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2018-10-25侯宇
侯宇
摘 要:“启发式教学法”具广泛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适用于高中、初中教学,也可以运用于幼儿教育中,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比较强的普适性。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在教学与教育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年龄前儿童思维发展。作者试图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启发技巧,以未知者的角色与幼儿一起探寻;用生活现象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巩固认知;有效发问,启迪幼儿思维。
关键词;幼儿教育 启发式教学法 思维发展
顾名思义,“启”指的对幼儿进行“引导”的意思,表现为设疑,不诉诸于通向结果的方案。“发”,指的是引起,诱发,表现为激起主体思维,导向结果,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从而得出结论。
一、启发式教学形成的前提条件
首先,主动性调动是基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提前进行情感铺垫,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正如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运用“压鸡吃米”典故比喻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样:如果鸡不想吃米,你尽管按着鸡的头,鸡仍然不会吃米;如果鸡饿了,自己想吃米,鸡就会自然跑到米旁边找米吃。这个深入浅出的例子说明了教育的一个大道理,教育不是压制式输入,而是主动获取。主动性学习是决定学生动力的源头。所以,启发式教学优势就在于激发幼儿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其次,独立思考是路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前提。而能够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与习惯,是通向结果的有价值的路径。新时期世界国际竞争压力激烈,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展现实力的重要领域。而人才竞争关键是思维能力的竞争。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抄袭成见,就谈不上创造。启发式教育就是可以包容思维主体用不同技巧、方法,思考同一个问题,发展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动手操作是保障。如果说启发式教学前提在于引导,独立思考是路径,那么动手操作是保障。动手操作是落实引导的必然阶段,是通向思维终端的保障。教师教授的方法与经验,要通过受教育主体的落实才能够进行能力转化,否则,任何经验都不能够转化学生自己的能力。否则,启发式引导机制就会停留在施动者一方,不能进行有效能力转化。
二、实践中启发式教学应用
1.不同年龄的启发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虽然具有普适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教学设置中,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形成启发动机,造成引导效果。如,在科学活动“图钉应用”现象中,为了说明为什么图钉有一个亮晶晶的圆帽的时候,如果教师采用了“压强”和“压力”这两个物理专有名词来向幼儿解释。结果,老师很费劲地说了半天,孩子仍然是不懂。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理解水平,沒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幼儿能理解、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述。由此可见,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学习规律的启发才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误导和阻碍幼儿的思维。
2.创设情景,带入式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是一个体验者的身份进行诱导式启发,而不是居高临下命令式开导,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份去考虑一个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去面对一个一个问题,而不是觉得学生怎么这么笨,怎么不跟着我走,这样的思维处理学生的疑问。启发放在必要的环节处,恰当地使用,不应该放置错误。如,在“风娃娃”活动中,“风娃娃往东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人们都在责怪它。”抓住这里的省略号,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说说风娃娃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便。幼儿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吹乱我的头发,天冷了吹得我的脸好疼”“如果发生火灾了,风娃娃一吹,火会越来越大,把房子都烧没了”“台风来了,会把船掀翻”。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大胆地想象,在积极回应提问中拓展了思维[2]。有一次孩子们玩扔纸球游戏,有个纸球扔到树上去,卡住了,他们跑过来向老师求助。老师也做出一副没有办法的样子:“球下不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呢,不如一起来想想办法吧!”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始了各种尝试:跳起来拍,不行,不够高;搬张桌子来垫高,“山坡”不稳,摆在地面又离很远;后来找来梯子、长棍子,终于把球弄下来了。大家都欢呼雀跃,这是老师和幼儿共同努力的结果,假如老师没有“装傻”,启发幼儿一步步进行探索,而是一下子就告诉大家答案,幼儿就不会获得那么多的成长。
3.巧用现象,创设启发诱因。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设置条件对学生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有层次的思考,却并非是不符合逻辑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中,有“片片树叶故事多这样的教案”,教学设置环节可以增加亲子活动,让父母陪伴幼儿一同去公园观察树叶形状,仔细观看树叶飘落的样子,拾树叶,临摹叶片,然后通过树叶进行创作。在班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主题探索。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再以诗歌《落叶》为文本,组织语言活动,以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再到“说一个故事”为目标,让幼儿将树叶与实物建立联系,进行发散思维。[3]
4.在实践中巩固启发思维。无论是哪一种启发模式,在理解教学运行规律以后,都要进行实践,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成果,巩固认知。教师要根据幼儿心理活动特点与认知规律,利用身体感知、亲自操作、历行体验的接触方式获得体验,教学教学中多设置动手的时间,增加处理问题的技巧。幼儿小班教学中有“小小运水工”实践活动,教学可以通过让孩子通过各种工具运水,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原来“玩具筛”不通运水。幼儿会自己问自己,“为什么玩具筛运不了水呢”?让幼儿自己去找原因,自然会发现玩具下面有一个洞漏水。如果想运水,是不是就需要把洞堵住呢?然后再启发幼儿进行各种尝试、探索。这时候孩子们会想许多办法进行补洞。这个是时候就是启发教学的应用的时候了。通过实践过程,教师在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尝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武.谈启发式教学[J].益阳师专学报,2001(2).
[2]吴美玲.从阅读教学中课文“空白”的填补看创新思维的培养[J].作文教学研究,2004(2).
[3]张盛庆.启发式教学与课堂提问[J].教研论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