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研究的“导”“准”“效”
2018-10-25任质彬
任质彬
近年来,我区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教的发展战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宏观决策、队伍建设、业务指导等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力提升我区教育的软实力,助推我区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事业发展水平走在省市前列。我区先后荣获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先进单位、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等百余项荣誉,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教育强区。
一、健全机制,管理重“导”
1.在课题意识上“导”。意识引导着行为,意识的缺陷容易造成行为的失误。就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而言,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不大,做不做课题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没有多大影响,所以课题意识淡薄,不愿做课题研究;二是认为课题研究是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的事,普通教师根本不能做,也不会做,因而不敢去尝试。为此,我区采取的对策是,在课题意识上既注重主观认识层面上的“导”,同时也注重方法层面的“导”,采取课题研究方式推进工作,并借此提升效能与特色建设:强调以课题研究引领事业发展,用科研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科研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凭科研成果彰显办学实力。每年的《年度教育工作要点》《教育工作报告》等综合性文稿,均把教育科研的目标任务与要求摆在优先位置,单列阐述,突出强调;还将教育科研作为重点指标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中小学区级骨干教师年度考核的项目内容;始终把强化课题意识作为关键之策,在每年召开的全区教育工作会、教育教学年会、教育科研专题会等区域性大型会议上,对学校、教科室、教研组、一线教师,鼓励开展小课题研究,采取由点到面的形式,通过课题成果推广、典型案例示范等专项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认识,逐步推广,使教科研最终成为各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以及每位教师的份内工作。目前,我区避免了课题研究“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即申报课题热、结题评奖热、研究过程冷)。全区上下在课题研究上达成高度共识,形成自觉参与、主动研究的良好课题研究氛围。
2.在流程规范上“导”。在立项评审、开题论证、形成性检查、中期评估、结题评审、成果鉴定、评奖与推广等环节均制订了严格规范的实施办法,出台了《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条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管理与经费资助办法》《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程。这些管理规程及文件在课题实施中成为学校、教师有效操作的实用手册与行动指南,保障了全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在流程规范上,我区不仅重视制度上的“导”,同时也非常重视操作方法上的“导”。在对课题的全程管理中,我区始终把握了解、督促、研究、指导、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而在立项、开题、形成性检查、中期评估、结题等不同管理中又有不同的侧重。如立项与开题论证时,主要针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给予判断和指导;形成性检查与中期评估时,主要就操作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评估指导;结题时则主要针对成果价值与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定等,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区研制的《芙蓉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规程》与科研课题立项、评审等评价标准与量表工具在《中国创造教育》会刊上发表,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
3.在研究主体上“导”。我区在研究主体上“导”的特色是“各尽所能,分层研究”。我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中心、名师工作室的基地作用和学科教研员、名优骨干教师的主体功能,引领学校行政和一线教师自主参与。原则上做到每个教研员、每个名师主持一个课题,校长、骨干教师主持或者参与课题研究,并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各学校校长必须亲自承担或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带头设计课题、独立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领导层每人必须分抓一门学科的科研工作,率先垂范。”确保研应所需、研有所获、研必能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多年来,学校行政亲自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工作,使科研课题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成批量,而不是个别现象;二是深层参与,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作表率;三是促进学校行政向专家型管理者转型,扩大其非权力影响力。
对一线教师,我区鼓励开展小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各学校每期都对老师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组织汇报交流。
二、科学论证,选题贵“准”
1.紧扣发展定位,把“准”前沿点。课题研究先行于事业发展,才能科学引导、少走弯路。“两基”实现之后,我区提出了“均衡教育”理念,隨即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并出版了研究专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指南》。区委区政府率先提出了“打造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主题,我区随即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的研究与实践》和市级课题《建构均衡发展新体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为载体,探索研究相配套的机制以助力发展。如: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文件,建立了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机制、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机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师资合理流动机制、生源调配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等六大工作机制。近年来为有效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先后试行了“二小”“三小”和“深度托管”模式,建立了“五统一、一共享”的工作机制(即统一办学理念、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研训平台、统一考核评估、共享发展成果)。2015年,我区明确提出“打造芙蓉幸福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发展战略,把“幸福教育”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随即立项并全面开展《区域推进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引导幸福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2.突出解决问题,瞄“准”重难点。“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导向。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需追求高大上,而是将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学科化结合,并针对自身学科实际和基础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组形式进行集体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如:为解决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开展省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出版专著《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并获省二等奖;为解决课程建设问题,开展省规划课题《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出版《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专题聚焦中学版》《课程改革专题聚焦小学版》三本专著,并获省二等奖;为解决教研室工作效率问题,开展省级课题《课改背景下县(区)级教研室职能操作与管理研究》,出版专著《课改背景下县(区)教研室职能操作与管理手册》,并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省一等奖。
3.顺应改革需求,扣“准”创新点。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构成课题的关键性因素。我区在选题方向上注重敏锐性和前瞻性。“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共承担研究的区域性研究课题共23项,基本覆盖了我区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改革领域。我们研究的几乎每个课题都顺应了改革需求,扣“准”了某个创新点。如国务院公布了《教育发展纲要》,强调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我区紧扣教育公平选择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的研究与实践》和《建构均衡发展新体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分别作为教育部规划课题和长沙市规划课题进行研究,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注重推广,运用求“效”
1.在交流推广中求“效”。课题成果只有推广运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我区通过成果推广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集中推广我区及基层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以达到互促互进、共同运用、共同提升的效果。
区域层面,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推广模式,即“教科中心评价推选优秀成果———举办优秀成果发布会(课题负责人介绍、其他学校相关负责人学习、交流)———各学校相关负责人制定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有力保障了成果在类似区域和单位得以推广。目前,我区重点推广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专题式小学美术教研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的策略研究》等60多项;其中,育才学校的课题《魅力园体验课程》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进行交流,大同小学的课题《小学生职业体验式公民素质教育研究》进行了省级推广交流。学校层面,定期组织全区各“手拉手”学校开展科研课题成果互换推广活动,以便相互应用科研成果。同时,各学校之间也经常自主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活动。
通过交流推广,我区的科研氛围更浓了,科研课题立项的级别不断提升,成果质量也越来越高。推广交流使课题成果得到充分验证,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样本参考。同时,实现了智慧和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教育的总体品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全区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信心和兴趣,提高他们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
2.在成果物化中求“效”。成果物化才有意义,才更方便指导实践。我区着重引领学校将优质科研成果进行不同形式的包装和物化,使之成为更便于运用和推广的“真成果”。一方面,将优质课题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区学校校本课程53项,其中20项是由课题成果转化而来。如湘一芙蓉中学的《幸福教育〈人文素养篇〉》、大同小学的《创造发明》、育才小学的《魅力园体验课程》、双新小学的《羽毛球》等。另一方面,将优质课题成果转化为特色项目。目前我区特色项目共64项,其中48项由课题成果转化而来。它们都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深度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作为特色项目进行推广应用的。如育华小学的《武术》、马王堆小学的《马王堆西汉文化》、曙光路小学的《地方戏曲》等。此外,还将优质课题成果编撰成册,使推广对象更易接受、易操作。如编撰《芙蓉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推广文集》,涵括了我区“十一五”期间36个优秀课题成果;编撰《芙蓉区“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推广文集》,涵括了我区“十二五”期间23个優秀课题成果。近三年,我区学校其他科研物化成果颇丰,学校教师参与编写并出版的专著60本,教师发表论文228篇,全区师生所获市级以上荣誉多达15000多项。
成果物化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区基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等难点问题,同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支持。还让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获得感与自豪感,逐步将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除此之外,还丰富了我区教育成果,形成更丰厚的教育文化积淀。
3.在实践运用中求“效”。一方面,注重将课题成果运用于区域教育发展实践。如我区正在全面推进的《区域推进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既顺应了课改发展的需要,又紧密结合了区域教育“打造幸福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发展战略,有效克服了“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在该课题的引领下,我区整体构建了“公平优质、开放多元、民主和谐”的幸福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全方位开展“幸福校园”创建、“幸福教师”培育、“幸福课堂”创设、“幸福学生”培养等四个研究项目。该课题研究在我区推进效果良好,成果日渐丰厚,影响力正在扩大。另一方面,注重将课题成果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如通过课题《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提出了“有效培训”六大策略,即培训方向的聚焦课堂策略、培训内容的动态调适策略、培训方式的主体参与策略、培训过程的问题导向策略、培训组织的统分结合策略、培训资源的远程共享策略。目前,这些策略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活动中。
从社会反响来看,我区的课题成果在实践运用中卓有成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就我区的教育成就和幸福教育的推进成效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省教育厅曾发文号召全省认真组织学习我区的经验与做法。我区典型经验多次受邀在全省、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讨会、全国研训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用课题成果来指导实践,能为区域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内涵发展和幸福教育给予有效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质效。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