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子恢:我是农民的知己

2018-10-25阙小琴

党史文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邓子恢土地革命劳力

阙小琴

“农民是我的兄弟,我是农民的知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这是邓子恢一生都在践行的诺言。

分田有方聚民心

“邓子恢领导的溪南苏维埃区域的土地革命,为后来闽西的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龙岩邓子恢研究会会长林韶立说。

1928年3月,邓子恢等人领导后田农民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之先声。同年6月,永定农民暴動爆发。当时已经被调往上杭的邓子恢闻讯,立即赶往永定,了解到永定县委正带领农民武装队伍围城,便建议永定县委将围城的农民武装队伍撤往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之后,邓子恢在永定溪南主持分田工作。

在讨论分田的具体政策时,邓子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闽西从来没有搞过分配土地,中央在此前虽然发布过关于土地斗争的纲领,但是他们没有见过。”林韶立解释说。

田,该如何分?邓子恢认为必须满足农民的经济要求,争取和团结群众的大多数。随后,他一方面深入农村调研,另一方面召集有经验、熟悉土地情况的农民开座谈会,最终根据大多数人的想法,制定了“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政策。

1930年上半年,邓子恢又在这个政策上加了“抽肥补瘦”一条。原来,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邓子恢发现只重视土地数量上按人口平均分配,许多地主、富农就保留了好田,而贫雇农得到的却多是瘦田、坏地。“抽肥补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满足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在东肖率先试行之后,迅速被推行到闽西各县,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在上杭南阳召开联席会议,邓子恢着重介绍闽西土地革命创造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一分田原则。“这一分田原则被推广到了全党土地革命实践中,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原新罗区文联主席张永和说。

多次回乡察民情

“全劳力1年要谷子600斤,半劳力要谷子540斤……”新罗区党史研究室主任符维健拿出了一份邓子恢在1956年冬做的《龙岩县农民生活调查表》,调查是以一家四口人,其中一个全劳力、一个半劳力、两个老少不能劳动为标准,从吃穿用等方面了解农村家庭的生活情况。“一项项做得非常精准,这是邓子恢一贯的作风”,符维健说。

1956年,邓子恢第二次回到故乡。这一次回乡,他带领中央农村工作部调查组,深入农村第一线了解全国实现高级化后的农村面貌。“在短短40天时间里,他不顾年迈体弱多病,拄着拐杖,亲自到白土、西山、铁石洋等地考察,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先后接待群众约700人次,处理来信1400封。”符维健向记者讲述了邓子恢回乡后的工作,“他先后6次向中央报告了考察情况,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为全国‘巩固提高合作社起到了积极作用”。

邓子恢分别在1953年11月、1956年11月、1961年4月、1961年10月等时间多次回龙岩,并深入农村做调查,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龙岩作调查期间,保卫人员为了他的安全,每次出发之前都要携带茶水,他劝阻道:“过去游击战争时代,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送米、送盐、送菜。今天,如果我们不喝群众家里的水,他们心里多难过呀!”这就是“农民知己”邓子恢,他时时刻刻都为农民着想。

(本刊编辑部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邓子恢土地革命劳力
解放战争期间在三大战略区都任过副职的邓子恢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邓子恢毛泽东能托付妻小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邓子恢诞辰120周年邓子恢发中国农村改革之先声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