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心灵
2018-10-25谌文平
谌文平
下午放学后,有个女生神神秘秘又带着几分紧张,跑到我办公室报告:班上的女同学W在上音乐课时用剪刀划开手背皮肤,鲜血直流,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形都很害怕,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
我立刻回想起来,W的家长以前也发现过W手上有伤痕,询问是怎么回事。记得当时我听了心里也是一惊,學校里并没发生“安全事故”,W的伤是怎么回事呢?上次后,我曾找W询问,她说是不小心被树枝划破的。现在想来,事情并非如此。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教室,拉起W的手仔细查看。果然,她的左手背上有四五道伤口,还没有完全长好,再细看,另有五六处伤口已经长好,痕迹清晰可见。“为什么要划自己的手?”我问。她支支吾吾地说:“是树枝划伤的。”可在我看来,伤口方向不一,位置随意,多半是有意为之。
我把W带到办公室,跟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为什么要用剪刀划自己的手?”
“不害怕,不疼了。”她沉默了许久,才说:“最近小升初,爸妈逼得紧,自己感觉压力大……还有,爸爸每天都会额外布置许多作业,我不想做,爸爸就不停地骂,我心里很烦躁。”
经过长谈,我明白了她现在采取如此偏执的办法来发泄心中不满和压力的原因:其一,W小时候有偷拿别人东西的毛病,爸爸每次都是一顿打,而同学们在知道她有这个毛病后,偶尔会背着她说些讥讽嘲笑的话,这让性格内向的W有些自卑。其二,父亲是进城务工人员,望女成凤的愿望迫切,对W要求严格但教育并不得法,助长了W的抵触情绪。其三,外婆喜欢唠叨,拿她跟姨妈的儿子比较,说她处处不如哥哥,指责远远多于表扬,让W内心十分失落。最后,六年级的女孩开始对异性有了好奇心,有一次她抄了一首情歌歌词,偷偷贴在自己喜欢的男孩座位上,那男孩并没有回应她,她心里又多了一份伤感。
当晚,我决定家访。在与W沟通时,她内心对父母平和关爱的渴望全写在了盈满泪水的眼睛里。找到了心中渴望,就找到了教育契机。
我与她父母单独谈话,引导他们从女儿手臂上的伤出发,去找回那份平和关爱的亲情。第二天晚上,W的母亲拿着她的手说:“看到你的手伤成这样,我们心里很难过很心疼。”W听到了母亲的“心痛”,亲身感受到父母原来对她依然关爱。
在后来的配合行动中,我建议W的家人:学习任务适可而止;作为长辈,尽量避免摆出威严不可侵犯的架子,要让孩子感到温暖;不要以怀疑的眼光、语气来交流,多给她信心和鼓励;年长的外婆要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也不要处处跟别的孩子比较,只要做好自己即可。
从此,我每天到校,总会观察W的动向,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也经常在微信上与家长互通“情报”。整个六年级,每天见到W,我都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在她身上找闪光点,发现进步就夸奖。时间在慢慢过去,我发现W脸上的笑容多了,和同学也有话可说了,再后来不仅不再回避我,甚至主动找我交流学习情况。
W的心灵“解冻”让我欣慰,更让我思考:很多时候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唠叨,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出现,适时地给予鼓励,对学生的教育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时时用真情与之交心,事事以挚爱对其呵护,终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作者单位:湘潭市岳塘区江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