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
2018-10-25窦文彬
窦文彬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学领域,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的教学情境,推进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整合,潜力巨大,加快了素质教育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课堂效率
教育信息技术涵盖了协作、开放、互动和共享等特性,协作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完成任务的机会, 开放打破了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交互性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生与他人之间的多方位沟通。传统小学科学授课中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主要教学模式将师生幽困在封闭和狭小的空间内,不利于师生眼界的开阔,也会泯灭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授课整合起来,不但使教师接触到的知识增多,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兴趣。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教学,信息技术取代了“黑板粉笔”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屏幕教学”“互动式教学”为主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此外,信息化还带来了在线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引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其他个性化教育,建立开放,协作,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1]
新的课程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技能是这个时代人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科优秀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经历,拓展学生探究科学空间。过去科学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解释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也是以僵硬无味的形式存在的。虽然穿插了一些实验,科学现象还不能完全揭示。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教师就不能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能再充当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复存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地位,整个课堂上学生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教师不能将知识“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来制作科学课件、学习网站,利用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各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来展示, 通过“再现”的过程,揭示科学现象,让学生“其形,现场”,与清晰的形象相联系的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和科学现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如今,教科书安排也是一种引导学生走向自身的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体验隐含的活动科学知识.依托网络环境,科学课不仅内容开放,而且开放运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广阔的空间进行观察、实验、收集和设计、生产、整理,从而使学生视野开阔,累积知识,体验情感。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对学科重点摸不透也是不能实现高效教学的。因此要实现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就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实现教师教学的高效。信息技术和科学科学课的有机整合并不是用信息技术的示范,而是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获取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难以集中注意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获取,充分发挥了必要的广泛的信息资源,成为新时期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很大,效率低,信息技术中的动画、静态画、音视频、网络交互等,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孩子的注意力更稳定持久,思想更主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例如,当我在《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时,课中石块的成因和分布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点,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观察到的现象。使用视频和动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首先,在河的上游展示了风化的岩石图片,让学生们知道岩石在风化的条件下会产生沙砾和沙土。然后,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大石头停留在上游,河流中的沙砾和沙子相互摩擦,形成鹅卵石,滞留河道中游。细沙被冲到河的下游,并沉积在河的两岸。这个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有一种沉浸感,并能正确理解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学生不仅在生动的画面中获取知识,形象的展示,令人震憾的听力中愉快而有趣的场景观察,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孕育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大大激发了探究兴趣和动力。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整合要秉承一定的原则,首先秉持协调统一的原则,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授课,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者的整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學学科的整合,发挥主体作用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授课中万万不可因为技术而使用技术,要以课程目标作为组织授课的最大目标,选择适合该课程的信息技术,完成高效率的课堂授课活动。其次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网络上一些有用和无益的信息都随之而来,这些信息涌入教学中是无层次、无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将有用的信息整理妥当,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对无用的信息则弃之不用。再次妥善处理人机关系的原则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首要处理的问题不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和教学执行者之间的矛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要作用者,学生所学得知识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新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一些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他们将信息技术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最大功能得不到发挥;对于一些推崇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他们则将信息技术放到神坛之上,将其作用无限扩大,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成了信息技术的表演场所。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因此要妥善处理人机关系。[2]
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成功地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形象,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感性的、互动的、愉悦的交互作用,所以可以当作一种具体的抽象手段来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突破难点,从而得到有效呼唤。 教师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自我探索,默默地传递着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清晰、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尽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将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成果。[3]
参考文献
[1]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J]2014年5期.
[2]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学习[j]2004.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R]。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