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语》黄帝二十五子之“苟”姓考辨
——兼论“荀”与“荀”姓源流

2018-10-25孙家愉

关键词:青阳文王国语

□孙家愉

[内容提要]《国语·晋语》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荀”姓为其一。考之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这里的“荀”姓当为“苟”姓。后代又有其他诸姓氏并入“苟”姓。荀,本为上古诸姓氏之一,因周文王子所封之郇国而得为姓。“荀”在西周金文中作“”,后分衍郇、筍、荀、笋、芛,又省作旬。在姓氏上,郇、筍、荀三姓同源,三字亦为同源字关系。

《国语·晋语》云: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箴、任、滕、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青阳,方雷氏之甥也与夷鼓夷鼓,彤鱼氏之甥也皆为己姓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箴、任、滕、荀、僖、姞、儇、依是也。”[1]

杨希枚先生虽然对这段史料作了详细分析,但也并未专门论及“荀”姓的有关问题。关于这里的“荀”姓,今所能见之《国语》多作此,唯徐元浩的《国语集解》作“苟”,其注则谓“荀”当作“苟”。盖其据王引之《经义述闻》于“荀、依”条下所谓“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的论断也[2]。从今日所见之材料来看,更能证明王氏所言。

从《史记·三代世系表》我们可知,从黄帝到文王的世系为:

是然,文王后于黄帝之世远也,则黄帝二十五子所得之十二姓不当有“荀”姓,其更不得为黄帝之子姓。那么,黄帝二十五子中之“荀”姓当为何姓呢?按,此十二姓之“荀”姓正当为“苟”姓。苟与荀形近,故而讹为“荀”,徐元浩《国语集解》正谓“荀”当作“苟”。

奏四土于苟。(合集21091)

燎于苟。(合集32294)

蒋大伟看着手里的名片,念:新东方电子商场十八层。弄了半天还在地球上面,听说有上火星的,还没听说往地下移民的。蒋大伟转身把名片还给郑馨,郑馨没接。蒋大伟收回名片,故意做出撕的样子:这样的人撕票算了,省得留着闹心!郑馨又突然起身,蒋大伟:露馅了吧?还是没断了那片心思!蒋大伟把名片扔到车窗下:先缓刑两天吧!

贞,男苟亡祸。(合集21954)

庚辰卜,贞,男苟……亡祸。(一期前8.7.1)

前三条卜辞中的“苟”,在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刘兴隆先生的《新编甲骨文字典》里,都解释为“神祗名”。后两条卜辞中的“苟”,前者,刘先生解释为“卜辞疑人名”;后者,徐先生解释为“方国名”[4]。从某种意义上讲,“神祗名”就是广义的人名,而对于“方国名”,又自然地可以与人名联系在一起。因在中国古代以封国为姓氏的更是不乏见,故“苟”在甲骨文中已经具备成为姓氏的可能性,或已经为人名姓氏。

其次,《元和姓纂》、《广韵》、《集韵》等传世文献均只言“苟姓”本自黄帝之子。苟,在甲骨文中已见其字,且已经见其为姓的端倪,在金文中又见有苟姓。从苟姓产生的时间上来讲,比荀姓更符合为黄帝之子姓,传世文献又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广韵》、《集韵》并云,“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此当是孙愐之语,《后汉书集解》、《后汉书补注》于“苟谏”条下注引此语,并谓孙愐之言[6]。周代时有名苟栾者,《正字通》云:苟“又姓,本黄帝之裔。周,苟栾;汉,苟参。”[7]此又可证春秋楚季苟盘铭文之“苟”为姓氏也。苟姓即为黄帝之子姓,关于苟姓的源起,《康熙字典》引《急救篇》“苟贞夫”的注云:“苟,草名也。所居饶之,因以为氏。”[8]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亦云:“苟氏,《国语》云‘黄帝之后’,有苟宾、苟参。或言以河内多苟杞,因以为氏。”[9]此或可备一说。

正如王引之所言“是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黄帝之后的苟姓,在后世并不常见,更没有分化出其他氏姓,但却有其他姓氏并入者。郑樵《通志》谓:“又若干氏改为苟氏,宋朝登科有苟师颜、苟泽,并滁州人;又有苟毅,易州人;苟全,夔州人。[10]”郑说是也。后世为避讳,多有改他姓为苟姓的,这又有避形讳和避音讳之分。避形讳者,如后晋为避高祖石敬璜之讳,而改“敬”氏为苟氏;避音讳者,如宋代避宋高宗赵构之讳,而改“构”氏为苟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又云:“苟,出自黄帝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一曰苟。……后,后魏代北,若干氏改为苟氏,望出河南。近世有避庙讳,从其偏旁为苟氏,误矣。庙讳偏旁乃苟氏,纪力反,乃转为苟且之苟,于姓氏本源失之愈远。程氏《世谱》云:以河内地方多苟杞,氏曰苟,误矣。胥臣无是语也。”四库本原注云:“案颜师古注:一曰本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为苟氏。”[11]《魏书·官氏志》又记载,北魏若干鲜卑族复姓亦改姓苟氏,其书云:“若干氏,后改为苟氏。”[12]又或云,自勾氏加“艹”字头为苟氏。

在古文献中,不乏“郇”、“荀”互用之例。如《潜夫论·志氏姓》“大夫郇息事献公”,汪继培笺谓:“《左传》‘郇’作‘荀’。”《左传》所谓“荀侯”者,《风俗通义》引作“郇侯”,《汉书·地理志》、《文选·北征赋》注引同。《禹贡锥指》亦云“郇或作荀”[26]。“荀(郇)”又或作邭、珣。桓九年《左传》“荀侯”,应劭引作“邭侯”。《诗集传》亦曰:“邭伯,文王之子。郇侯为州伯也。”《路史·国名纪》“五荀”下云:“珣,郇也。”此荀、邭、珣数字当以“郇”为本字。陈槃先生的《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一)》一文,考辨亦谓“郇或作荀,或作珣,或作筍,或作旬。”[27]

“郇”在铜器铭文中作“訇(询)”、“筍”。西周恭王时有訇(询)簋[28],懿王时有师询簋,马承源先生以此二器为同一人之器。[29]中期有筍侯盤、筍伯大夫盨,马承源先生释筍侯,云:“筍,读为郇,文王子封国。《左传·僖公廿四年》云郇‘文之昭也’,《说文·邑部》:‘周文王子所封国,在晋地。’”[30]晚期有筍侯匜,马承源先生释文谓:“筍侯,即郇侯。《说文·邑部》:‘郇,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晋地。’”[31]所引与前文异,按,今本《说文·邑部》“郇”字下释文唯作“武王”,是其释筍侯引《说文》误也。其字或省作“旬”。陈槃先生云:“有康壶称‘旬君享(嗣)子’,盖字或省作‘旬’。”[32]作为城邑之名的“郇”,字又或作“栒”,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及所引之《郡县志》正作“栒邑”。

“郇”之为古代封国,《说文》以其为“周武王子所封国”,《集韵·删韵》承其说;《广韵》、《五音集韵》、《元和姓纂》则以为“周文王子封于郇”,而《元和姓纂》又进一步明其为“文王第十七子”所受封之国。据此,则“其为文王之子不可知也,继世而下(武王之子)亦不可知也。”[33]前文言马氏引《说文》作“文王”为误,其实不然。在《左传》、《诗》毛传郑笺、《玉篇》中并言“郇侯(伯)”为“文王之子”,段氏《说文解字注》于“郇”下亦云:“‘文’各本作‘武’,误,今依篇韵正。《左传》富辰曰:‘郇,文之昭也。’《毛传》曰:‘郇伯,郇侯也。’”[34]是郇侯当为文王之子。而《逸周书·王会解》之“成周之会,……天子南面立。……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孔注:“唐、荀,国名,皆周成王弟,故曰叔。”梁玉绳先生谓“成”当为“武”之讹,杨盘先生之考更证实其说,并谓“此荀叔,盖即荀国始封君。”[35]《尚书全解》亦云:“《左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又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王之昭也。’”[36]。雷学淇不辨“荀”即“郇”,致其以“郇为文之昭,国在今临晋”,同时又谓“荀为武之穆,国在今绛州”,而以荀郇为二国。据晋公的考证可知,唐叔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王会》篇次唐叔,荀叔于周公旦之上,则荀叔与唐叔,殆于周公为兄弟而同为文昭,非武之穆也。”[37]而历史是否如《元和姓纂》所说为“文王第十七子”所受封之国,则不得而知。

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了作为姓氏的“荀姓”源出自周文王之子所封之郇地,乃以国为姓,其本字为“郇”。

“郇”之为姓,即最初之“筍”姓。按段注《说文》,郇为“周文王子所封国,在晋地。”考之《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出現“筍”字者,凡9器[44],《殷周金文集成》均未言明出土地点,唯《商周青铜器铭文选》言,筍侯盘出自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45],筍侯匜出自山西省闻喜上郭[46]。此两器所出土之地点,恰为古之晋地,正与《说文》所言之“郇”国地望相合。而其中两器之“筍”,张亚初先生正以“郇”释读之,亦其以为筍、郇一字之明证。《康熙字典》又云,郇“又《广韵》‘户关切’、《集韵》‘胡关切’,并音‘环’,亦姓也。唐郇模,《宛委余篇》‘郇越’之‘郇’音‘荀’,‘郇模’之‘郇’音‘环’。”此又当与古音衍变有关。

猜你喜欢

青阳文王国语
走近你,温暖你
青阳参苷元加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化
为文王发愁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读典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青阳参质量标准的改进研究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