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评价机制的思考
2018-10-25杨万维
摘 要: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评价,影响到教师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影响到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评价应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究新课程改革教师评价的新定位,构建教师评价的新机制:评价主体多元化机制、评价方式团队化机制、评价标准个体差异化机制。意在体现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着眼于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教师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新定位;新机制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16
作者简介:杨万维(1966—),男,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教师评价,从目的上分有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则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评价。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关注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促学校发展,是建立教师评价机制的关键。
一、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评价的新定位
1. 评价内容的新定位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与内因、外因及其交互作用等诸多因素有关。奖惩性评价重点应在鉴定教师发展过程中外显的量的变化,而发展性评价则重点应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隐性的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隐性的、生成性的、可连续变化的因素均属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如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而显性的、发展过程中可量化且能体现质的变化的因素则属奖惩性评价的内容,如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获奖、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获奖等。
2. 评价功能的新定位
教师评价有预测、诊断、改进、鉴定、激励等功能。发展性评价应侧重发挥其预测、诊断、改进功能。教师可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等多元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素养等状况进行预测;通过诊断可发现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为改进提升提供依据。奖惩性评价则应侧重其鉴定和激励功能。通过鉴定,对教师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能力水平、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和工作绩效等进行评判。
3. 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关系的新定位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均强调:“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这些文件强调的是发展性评价,但并不是要摒弃奖惩性评价。两种评价都具有鉴定功能、激励与导向等功能,但也各有其不可替代的评价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发展性评价促教师发展,通过奖惩性评价激励教师进一步发展,让教师在发展中不断学习与提升,在激励中不断起步再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建立新课程视域下教师评价的新机制
1. 评价主体多元化机制
教师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学校管理者,而应是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行(团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这样才能使教师从多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 评价方式团队化机制
学校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是教研组和备课组团队。评价方法团队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性评价中对教师个体的同行(团队)评价;二是在奖惩性评价中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团队的评价。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促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发展;同时,学校将教师个体评价的结果运用于对教研组、备课组团队的评价促团队的整体发展。
3. 评价标准个体差异化机制
教师个体在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评价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循环往复的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应设定个性化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对每位教师提出改进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教师评价应着眼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教师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李志厚.论新课程实施中发展与平衡 的关系[J].现代教育论丛,2005(6): 31-35.
[2]王少非.教育评价范式转换中的教师 评价素养框架[J].教师教育研究, 2009(2):65-69.
[3]许秀娟.论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163.
[4]罗 平,谭宝明.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 教育,2009(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