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2018-10-25董希会朱伟伟鲁豪果
董希会,朱伟伟,鲁豪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自发性气胸指的是在无外源性或介入性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脏层胸膜或肺脏实质发生破裂,从而导致气体在其胸膜腔内蓄积的疾病,该疾病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1]。胸腔镜手术是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最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而为了确保手术的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在手术治疗期间临床还需给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2]。该文以在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8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了康复护理对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8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自发性气胸临床诊断标准及胸腔镜手术适应证;(2)患者依从性均良好。排除标准:(1)存在胸腔镜手术禁忌证及凝血功能障碍者;(2)存在精神障碍疾病者。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为自愿加入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分布:47~73 岁,平均年龄(56.4±2.3)岁,其中原发性气胸21例、继发性气胸20例;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分布:46~75岁,平均年龄(56.8±2.2)岁,其中原发性气胸22例、继发性气胸1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气胸类型等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给患者提供常规的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卧位指导、雾化吸痰及心理护理等。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增加三个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1)第一阶段,待患者术后清醒、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以促进其全身肌肉放松,然后指导其进行缩唇呼吸(闭嘴用鼻吸气,缩口唇做口哨状,再将气体缓慢呼出)和腹式呼吸(闭嘴用鼻深呼吸,屏气后再将气体缓慢呼出)锻炼,3~5遍/次,每隔2 h进行一次缩唇呼吸和(或)腹式呼吸锻炼,另外,还需鼓励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动作锻炼[3]。(2)第二阶段,术后1~3 d,护理人员可采用呼吸训练器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立位或坐位,用鼻深吸气、屏气,缩唇缓慢呼气,然后利用肺量仪尽力吸气,再将含嘴移开,采用缩唇方式缓慢呼气,而后依次循环锻炼至 20~30 min,1~2 次/d,另外,还需指导患者进行上肢的握、举、拉运动和下肢的抬、蹬动作锻炼。(3)第三阶段,术后4 d,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锻炼,锻炼过程中逐步增加其步行速度和距离。另外,告知患者术后3个月内不可进行强度过大的运动和重体力劳动[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 (采用肺活量检测仪检测)、通气储量(通气储量=(最大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通气量)等肺功能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水平及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水平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水平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水平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第1秒时间肺活量(mL)护理前 护理后通气储量(%)护理前 护理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2816.4±98.3 2800.8±98.5 0.699>0.05 2914.5±100.2 3204.6±106.7 12.690<0.05 88.6±8.1 89.1±8.0 0.281>0.05 90.3±8.2 101.4±10.3 5.398<0.05 11.4±1.6 7.5±1.2 12.486<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9%)明显低于对照组(22.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特殊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按照不同的致病因素,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气胸,该类气胸主要因肺大疱破裂所致,另一种是继发性气胸,主要因肺结核、慢肺阻、肺炎等疾病所致[5]。两种类型的自发性气胸均可引发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还会导致患者肺部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案和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6]。
目前,临床研究已证实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性,但是,受手术侵袭操作、全麻等因素的影响,可引发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如切口疼痛、体力不足等,而机体疼痛又会改变患者的呼吸模式,使其呼吸频率加快和潮气量减低,从而导致其机体难以保持足够的通气量,这样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同时还易导致其气道关闭而产生肺不张[7]。因此,为了改善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就需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如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锻炼,可促进其肺复张和利于引流,指导患者采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则能促进其术后的通气功能储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改善,从而有助于其肌力和肺活量增加,因此,胸腔镜手术后对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的肺功能尽早康复[8]。并且,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研究还证实,呼吸训练能够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胸廓活动增强,从而促进患者的吸氧量和肺活量增加,另外,其还能对患者的循环、神经和消化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进而能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9]。
该研究中,对两组对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通气储量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3204.6±106.7)mL、通气储量(101.4±1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914.5±100.2)mL、(90.3±8.2)%,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7.5±1.2)d明显短于对照组(11.4±1.6)d,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4.9%)明显低于对照组(22.0%),与李林倩[10]等人研究报道中得出的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7%)显著低于基础护理组(22.2%)结论基本一致,说明了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对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同时还能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其预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