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背后的隐忧
2018-10-25杨春
杨春
我们都提倡赏识教育。的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一味赏识,对孩子的成长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首先是容易滋生自负思想。
高一学生入校以后,我们发现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出现不听课、不做作业等行为。当教师督促他们改正时,他们会跟教师理论:听课没有什么用,自己在初中时就不怎么听课,老师也不怎么管。不做作业,则是认为老师布置得太容易,做起来简直是浪费时间。很明显,这部分学生已经从过往老师的赏识中获得了极其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在往自大的方向发展。
面对这类学生我常想,在欣赏他们长处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平心静氣地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人如果总是听到夸奖和表扬,很容易忽视自身的弱点,并放大自身优点在群体中的作用,而这不利于个人发展。
其次是容易形成脆弱心理。
顺风顺水,是我们都期望的事。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学生,本就缺少挫折教育,如果还常常处在荣誉的光环下,处在鲜花与掌声中,当打击和困难突然来袭,他们能否承受得起?
记得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一直成绩不错,可是在面临同学与他疏远关系这起突发事件时,却走入了“想不通”的死胡同: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会被别人嫌恶?
我在后来的询问中了解到,该名同学并没有嫌恶他,只是没有注意到他会对于交往如此敏感,疏忽了他的感受。当他发现这个同学情绪不对时,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粗心。
我本以为事情会至此结束,可不曾想,这位同学不仅没接受他人的道歉,还因此背上了思想包袱,后来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导致不得不休学的严重后果。
事后我常想,如果这孩子在之前的成长道路上,能经历一些磨难、挫折,能有老师和家长在旁引导他们主动承受之、积极面对之、努力解决之,是不是结局就会大不相同呢?
最后是容易模糊是非观念。
那时我班上有个淘气包,三天两头总会出点差错,我一次一次地耐心帮他改正错误,可总是效果不佳。后来班干部给我提意见,说我太宽容,纵容了他的坏毛病,“老师,您只管态度硬一点,甚至惩罚也没什么”,几个学生这么建议。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同学又一次犯错时,我在班上“狠狠”训了他一顿,并责令其在班上做公开检讨。同时告知,如果再犯就要自己认罚:打扫卫生一周。
效果让我惊喜。这孩子此后没再犯错,顺利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业,并且考上了大学。
如今想来,像他这般的高中生,已是半个大人,行为表现得再叛逆,内心其实已经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想明白老师批评背后隐藏的“爱心”。
实践证明,教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以恶意中伤及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未尝不可。相反,如果我们发现学生有了缺点,却仍用欣赏的方法去对待,势必让学生对是非对错产生模糊认识。
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多一种方式教育学生呢?
(作者单位:汨罗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