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形成机理及对策分析
2018-10-25姜妍王志鹏刘闲
姜妍 王志鹏 刘闲
[摘 要]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人们的手机依赖和网络沉溺症状更加严重和普遍,“低头族”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辽宁省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揭示目前高校课堂“低头族”的特征与危害,对导致高校课堂“低头族”群体产生并发展壮大的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以及家庭等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以期对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的解决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课堂;“低头族”;形成机理;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15-04
教育部在《2016年工作要点》及《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中强调,各级教育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转变观念,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动力活力。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会上他特别强调教育对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教育改革被数次提及和强调,足见其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意义之大,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形势之迫切。其中,高校课堂“低头族”问题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专门针对高校课堂“低头族”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未能结合实地调查,缺乏实际的数据支持,远不能满足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此外,对“低头族”产生与壮大原因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分析上,对社会和家庭这两个重要因素的分析较为缺乏。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五所高校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在分析目前高校课堂“低头族”特征、危害、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以期对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的解决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所助益。
一、对辽宁省5所高校课堂“低头族”的调查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问卷编制
本研究以辽宁省5所高校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部分本科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平均每所院校发放问卷200份,每年级随机抽样班级发放50份。共回收问卷892份,有效问卷845份,问卷有效率为84.5%。
本研究以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危害及形成机理为主要问题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课堂时间使用手机的学生数量与使用时长、对低头危害的认识程度、对低头原因的理解等。
(二)数据资料与分析
调查显示:承认课堂时间玩手机的学生数量为798人,占有效样本总数比为94.44%。其中,从大二开始课堂“低头族”数量明显增加,大三时期学生“低头族”规模最大,占比为28.95%。有398名“低头族”每周课堂玩手机保持在2-5小时的范围内,占比为47.1%;有122名“低头族”每周课堂玩手机时间超过5个小时,占比为14.44%。
798份承认上课玩手机的调查问卷中,上课使用手机软件达2-3种类型的问卷共347份,占比43.48%;上课使用手机软件达3-5种类型的问卷共202份,占比25.31%;上课使用手机软件达5种以上类型的问卷共158份,占比19.8%。
利用SPSS软件对“低头族”每周课上使用手机的时间数据与使用手机软件类型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两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r=0.962>0,表明两者属于正相关,即“低头族”每周课上使用手机软件的类型越多,使用手机的时间可能越长。两组数据的显著性(双侧)系数p=0.038<0.05,说明这种相关性是显著的。可见,“低头族”的特征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问卷调查中,要求受访者对低头的危害程度进行排序,并填写学生认为其他会受到影响的方面。845份问卷中仅有12份认为课堂低头没有危害。大部分学生认为低头现象不仅有害,而且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单一的、短暂的,如果学生不及时摆脱上课玩手机的恶习,成为“低头族”会对其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
在承认课堂玩手机的798份调查问卷中,356份问卷认为导致“低头族”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学校因素,占比为44.61%;199份问卷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课堂低头的主因,占比为24.94%;163份问卷认为课堂玩手机主要是学生自身问题导致的,占比为20.43%;仅有80份问卷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低头族”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课堂“低头族”的特征与危害
“低头族”被具体描述为通常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长久低头浏览信息或把玩手机的模样[1]。通过分析辽宁省5所高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高校课堂“低头族”主要呈现出以下两大特征和三种危害。
(一)高校课堂“低头族”的特征
群体逐渐壮大。高校课堂“低头族”群体的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入大学课堂,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并积极与教师互动。然而,随着对课堂环境的日渐熟悉,个别胆大或自制力差的学生会率先打破良好的课堂教学局面,成为早期“低头族”。授课教师的善意宽容、部分学生的随波逐流,再加上部分学生的自我放纵等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高校课堂“低头族”这一群体因此而逐渐壮大。
表现日益多元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高校课堂“低头族”的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4G时代的到来强化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娱乐功能,软件技术的成熟以及推广市场的运作,使更多新鲜有趣的软件为我们所应用。课堂上低头浏览网页早已不是唯一的活动,低头看视频、玩游戏、刷微博等,已逐渐成为课堂“低頭族”的“新宠”。
(二)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危害
学业危机降临。高校课堂“低头族”群体的产生与壮大,严重影响了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期末考试挂科率上升。
人际关系淡漠。课堂“低头族”的种种低头活动,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拉大师生之间、同窗之间的距离,从而陷入与他人交流沟通不畅、人际关系不顺意的困境[2]。
心理疾病产生。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深,其对社会的疏离感(孤独感、无意义感等)就越强[3]。长期低头玩手机等电子产品,会使原本浮躁的心理更加浮躁,难以静心做事,甚至荒疏学业,产生自卑心理。
三、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形成机理
调查显示,高校课堂“低头族”的产生与壮大并非只受一种因素的影响,而是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以及家庭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织下的共同作用。
(一)社会因素
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高校课堂“低头族”并使之日渐壮大。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高度娱乐性诱使课堂上出现了手机与教师“争抢”注意力的局面。同时,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渠道在时空上由于新型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紧密结合而被急剧压缩,学生热衷于把零碎的时间通过智能电子设备联系起来,并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低头打游戏、看视频、刷微博、聊微信,“低头族”正是这种风气培养的恶果。
社会意识的无形熏陶。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和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进而导致社会心情愈加浮躁,身处其中的年轻大学生受其熏陶,更是心理浮躁,难以自制。这种浮躁心理促使学生难以静心听课,只得寄情于种种“低头活动”以使焦躁心理得以暂时缓解[4]。同时,“读书学习无用论”“拼爹拼关系论”也对“低头族”的产生与壮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学校因素
课堂管理松懈低效。对于高校课堂“低头族”的产生与壮大,松懈低效的课堂管理难辞其咎。首先,高校对于课堂“低头族”缺乏必要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低头族”的严重危害,一定程度上放任了“低头族”的发展。其次,高校虽认识到了课堂“低头族”的严重危害,但对于管理却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再次,高校面对课堂“低头族”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如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教室等由于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充分论证而难以实施。
教师授课模式陈旧。学者迈克尔和斯文尼奇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传统的机械式讲授模式有其优势,但是如果其信息不能与学生的已知信息发生联系时,该种讲授是没有效率的[5]。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有理想抱负并喜欢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学生群体,为其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诱导式教育乃是现实所需。然而,目前情况下仍有许多教师忽视其重要性,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6]。“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只能导致学生课堂存在感与听课积极性的丧失,进而加入课堂“低头族”,游离于课堂听讲之外。
(三)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缺少良好自制力的培养,没有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小学、初中因为教师无微不至地严格管教,忽视了对学生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视与培养,使得学生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内没能认识到自制力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时常加以锻炼。一旦到了大学课堂,没有教师无微不至的严格管理,再加上缺乏自制力,就极易成为“低头族”。
理想信念有失坚定。目前大多数学生理想缺失与信念的不够坚定也是“低头族”壮大的原因之一。首先,没有理想的大学生容易成为早期“低头族”。其次,有理想却没有坚定信念的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道路但难以坚持到底。课堂上,面对自己周围的“低头族”沉浸于各种有趣的看电视、刷微博、聊微信等活动的诱惑,便心向往之,将自己的理想抛之脑后,从而加入到“低头族”中[7]。
(四)家庭因素
目前,父母与子女“二世同堂”的小家庭结构已成常态。虽然这种家庭结构更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但也具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方面。当今90后、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过少,因此,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拘束感,更多的人愿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因此很容易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从而产生“网络孤独”。长时间将自己置身于手机电脑的世界里,与真实的社会现实割裂开来,一旦脱离虚拟世界,他们便感觉到失落和孤独。所以,他们更愿意成为“低头族”[8]。
四、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社会引导
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但相比而言,其带来的积极作用更加巨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社会应积极发挥其思想引导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大众媒体资源,宣传正确的科技观和科技产品利用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产品应为人类所利用而非为人类所依赖。向高校学生揭示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导其转变思想,摆脱对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依赖沉溺,做真正的主人。此外,社会应该借助广大传媒平台,大力宣传通过读书学习以及自我不懈奋斗从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傳播正确的社会观念,据理驳斥“读书学习无用论”“拼爹拼关系论”等错误认知,消除“低头族”的消极懈怠情绪。通过社会宣传引导,促使高校“低头族”从思想上做出转变,这样才能使其群体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于课堂。
(二)改善校园环境
1.重视课堂管理,创新管理方法。课堂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课堂“低头族”的产生与逐渐壮大,正是学校课堂管理不力,没能做到防微杜渐甚至亡羊补牢的结果。因此,要杜绝课堂“低头”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识到课堂“低头”现象对学生身心与学习的严重危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严重影响,认识到加强课堂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次,学校应积极制定出台针对课堂“低头族”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具体可行的方法举措,使授课教师或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课堂“低头族”的管理“有章可循,有计可施”。最后,学校还应积极开展针对课堂“低头族”的广泛探讨研究,创新相关管理办法。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抗拒强制约束,对于学校的单方强制措施也会更加抗拒,使其难以执行而收效甚微。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寻求切实可行又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新颖办法,从而使课堂“低头族”真正“抬起头来”。
2.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授课模式。作为高校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脱离现实教学的实际,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最新教育理论,积极尝试新型的课堂授课模式,诸如学生探究提问,教师引导答疑的“三疑三探”授课方式。特定知识和某一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视频记录教学活动过程的“微课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大规模的在线开放式教学的“慕课教学模式”;学生提前看材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的“翻转课堂”模式等。把授课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将听课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思考,积极参与,在搞好课堂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都投入到了课堂互动学习之中,自然就不会加入“低头族”了。
(三)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1.矫正价值观念,克服盲目从众。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上的不良习惯,脱离“低头族”。首先,要努力矫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积极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多数学生成为“低头族”往往是盲目从众的结果,因此,要克服这种心理,就要凡事三思而后行,多想想效仿别人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养成坚持自我的好习惯。
2.增强自制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仅仅依靠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不懈努力来改善学生课堂“低头”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从自身做起才是根本应对之策。高校课堂“低头族”状况的改善,需要学生积极锻炼自己的自制能力,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首先,学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抵制诱惑的能力,学会自我约束。学生应积极参加能锻炼坚强意志力的活动,通过在各种活动中的坚持不懈使自己逐步成长。其次,学生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及早确立自己的理想,给自己定下一个适当的人生目标,以激励自己不断向前奋斗。有理想但信念不坚定的学生,应该多读一些人物传记,让名人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非凡经历,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定。
(四)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要从小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耐心教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起到模范引导作用。父母还要特别重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要通过父母耐心的引导与谆谆教诲,让孩子真正意识到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习,为将来的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日渐普及,避免孩子接触这些随处可见的高科技设备已经不太现实,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产品的副作用以形成正确的电子设备使用观念,倒是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教育的规律,也自然会更有效。
五、结语
高校课堂“低头族”危害严重,不仅危害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人际关系以及生命安全,还危害高校的课堂管理秩序以及课堂教学质量,阻碍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理应引起我国教育行业内广大教师和其他相人员的高度重视。遏止“低头族”现象蔓延必须依赖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加强学校管理、创新教学方法、端正个人态度、加强自我教育等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学习习惯,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洪森.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族”现象及其化解途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4(8):92-94.
[2] DARCIN A E, KOSE S, NOYAN C O, et al.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6, 35(7):1-6.
[3] 姜永志, 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5):540-549.
[4] ELHAI J D, DVORAK R D, LEVINE J C, et al.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 conceptual overview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relation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sychopathology [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7, 207:251-259.
[5] 于穎, 周东岱, 钟绍春.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走向智慧型讲授式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6(12):134-140.
[6] 吴艳, 陈永明.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基于全国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高教探索, 2015(11):88-93.
[7] 黄秀兰.思、趣、活、来: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实践之追求[J].高教探索, 2015(6):90-94.
[8] 代艳丽, 奉苏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J].学术探索, 2016(1):48-5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