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英家训家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8-10-25钱敏

大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张英家训家教

钱敏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昌盛,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家教、家训和家风文化。桐城派代表人物张英以厚重谦和立身,以与人为善处世,注重言传身教,写就《聪训斋语》,其家训家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张英;家训;家教;《聪训斋语》;桐城派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38-03

桐城,古代称之为“桐国”,因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种植油桐而得名。桐城历史久远、文风兴盛,是江淮文化圈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桐城最可宝贵、最为重要的特色资源。“桐城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文化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安徽文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它体现了安徽历史文化共有的延续性、交融性、多样性以及突出的‘通变精神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带有较为鲜明的创造性、兼容性和适应性的个性色彩。”[1]

在桐城人杰辈出的历史长河中,张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梦复、乐圃,是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英家学渊源深厚,幼时便熟读儒家经典、禀赋异人,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人,康熙六年(1667年)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张英博览群书、学问过人,不仅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和见解,还利用做官的闲暇时间从事经学研究。清代是中国传统家训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以学者型官吏撰写的家训家书为多。这些家训家书大都语言质朴且说理透彻,主要围绕居家、做人、处事等方面而展开,张英所著《聪训斋语》便是个中代表。

一、张英家训家教思想的实质精髓

张英早年便外出为官,无法与家人子弟经常相聚,于是把自己对后生晚辈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付诸笔端,行之成文,最终汇成《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流传于世,影响深远。在这些著作中,张英以自己做人处事、读书为官的亲身体验为经线,以古时先贤的论述言行为纬线,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场景画卷,或开门见山或曲径通幽,或直抒胸臆或铺陈举例,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一)读书养心,重在运用

张英认为,读书是人生在世的第一要务,因为“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在纷繁尘世中,人常常为外事外物所累,需要时刻加以照拂,如同“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一样,“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调适和缓和;反观那些“闲适无事之人”,他们“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就会“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2]3。张英强调,人不仅要读书,还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词语古奥、语法深邃的儒家经典、秦汉文章,应当从小读起,培养语感并逐步加深记忆和理解;要“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若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世上学人无数,著述无数,无法穷尽,“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要“毋贪多,毋贪名”,做到“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2]59。

张英尤其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书在读过之后要全面理解,充分运用到实际中去,写文章要“理明气圆”而有“光华”,古人的精华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食而不化”,“时文以多作为主,则工拙自知,才思自出,溪径自熟,气体自纯”。在熟读精思之后,会豁然开朗,“神明与之浑化”,“若贪多务博,过眼辄忘,及至作时,则彼此互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灵,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2]。如此这般,“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2]36。

(二)与人为善,与邻为伴

桐城张氏为名门望族,家教严谨,门风纯正,张英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现出优良的个人品质。张英秉持“厚重谦和、与人为善”的为人处事之道,主张“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对有才能的青年后进,他青睐有加,大力举荐而不漏声色,许多人虽晋升如常却终生不知,“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此理之最易见者也”[2]58。在取得功名、赴京为官以后,张英仍然能够保持与人为善、谦虚低调的品性,本着“与邻为伴”的精神,妥善处理桐城家人与邻里之间的纠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宽容恳切之情溢于言表,严于律己之形跃然纸上,是他“无忤于人、无羡于世、无争于人、无憾于己”的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在人生的成长与历练过程中,张英十分重视来自朋辈的教育和影响,他认为“立身行己之道,已有崖岸,而其关键切要,则又在于择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相交,对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2]42尤其是官宦人家、富贵子弟,大多家境优渥、衣食无忧,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染,不仅要洁身自好,还要结交良师益友,学习道德品行,听取不同意见,否则“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2]63

(三)勤政清廉,谦虚谨慎

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张英在朝中为官三十余年,深得清帝康熙的赏识和信任,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这都与他本人勤政清廉的操守品行密不可分。张英“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教诫子弟”,要求后人注意“治家节用”,在日常生活中要“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3]。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做示范:“夫古人至贵,犹服三浣之衣。况予素性疏忽,于衣服不能整齐,最不爱华丽之服”[2]27。居安思危、谦虚谨慎是张英为人处事的又一突出特点:“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勿以为可喜、可幸、易安、易逸之地”,他提醒家中子弟要时常反思自己,学习古人“吾日三省吾身”。此外,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于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2]64

面对纷繁世界的种种诱惑,身居高位的官吏不仅要严于律己、不为所动,还要管好身边的人和手下的人,张英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古人美王司徒之德,曰‘门无杂宾,此最有味。大约门下奔走之客,有损无益。主人以清正、高简、安静为美,于彼何利焉?可以啖之以利,可以动之以名,可以怵之以利害,则欣动其主人。主人不可動,则诱其子弟,诱其僮仆:外探无稽之言,以荧惑其视听;内泄机密之语,以夸示其交游。甚且以伪为真,将无作有,以徼幸其语之或验,则从中而取利焉。”[2]19

(四)清心寡欲,张弛有度

从桐城到京城,从书生到人臣,张英都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头脑的清醒,能够做到清心寡欲,把握尺度,注重分寸,量力而行。他主张“天地不能常盈,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于此理不啻反复再三,极譬罕喻”,认为古人的“满招损、谦受益”教训所言极是。“古昔贤圣,殆无异辞。常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云行空,与吾无涉。”[2]69张英还以自己赋闲在家、闭门读书时的亲身体验为例,对子弟进行教诲:“日则步屧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陆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2]24。回顾自己的一生,张英颇有一些心得和感慨:“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矣”[2]65。这小与大、据与失、一与众的辩证关系,张英不仅看得十分透彻,而且把握得张弛有度、进退裕如。

张英始终坚信:“能多做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但在勉力而行之”[2]30,能够持之以恒地“但问付出、不求回报”,替他人着想,就能获得人生真正的快乐;而“今人家子弟,鲜衣怒马,恒舞酣歌。使稍有知觉,当不忍于浪掷”[2]83。这浪掷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人生,如不能及时迷途知返,则实在令人痛心。

二、张英家训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张英身为重臣与人父,对于仕途治学和做人处事有着别样的体会与感悟,他以“敬慎”为出发点,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落脚点,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细微小事,娓娓道来,折射出透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也给了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学习是成长的力量源泉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主要通过个体阅读、听说讲解、观察研究、实验实践等方式展开。学习还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和过程,还能交流情感、提升价值、挖掘潜能。学习既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国家和民族繁荣稳定的不竭动力。国家和民族由每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所组成,只有个体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获得前行的力量,整个国家和民族才能集聚起向上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人类步入21世纪之后,知识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形式,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改善原有知识结构、有效获取科技信息的必备技能。

(二)立德是人生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做人的底线和标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这一发展演进历程中,对于道德的强化和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变主线。古语有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这就说明道德对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性最高形式的体现,代表着人作为个体的最大价值。道德修养既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立德树人”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

(三)家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是构成整个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人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带领个人走进社会的向导,又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4],未成年人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发生都可以在家庭中找到原因,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家教是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子女实施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影响和教育,它是未成年人接触到的最早的也是最生动的教育和熏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我国的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逐渐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的态势:城市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是“1+2+4”的构成模型,近年来,“二孩”政策放开,又有“2+2+4”模式的出现;农村家庭由于生存压力和就业问题,很多父母都外出务工,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为主,这也为我们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问题。

(四)身教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言传”和“身教”是教书育人的不二法门,“身教”的说服力和成效性更为突出。未成年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共同生活的父母、共同学习的教师是他们学习模仿的重要对象,父母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影响。所以,父母和教师在与未成年人的接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规范,有意识地通过身教的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清代另一重臣曾国藩对张英及其家训家教思想十分推崇,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颜氏家训》作于离乱之世,张文端英《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5]张英及其所著《聪训斋语》以其务实的语调、踏实的文风和成熟的思考,在我国的家训家教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我们对古人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初始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对个体的成长意义重大

道德教育和品质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彼此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环境,通过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和相互感染,能够取得“潤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成效。我国古人很早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并不断地进行演化和固化,这才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训和家风文化传统,绵延至今而不衰,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统,家训家教既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6]对于家训家教及其思想也应如此,既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典籍文献进行研究和传承,也要结合现代语境和技术手段进行提升和改造,让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的宝贵经验和经典表述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家风、家训和家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教是家训和家风形成的条件基础,家训是家教和家风的具体阐述,家风是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升华,我们要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家风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7]。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家教和家训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形成良好的家风,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怀志,潘志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 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家训[M].3版.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

[3] 赵尔巽.清史稿: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5]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书二[M].曾国藩全集:第20册.长沙:岳麓书社,1985.

[6] 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张英家训家教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训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