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10-25王子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王子伊

摘 要:理素质。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缺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1]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2]

二、培养中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

学校教师要帮助中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自我设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如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社会的一员,“人人需要我,我要为人人”的责任感,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有着自己特殊的问题,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或暴躁易怒,或消极悲观,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青春期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偶像与榜样的力量,但也可能出现因为空虚而盲目追星的情况发生。这时班主任可以和学生站在相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一起讨论明星等,在交流沟通中带给他们正面的能量,或引导去认识一些更好的品质更优秀的人去作为榜样与偶像。早恋也是学生成长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会引发学生对异性的好感,中学生异性之间的欣赏、吸引是美好的,但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中学生在步入青春期由于自控力的不足,常常会陷入“懵懂”的爱情中不能自拔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对此老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合理交流,不盲目批评也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他们分享自己作为师长的观点和经验,使早恋不成为学生心理的负担,也不成为阻碍成长忽略学习的理由。

四、接纳学生的叛逆心理

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学生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容易出现叛逆心理。比如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打扮时髦追逐时尚等,这时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审美标准,学会审美。有些学生在一些方面受到家长的限制而变本加厉地去做一些事情,这些老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叛逆心理。有些学生这么做从心理角度分析是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因此老师应首先在尊重其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叛逆行为成为学生完善性格、促进成长的助力而不是盲目的标新立异与离经叛道。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力的能力,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疏导。实践证明,经常参加集体文体活动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六、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应该积极关注中学生效率健康问题,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S1:154-155.

[2]周静.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湖北招生考试,2006,12:55-58.

[3]郭健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2:8-9.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