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018-10-25姜树华
姜树华
[摘 要]《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教师确定了让学生感受说理文观点表达理性、叙事概括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感悟、比较归纳和读写迁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感知说理文的语言特点,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教学实录;读写结合;说理文;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10-03
【学习目标】
1.品读启示,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感受说理文观点表达的理性。
2.对比阅读,感知说理文事例的概括性特点,学会概括事例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重温奇观,感知“滴水穿石”
1.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2.重温奇观
师:拿起课本,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奇观。(教师引读第一段)
师:读出了水滴的接连不断了吗?(出示相关语句)
生:“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可读出水滴的接连不断。
师:奖励你来读一读,让我们感觉到时间的接连不断。(学生读得很好)
师:这样读就叫接连不断。还从哪儿发现?
生1: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两个词语。
生2:我认为“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是两个近义词,“锲而不舍”是一直不舍去,“锲”是雕刻的意思,说明它一直雕刻着东西,不舍去……就说明一直……(断断续续,其他学生轻声嘀咕)
师:不要催促她。如果说同学们刚才发现的是时间的接连不断的话,那你刚才发现的词语则是哪个方面的接连不断?
生:我认为是精神的接连不断。
师:哦,就是说有接连不断的意志力。是不是啊?
(学生边点头边坐下)
师:说得不错嘛!不忙坐,由你来读出水滴的接连不断的意志力。(学生读)
师:谁再来读这两个词语,读出时间的味道?(学生读)
师:已经有了百年的感觉,谁能读出千年的感觉?(学生再读)
师:时间越来越长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出万年的感觉,好不好?(学生齐读)
3.体会用词
课件出示:
师:其实啊,心细的孩子就会发现课文有好多词语可以用在这两个地方,我们回忆一下。
生:水滴接连不断、锲而不舍,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换掉了一个词,还可以换一个吗?
生:水滴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终于滴穿了石块。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读的这些词其实都分散在课文的各个角落。这些词看似都可以用在這个地方,只因为跟一个词有关联,那就是——
生:(齐说)滴水穿石。
师:滴水穿石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再读——
师:既然有这么多词语可用在这里,作者为何独独选用这两个词语呢?(“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小组内赶紧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
生1:我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中的“锲”“雕”都有“刀刻”的意思,水滴就像一把刀慢慢地刻着,一点一点地。
生2:我想其他词语都没有动作的感觉,这里体现了水滴的力量。
生3:“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些词语都是精神品质方面的,没有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的语文水平就是高,揣摩词语这么细致。
二、对比启示,感悟自然现象
1.读出启示
师:课文不仅仅写这一奇观给我们带来冲击,更写这个奇观带给我们的启示。谁来读一读作者获得的启示?
生:(读)“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他读的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其实,课文中还有一处,写的跟这一段差不多。谁来读?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师:她读的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2.对比品读
课件出示:
师:看起来两处都是启示,我们仔细对比读读,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些细微的不同。
(学生自由读——组内讨论——交流)
师: 很想听听各组的想法。
生1: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二自然段。我们认为这一段是说明第一自然段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而第五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道理。
生2:我帮她补充。我觉得第二自然段是简要说明作者看了这个现象的想法,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告诉了我们道理。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说?
生:我发现这两段虽然都写了一个道理,但是第二自然段是在解释上一段景物的时候揭示这个道理,而第五自然段是总结全文的时候揭示了这个道理,这是它们两个不一样的地方。
3.读好观点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既然是作者的观点,朗读起来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看,怎么朗读就好像一个人在说观点呢?
(指名读——师生评点)
生:我认为你读得不错,读得很顺畅,让人听起来不累。(看着读的同学说)
师:“听起来不累”,这个评价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她把“而不”重读了,体现出水滴的决心和我们的决心。
师:是啊,观点朗读不需要抒情,更不能婆婆妈妈,就应该这样的坚定、这样的不用怀疑。还有谁想读?
(指名读,读得很有观点味道)
师:很肯定的,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学生齐读)
三、品读事例,体会说理智慧
1.品读事例
师:大自然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像滴水穿石这样的启示,还能让我们去勾连起生活中的人和事儿。接下来的学习,谁来帮读?(指名读活动要求,出示)
师:好,想听听各组的研讨收获。
生:我们发现了作者的讲究主要在这三个例子中。这三个例子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中国古时候的。他们代表了不管哪里的名人都是持之以恒,都有专一的目标。
师:也就是说,看起来三个人,事实上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学生齐说:古今中外)
师:继续交流。
生1:我们读出了这三个人物是不同行业的杰出代表。
生2:我们从第三段中体会到作者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他们坚持不懈的事例。
2.对比阅读
师:这一点确实是,我们也有共同的感觉。为了更好地去体会,姜老师带着另外的阅读资料——(出示:“李时珍故事”片段)
师:请大家拿好课文纸,静静默读。会读书的孩子能从李时珍故事片段与课文中的例子中找到相关联的内容,开始读——
师:两篇文章都在写李时珍,有没有发现相关的内容?
生:我觉得课文概括地写李时珍如何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而李时珍故事片段写的是一个事例,写他采曼陀罗的过程以及品尝曼陀罗药效的过程。
师:文章写采曼陀罗及品尝曼陀罗的药效用了一大段,而课文中用了几个字啊?
(学生齐说“尝药草”)
师:还有没有发现?
生:课文的例子是“访名医”,阅读材料里是“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名医”。
师:两个小句子在这儿也只换了三个字。还有吗?
生:课文只写“翻山越岭”四个字,故事片段里说了一大句。
师:姜老师数了一下故事片段有380个字,而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只有60个字。两段内容其实是高度关联的,那到底哪种表达更好些呢?讨论讨论吧——
(小组讨论——交流)
生1:课文里的例子,特别适合用在说理文;而李时珍故事片段专门介绍李时珍如何写《本草纲目》的过程的。
生2: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处。在李时珍故事里面,我们觉得越详细越好,因为这样我们了解得更多。而課文里如果都用380个字来写一个事例的话,要好几页才会写完,我们看着看着就会觉得厌烦了。
师:我就是喜欢咱班,说话特别坦诚,有主见并能说明理由。我们明白了:这两段话不能说哪段好,要看它用在哪里。如果想要详细了解李时珍这个人物的话——就得慢慢讲给他听;如果只想大概了解一下——就用很短的语句来说明。
3.指导朗读
师:原来说理文的事例需要的是——(高度浓缩)。但是,我告诉你们,精炼的话很难读好的。我想同座的两个人琢磨琢磨,这段话几个字怎么读,才以让人很明了,很难忘。好,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指名一个学生)能不能预告一下,你估计读下来是怎样的一种效果?
生:我觉得,“终于”要读重一点,因为读得重一点就能够体现李时珍的那种千辛万苦。
师:这是想通过重音来强调,对吗?好的,我们来仔细听,看她是不是有这样的效果。
(学生读,比较有画面感)
生:读得真好。我觉得特别有画面感,我似乎看到了李时珍的艰辛付出。
师:还有谁也来读读?我们仔细听她怎么读,待会儿也来评一下。
(指名读)
生:我觉得她不光强调了“本草纲目”,也强调了“访名医,尝草药”。李时珍不光是编巨著的时候吃过很多的苦,他可能有的时候吃草药差点还中了毒,然后“翻山越岭”,晚上还有野兽。从这儿就开始重读,更能体现出他的坚持不懈。
师:真好!大家能把概括的例子读得这么有画面感。接着读——
(指名学生分别读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
师:总写部分,我们就一起读——(齐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4.练写事例
师:是的,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靠着这种精神成就事业的。其实,像文中这三位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如果让你重新写出三位的话,你最想写的是哪三位呢?(静静思考,着笔)
[练写事例:
【选写人物】(A:__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_)
【概括练写】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静思——选写——交流)
生:我选的是谈迁、梅兰芳,还有诺贝尔。
师:三个人物选得怎么样?
生:行业不样,并且还关注了“古今中外”。
师:同学们一学就会,给你们点赞!
师:现在,在脑海中选好你想写的一个事例。知道这个事例要写得怎么样的人,就可以拿起笔;如果不知道的人,可以翻看看课文中事例的写法。
师:(巡视,轻声问)你觉得事例要写得怎么样?
生:(轻声答)要写得简洁一些。
师:你觉呢?
生:(轻声答)概括。
师:我悄悄问了两个人,可以放心地让你们写了。
师:(环顾,发现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写好了)好,把笔放下,如果到现在还没有写完的,我就怀疑你有没有做到刚才两个同学说的简洁、概括。谁来读读?
生1:法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幼年因为个子矮小,特立独行而被人排斥,然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他最终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缔造者。
生2:贝多芬在耳聋之际,与命运搏斗,坚持不懈,最终写成了《命运交响曲》等著名乐章,成就了音乐史上的辉煌。
师:两个都是外国的。
生:郑板桥的画很好,可是他的字写得不好。于是,他决心认真练字,他每天刻苦练字,一心一意地练着,很多年过去了,终于练出了一手潇洒的字。
师:也不一定要读自己写的,也可以给同学提出建议。
生:我建议把“潇洒”一词换为“苍劲有力”,这样更能显现郑板桥的字很出色。
生: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她父母遭到暗杀,又在别人的背叛和指责中隐退20多年。在韩国再出危机时,她重返政坛,成为韩国第一任女总统。
师:大家都会举例子了。姜老师放心了,同时也希望你们也能成为作文中的人物!
四、回读文本,感悟谋篇智慧
1.回想文路
师:已经会举例子了,会说理了,会证明了,但是未必就会写整篇文章,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怎么写的。(学生合上课本,回忆课文结构)
生:(回忆,补充)现象引入—现象说明—证明说理—反面说理—得出结论。
2.欣赏文路
师:课文的哪一环节,最令我们难忘呢?
生1:第三部的正面举例,说理很充分。
生2:反面举的雨水例子也写得很好,这样就更能说明“目标专一”的重要了。
生3:开始的自然奇观,这个“引子”很好,很吸引人。
师:真好!同学们都读明白了,这样才能构成一篇令人读后难忘的文章。
师:好,同学们,重点记好怎样举例说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