覆性改写,呈现出一个贪婪残暴的“桃太郎”的新形象,芥川的改写赋予了这部作品时代烙印。本文对经典故事《桃太郎》重构的历史、社会原因和动机以及隐含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主张及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层次挖掘,论述了经典重塑的价值和意义。

2 传统经典中桃太郎的形象

《桃太郎》是日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在编的经典民间童话故事,该故事主要讲述桃太郎带领小狗、小猴子、雉鸡,一同去鬼岛战败作恶多端的妖怪,为民除害,惩恶扬善的过程。其原型最早出现在镰仓时代的《保元物语》里,江户后期,读本作家曲亭马琴把此故事收入《童蒙话赤本事始》中[3]。日本民间关于桃太郎的传说版本眾多,主要有三个区别:第一,关于桃太郎的身世,一说是老爷爷和老奶奶吃下了在河里捡到的桃子后恢复青春,生下来一个孩子,取名桃太郎;另一说是老奶奶在河里捡到一个特别的桃子,切开后出现了桃太郎。第二,讨伐目的,一个版本是桃太郎为了报恩,自主讨伐鬼岛,把得到的宝藏交给老爷爷老奶奶以尽孝心;另一个版本则是由于恶鬼作恶多端,桃太郎决定为民除害,打败恶鬼取回财宝后,把财宝分给了民众。第三,关于桃太郎讨伐鬼岛,凯旋而归后的结局,一种说法是得到天子褒奖,从此长伴老爷爷老奶奶身边;另一种说法是县太爷把女儿嫁给了桃太郎,从此妻贤子孝,一家人幸福美满。尽管版本众多,但故事结局基本相似,都是打败恶鬼,凯旋而归,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始终刻画出一个善良、勇敢、充满正义感的桃太郎,为日本人树立了一个国民大英雄的标准,是一部弘扬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作品,深受日本国民喜爱[4]。

1887年,日本政府决定将这个故事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受众主要面向儿童,所以把桃太郎的诞生由江户前期流行的“恢复青春诞生”版本,修订成了明治以后流行的“桃子中诞生”版本,至此就基本以这个版本盛行,《桃太郎》也因此被推向国民童话的地位。再后来,应时代需要,征讨鬼岛的桃太郎形象被反复重新诠释,1933(昭和8)年,佐藤红绿改编的《桃太郎远征记》[5],这部作品中的桃太郎形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尚武精神,并且刻意强调桃太郎讨伐鬼国是正义之举。透投射出日本帝国入侵海外的欲望。

3 芥川龙之介新经典中桃太郎形象的变异之比较

在传统经典中,桃太郎的角色是一个勇敢善良、心存大义的正义化身,然而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这个角色变成了贪婪自私、残暴无耻的代言。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置换的描写,透露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种转换,给读者提供新视角,更新了读者对传统经典桃太郎形象的认知,引发读者深思。

通过下表对两个作品的异同点进行详细分析:

芥川在开篇部分对桃太郎的前世加入了细致的描写,“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的深处有一株很大的桃树……这株桃树一万年一开花,一万年一结果……可是在一个寂静的早晨,一只改变命运的八尺鸦落在了枝头,它啄起一粒已经泛红的果实。可是当它叼着果实冲上云霄时,嘴里的果实却掉了下来,落到水雾缭绕的山涧里。那山涧一直通向人类的世界……”[6]

在日本,八尺鸦的地位极高。传说是武人贺茂建角身的化身,奉天照之命来到人间,搭救了迷路被困在熊野山中的神武天皇东征军[7]。芥川在此埋下伏笔,巧妙地利用八尺鸦的出现使桃太郎和天皇构成某种特定的联系,为后面质疑以效忠天皇为名发起的战争做好铺垫。此外这株桃树本来一万年才成熟,不料却在一个清晨,被八尺鸦的行为改变了命运,以致成为畸形的早产儿[8]P116。芥川有意夸大故事中桃太郎的异常出生,把他丑化为一个早产儿、一个非自然成熟的畸形怪胎,反讽了日本国民交口称赞的少年英雄。

接下来,芥川对桃太郎讨伐鬼岛的动机和过程进行了重构,在芥川笔下,桃太郎讨伐鬼岛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不想像老爷爷老奶奶那样生活,理由荒唐、方式野蛮;而在去往鬼岛的路上,桃太郎又以饭团子为诱惑,诱使饥饿的野狗、猴子、雉鸡成为他的仆从,芥川还着重围绕饭团子的一个或半个进行了改写,“狗坚持要一个饭团子作为回报,然而桃太郎却只答应给半个。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狗最终还是屈服在半个饭团子的诱惑下,成为了桃太郎的随从。”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桃太郎和随从之间的关系就像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斗争,揭露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不平等[9]P47;饥饿的劳动者(狗、猴子、鸡)为了半个饭团子利益的驱使,冒着危险随桃太郎远征,并在后来面对更多诱惑的时候心甘情愿成为了桃太郎的帮凶,体现出人性中的黑暗。当猴子对只得到半个饭团子表示不满时,桃太郎回答说:“好啊,那你就不要做我的随从了。这样,征伐鬼岛以后得的财宝你也别想要一件。”由此可见,桃太郎讨伐鬼岛的真实目的就是掠夺鬼岛上的财宝。仅从这两点上,芥川笔下的桃太郎已经完全展现出了他贪婪、残暴的一面,与明治20年版本中的善良、正义的桃太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另一方面,芥川对鬼岛上的鬼也进行了颠覆性改写,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鬼是邪恶的象征,然而在芥川笔下,鬼岛是一片美丽的乐土,生活在这里的鬼们单纯善良,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在鬼的眼中,人类都是一群自私、贪婪、爱互相残杀的没有人情味的东西。通过这两种声音交替呼应,使得人们对桃太郎的行为产生质疑。此外,当鬼酋长投降后,桃太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种善与恶的颠倒错位,进一步反映了桃太郎的贪婪和残暴。

最后,芥川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意识,大胆延伸了故事的结局部分。长大后的鬼人质咬死雉鸡逃回了鬼岛,鬼岛的复仇者杀死了猴子,鬼青年们在积极的准备鬼岛独立的战争,这一切都说明被压迫者不会束手就擒,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战争永远不会因为一时的胜利而结束,这种伤害是双方面的,是持续的。

4 经典重构的历史、社会原因之探讨

重塑经典是对时代本质的深切关注,对生活现实的高度提炼。桃太郎的原型是远征成功,凯旋归来,夺回财宝,幸福美满;这个形象旨在培养孩子们勇敢善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佐藤红绿在昭和8年改编的《桃太郎远征记》中的桃太郎形象,改写顺应当时日本时代需求,这与昭和前期日本积极对外扩张的时代轨迹息息相关,投射出日本帝国入侵海外的欲望,映射了日本人的穷兵赎武、好战精神,目的是颂扬海外征讨,鼓舞日本国民士气,期待战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21年芥川中国之行,亲身感受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经历和章炳麟会谈后对芥川产生了很大的触动。纵观当时的时代背景,芥川所处的时代是日本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时期,受时代影响,当时的文学作品着重反映现实。芥川访华时期,亲自感受到中国国内民众们强烈的反日情绪,社会的现状及自身的感悟促使他萌生了改写桃太郎的想法。借助对桃太郎改写,芥川彻底颠覆了桃太郎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传统印象,使桃太郎对鬼岛的讨伐从正义之举一下子变成了争夺财宝的恶意掠夺,桃太郎成为了侵略者的代表,借此讥讽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毫不掩饰侵占中国的实际意图。表明了芥川对侵略者前途的担忧和迷茫。桃太郎的残虐行径,也正应验了日后日本侵略中国时造成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芥川通过置换人物性格、征伐动机等手段,从历史的空隙间发声,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通过对桃太郎经典形象的重塑彻底颠覆了桃太郎原本的价值观,借以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作者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力,扩展了结尾部分鬼青年们为鬼岛独立在积极准备战斗的描写,象征着侵略者在侵略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悲催的未来画上句号,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双方面的,痛诉这种愤恨会造成持续伤害的本质,具有教化的现实意义。

阿特伍德认为,“对于历史,聆听也就意味着讲述,然后可以去重述它。”芥川利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改写传统经典作品,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灵魂,映射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时代气息。较之传统桃太郎形象,芥川的改写更强调时代性,隐含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主张及社会现状,从这一点说,文学作品的重塑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5 结语

文学作品正是在被不断吸收、不断转换的再创作过程中,才能使其蕴含更多的精神食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读者不断探索其奥秘。本文在对芥川龙之介新经典中桃太郎形象的变异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经典故事《桃太郎》经典重构的社会原因和动机以及隐含现实社会的道德準则、政治主张及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为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百度.互文性.[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互文性/2213729?fr=aladdin,2017-10-11.

[2] 高洁.“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7(03):88-101.

[3] 古岡秀人.芥川龙之介现代日本文学アルバム第7卷[M].株式会社学习研究所,1973,(10):229-236.

[4] 韩若冰.日本民间童话故事“桃太郎”对文化解读[J].民俗研究,2008,(02).

[5] 杜文倩.论作家文学对民间童话的创作性传承与建构—以芥川龙之介的《桃太郎》为例[J].民俗研究,2013,(03):144-149.

[6]豆瓣.《桃太郎新传》——芥川龙之介[EB/OL].https://www.douban.com/note/175113783/,2017-10-11.

[7] 张应林.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J].怀化学院学报,2007,(01):84-85.

[8] 林啸轩.挑战天皇制忌的《桃太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3):115-119.

[9] 渡边麻实.芥川龙之介《桃太郎》—天才与压制者[J].日本女子大学纪要(文学部),2017,(03):45-58.

作者简介:纪岚馨(1984-),女,陕西城固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
《河童》的哲学性解读
芥川龙之介《北京日记抄》的生成及空间幻想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反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