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与张宏《止园图》册

2018-10-25刘珊珊

中华书画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张宏册页款识

□ 刘珊珊 黄 晓

一、园林绘画的发展简史

山水画和山水园林一向被视为姊妹艺术,堪称“自然”树干上并生的两朵奇葩。提到山水画,人们常会联想到南朝画家宗炳“卧游山水”的故事。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年轻时遍访各地的名山大川,后来年高多病,他担心无法再出游,于是将生平游赏过的名山胜水都画到居室墙壁上,以便自己“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中国园林的产生也是出于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人们先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建造房屋,比如谢灵运的始宁山居和王维的辋川别业,以便能够随时欣赏周围的美景;后来又在日常起居的庭院里筑山理水,比如白居易的履道里园和苏舜卿的沧浪亭,这样不必长途跋涉,就可以体验山水的趣味。从这个角度看,山水画和山水园林是同源的,它们一个在绢纸上,一个在庭院里,创造出一处缩微的自然,从而实现了人们“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理想。

梳理两者的历史发现,早期的山水画和山水园林主要在各自的方向上发展,相互的影响并不多。南北朝的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尚未掌握描绘自然的方法,因而并不能给予造园具体的指导。到唐朝开始出现专门描绘园林的绘画,属于实景画的一个重要类型,如传为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和传为王维的《辋川图》。中唐时期造园活动兴盛,诗文里经常提到园林画,如王周《早春西园》曰:“如何将此景,收拾向图中。”李中《题徐五教池亭》曰:“凭君命奇笔,为我写成图。”李德裕建造平泉山居,称:“近于伊川卜山居,将命者画图而至,欣然有感,聊赋此诗……”可知将园林绘制成图或借助图画设计园林在唐代已经蔚然成风。园林画在宋代有了很大发展,传世作品如宋代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佚名《独乐园图》(图1)和李结《西塞渔社图》等。

到了元明时期,随着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成熟,两者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精通绘画成为造园家的必备修养,描绘园林则成为画家经常接受的委托。这时期有大量画家进入造园领域,如《园冶》的作者计成少年时先以绘画成名,中年才改行造园;同时造园家也将学画作为训练的基本功,如设计了江南两大名园—弇山园和豫园的张南阳,自幼便跟随父亲学画,成年后“以画家三昧法,试累石为山”,所筑假山“奇奇怪怪,变幻百出,见者骇目恫心,谓不从人间来”,绘画技艺的融入,使人为的假山具备了天然的精巧。在这个时代,将画意引入园林,以画法营造园林,终于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刻。而对画家来说,庭园不仅经常成为他们画作的背景,同时也是很好的绘画题材,我们今天看到的园林画大多由此产生。

二、园林绘画的三种类型

高居翰在《不朽的林泉》中将中国古代表现园林的绘画形式归结为三种:立轴、手卷和册页。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游园方式。

第一种是立轴,通常采用较高的俯瞰视角,如地图般描绘出园林全景。就像画家带领观者来到附近的高地上,从那里指点观看,园中的一切都历历在目。立轴的场景开阔,要素丰富,更接近标识位置、展示格局的“图”,而不同于注重笔墨、讲求气韵的“画”。这类绘画曾在宋代盛行,如传世李嵩的《西湖图》和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后来一度低落,到明清再次兴起;这类绘画有时还与册页结合,放在首页或末页来展示园林全景。

图1 [宋]佚名 独乐园图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明]孙克弘 长林石几图 纸本设色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图3 [清]吴宏 柘溪草堂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立轴的代表作可以清代吴宏《柘溪草堂图》为例,描绘了明代遗民乔可聘位于江苏宝应的柘溪草堂(图3)。此园建在白马湖东的柘溪岸边,图中从左下角折转向上的即为柘溪,宛转汇入上部空阔的白马湖,对岸隐约可以望到远山。右下角有座简易的板桥横在溪上,小舟泊在桥边。访客由此登岸,绕过树木便是园林入口,门洞上方架有方阁,形制独特。门内共有两进庭院:第一进北部为主堂,前出敞轩,临溪处架设曲折的游廊和亲水平台,方便沿溪漫步或驻足赏景。第二进的主体建筑是两层楼阁,为园内观景的最佳场所,既能俯览园内的亭台花木,又能眺望园外的溪色湖光。

第二种是手卷或横轴,一般不高,多为30-50厘米,但往往很长,可达数米甚至数十米,方便拿在手上或置于案头展阅。手卷与中国园林“步移景异”的体验方式相合,逐渐展开的画面宛如园中次第出现的场景,沿着行进路程将前后景致连续展示出来。由于是拿在手上欣赏,手卷比立轴距离观者更近,描绘的园景和活动也更细腻,使观者在视觉和情绪上都能更深地投入其中。

手卷的代表作可以明代孙克弘《长林石几图》为例,描绘了吕炯位于浙江崇德的友芳园(图2)。开卷是上下通贯的山峦,随着手卷展开,沿对角线下降,依次露出远山、城墙、高树,最终引至简朴的竹篱入口。入园后主景是座方形的池塘,池边有茅亭、白鹤和怪石,场景生动;画面上部高大的竹林左右延展,将全园景致绾结在一起。向左穿过第二道篱门,跨过小河进入内园,绕到假山后便为内园主景—石几亭。主人坐在亭中,悠闲地观看僮仆为盆景浇水。从石几亭向左穿过竹林,为第三道园门,游人可由此出园,回到自然山林中。整幅画卷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第三种是册页,一页一页可以散装,也可以合装成册,页数多取双数。册页与中国园林围绕一系列景点进行组织的方式相近。景致是园林的核心,中国古人热衷于将自然山水或园林景致总结为八景、十景、十二景,册页与这种“集称文化”具有密切的同构关系,因此特别受画家钟爱。册页每幅集中描绘一景—如亭榭、池塘、假山等,景致间的联系被淡化,营造出遗世独立之感;画面一角通常还会题写富有诗意的景名,使观者可以专注地单独欣赏。

册页的代表作可以明代沈周《东庄图册》为例(图4),描绘了吴融、吴宽父子位于苏州的东庄,原有东城、南港、稻畦、桑洲、振衣冈、朱樱径、折桂桥和知乐亭等24幅,现存21幅。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Fruitful Site)指出,东庄多栽植实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这在稻畦、桑洲、果林、麦山等页中有鲜明的体现。如“稻畦”主景是金黄的稻田,占了一大半画幅,传递出“秋晚连云熟”的气势,两座茅舍偏在右上角,只用来点明主人的居所。“果林”主景是连绵成片的树林,枝叶间硕果累累,图中偏左有一道溪流,将画面分为左右两处,一小一大,构成对比。沈周特别强调各幅册页的独特性,各景的构图既独立完整又富有创意。

以上三类绘画可视为古代画家为了表现园林景致所作的探索和尝试。三类绘画各有其优点和局限:立轴将园林格局相对准确地呈现出来,有助于观者做整体的把握,但缺少重点景致的细腻表现;手卷将前后各景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观赏体验,但横长的画面扭曲了园林的空间格局;册页是精心选择的景致的集萃,构图精致,要素凝练,但无法表现景致间的相互关系。明清兴盛的造园活动为画家提供了大量绘制园林绘画的机会,他们对各类绘画的优缺点显然亦有体会,不断尝试突破与融合的可能。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①指出,明代园林并非一个静态的整体,而是一段具有多样性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一判断也适用于园林绘画。园林绘画在晚明1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条主要的线索便是“写实程度越来越高,技法和模式不断改进,展示了画家在忠实摹写园貌这一方向上的不断探索和革新”②。与这一变化相应的,是明代园林绘画的创作者,也从早期的沈周、文徵明等文人画家,演变为张宏、吴彬等半职业画家。正是站在园林绘画忠于“写照传神”的思路上,高居翰将张宏和吴彬赞誉为这一领域成就最为突出的画家,两人的代表作分别是《止园图》册和《勺园祓禊图》。下面便以张宏《止园图》册为例,探讨其何以能够成为明代园林绘画的集大成之作。

图4-1 [明]沈周《东庄图册》之“稻畦” 南京博物院藏

图4-2 [明]沈周《东庄图册》之“果林” 南京博物院藏

三、《止园图》册:园林绘画的经典之作

张宏(1577-1652后)是晚明成就斐然的山水画家,现存作品国内各地博物馆藏有90余件,海外藏有20余件。张宏生前已取得很高的声誉。清初蓝瑛、谢彬《图绘宝鉴续纂》称赞他:“笔墨苍古,丘壑灵异,层峦叠嶂,得元人法。石面连皴带染,树木有学堂气。写意人物,神情浃洽,散聚得宜,所写吴郡岁朝图,咄咄逼真,无出其右。”张庚《国朝画征录》称他:“工山水,苍劲雅秀,萧疏淡远,吴中学者都尊之。余尝见其沧浪渔笛图、松柏同春图,不让元人妙品。”姜绍书《无声诗史》称他:“写山水笔力峭拔,位置渊深,画品在能、妙间。”现代学者认为张宏突破了“文人画”和南北宗的藩篱,极具创新性地形成了自己写实的绘画风格,可视为“以画名饮誉苏州的中小名家”③。对张宏研究最深、评价最高的是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他赞誉张宏是“晚明苏州数十年来罕见的出色画家。”④《止园图》册则是张宏获此赞誉的重要作品之一。

关于张宏的生平,明代徐鸣时《横溪录》有一段详细记载。据此可知张宏居住在苏州西南十三里的横溪镇(今苏州市虎丘区)。他少年时代读过书,也曾有求取功名的打算,但仕途并不顺利,后来迫于生存压力转向了绘画。他的作品有古意而不拘泥于古,获得了很高的名声。张宏的家庭异常贫困,而他又事亲至孝,在父母卒后,他不遗余力地照顾弟弟和妹妹。一家老小以及贫苦的亲戚都仰仗他的一支画笔讨生活。他和他照料的人经常处于贫困状态,因此张宏最好的作品都卖给了商贾之家。但只要稍有宽裕,他就很珍惜自己的作品,不肯随便卖人。这则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典型的传统画家形象,他画艺高超,贫困潦倒,但又崇尚气节。

关于张宏绘画的师承,通常认为他的山水画师法沈周,融会贯通后,用苍劲遒逸之笔描绘吴中地区的高山峻岭,在晚明的山水画坛别树一帜。张宏能将近似于西洋写实的技巧运用到传统山水之中,对吴中的风景名胜作纯粹具象式的描绘,这种迥异于前人的画法,为当时沉闷的山水画坛带来了生机。这一点正与蓝瑛、谢彬所称的张宏画风“咄咄逼真,无出其右”相合⑤。

张宏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要属实景画。实景画原为意大利语术语(Veduta),通常以城镇风景或者自然风景为主题,因其极为准确,可以从中辨识出具体的地点而得名。这一特征恰与晚明以来的实景画相近。从沈周的时代起,苏州画家便致力于描绘城市内外的名胜古迹。不过早期的画作往往偏于程式化,多半是在定型化的山水格式中,附加一些可以验证实景的标志物,景物间的距离经常受到压缩,以便将几处不同的地标放在同一幅画作中。张宏继承了吴门的实景画传统,同时又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他注重忠实于视觉所见,通过调整描绘方式,使绘画顺应该地特殊的景致。他的许多作品都可视为画家第一手的观察心得,是视觉报告,而非传统的山水意象。他对细节的刻画巨细靡遗,即使有时描绘一些观者并不熟悉的景致,仍能予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可信感。这一风格的典型实例便是《止园图》册。

张宏《止园图》册绘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共20幅,采用册页的形式描绘了吴亮位于常州的止园。这套图册的创新之处,是在继承册页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手卷和单幅的优点:既着重描绘各处景致,又注意保持前后各景的连续,并专门描绘了止园的全貌。通过对三种绘画类型的融合,《止园图》册对止园进行了全面完整并极富说服力的图像再现。

首先,《止园图》册继承发扬了册页的优点。册页长于对局部景致作细致的刻画。假山是园林中形态最复杂的要素,有鉴于此,张宏用两幅图描绘了假山飞云峰(图5)。第一幅表现假山的南侧与东侧,图中有一条卵石小径,一端连着抱厦敞轩,一端通向假山西侧的拱形石门;整座假山巍峨壮丽,势欲飞舞,上部的两座石峰高耸对峙,有如蟹螯。第二幅表现假山的北侧和西侧,图右可看到前一幅描绘的石门,从门洞穿过后,沿着山北小路绕池而行,可辗转登到山腰的台地上。张宏通过这两幅图将假山繁复变幻的空间明晰地呈现出来。册页中其他各幅,如“大慈悲阁”、“梨云楼”和“华滋馆”等,也对图中主景做了类似的精细描绘,体现了册页聚焦于局部的表现力。

图5 [明]张宏《止园图》之飞云峰假山

图6 [明]张宏《止园图》之园门、宛在桥与怀归别墅

其次,《止园图》册融合了手卷连续性的特点,可以从入园到怀归别墅的三幅图为例(图6)。第一幅描绘了园门外的景致,包括门楼、码头以及沿岸的垂柳,在虎皮墙后能看到一排叶色深绿的松树。饶有趣味的是,这排松树在第二幅的左下角再次出现,仅露出参差不齐的树尖。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册页中通常会省略掉,以保证构图的洗练,但张宏却特地将松树保留下来,以提示前后册页的联系。第二幅的主景是一片竹林,沿水边有两座木桥和一条蜿蜒的小路,这一桥一路在第三幅里再次出现,引向池北的主景怀归别墅。早期的册页如前面的《东庄图》册较为独立,同一景致很少出现在不同页中。《止园图》册则每页都包含前页的部分内容,彼此呼应,将各幅册页连成整体,如手卷般带给观者一种连续游赏的体验。

图7 [明]张宏《止园图》之全景与分景对应关系

最后,《止园图》册还包含一幅全景图,表现了园林全貌。此图以较高的鸟瞰视角展示了园林全景,止园东、中、西三路的布局,池沼纵横的水系,以及园外的长堤和城楼,使观者能够一览无遗。张宏更进一步,还使各分景图与全景图一一对应:如东路中部的水周堂,北部的大慈悲阁;中路的梨云楼和西路的华滋馆等(图7)。仔细比照全景图与分景图,会发现二者的契合度非常高,恰如高居翰总结的那样,张宏“好像是带着一个矩形取景框在园林上空移动,不断从一个固定的有利视角,将取景框框住的景致描绘下来。”⑥

综上所论,张宏《止园图》册在早期册页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他借助相同的景致使前后册页联系起来,并通过全景图统摄起各幅分景图,使整套图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此一来,这套图册便融合了立轴和手卷的优点,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将其视为园林绘画的“集大成之作”⑦。

张宏《止园图》册的这一特点同时引起了美术史和园林史学者的关注。2015年来中国园林博物馆选择止园制作模型,邀请黄晓、刘珊珊主持学术研究。2017年20余平方米的巨大模型制作完成,正式展出。至此,由高居翰发起的止园研究,从张宏《止园图》册出发,最终以模型的形式重现人间,完成了从绘画向园林的跨越,进一步验证了这套图册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注释:

①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风景园林》2017年第2期,第66-76页。

③王颀《谈苏州画家袁尚统和张宏》,《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第27-35页。

④[美]高居翰《山外山》,三联书店,2009年,第42页。

⑤朱万章《张宏及其绘画艺术》,《中国书画》2006年第11期,第4-15页。

⑥[美]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三联书店,2012年,第22页。

⑦崔朝阳、黄晓《晚明时期的园林绘画之变:以张宏〈止园图〉为中心》,《美术研究》2017年第12期,第43-46页。

[宋]郭熙(传)山庄高逸图 188.8×109.1cm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河阳郭熙写。

[宋]赵伯驹 阿阁图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一)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草堂,第一。草堂者,盖因自然之溪阜以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架,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以成栋宇之用,昭简易,叶乾坤,可以容膝休闲,谷神企道,此其所以贵也。及靡者居之,则妄为剪饰,失天理矣。歌曰:山为宅,草为堂,芝室兮蕴芳。罗蘼芜,拍薜荔,荃壁兮兰砌,蘼芜薜荔成草堂。中有人兮信宜常。读金书,饮玉液,童颜幽操长不易。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二)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樾馆,第二。樾馆者,盖即林取材基巅,拓架以加茅茨,居不期逸,为不至劳,清谈娱宾,斯为尚矣。及荡者鄙其隘闻,苟事宏丽,乖其实矣。歌曰:紫岩隈,清溪侧,云松烟茑兮千古色。芳藿蘼,阴蒙笼,幽人架馆兮在其中。卧风宵,坐霞旦,粤有宾兮时戾止。樵苏不爨,清谈而已,永岁终朝常若此。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三)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幂翠庭,第三。幂翠庭者,盖峰巘积阴,林萝沓翠,其上绵幂,其下深湛,可以王神,可以冥道矣。及喧者游之,则酣谑永日,汩其清而薄其厚矣。歌曰:青崖阴,月涧曲,重幽叠邃隐沦躅。幕拊绵幂翠蒙笼,当其无,在庭中。当其无有用幂翠庭,神可谷,道可冥。幽有人兮张素琴,白玉徽兮高山流水之清音,德之愔澹兮冥是心。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四)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洞元室,第四。洞元室者,盖因岩作室,即理谈元室,成自然元斯洞矣。及邪者居之,则假容窃次,妄作虚诞,竟生异言。歌曰:岚气肃兮岩翠冥,室阴户虚兮芳迎。披蕙帐,促萝筵,谈空空兮窍元元。蕙帐萝筵洞元室,秘而幽,真且吉,道于斯兮可冥绎。妙思洞兮草元经,结幽门兮在黄庭。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五)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倒景台,第五。倒景台者,盖太室南麓、天门右崖,杰峰如台,气凌倒景,登路有三,皆可少憩。或曰:三休台可以会驭风之客,邀绝尘之子,轶越真神,涤荡尘杂,此其所为绝胜也。及世人登焉,则魂散神越,目极心伤矣。歌曰:天门豁,仙台耸,杰屹崒兮云荡涌。穷三休,旷一观,忽若登昆仑兮终期汗漫。山耸云间倒景台,舒颢气,轶嚣埃。皎皎之兮自独立,云可朋,霞可吸,曾何荣辱之所及。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六)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桃烟廷,第六。桃烟廷者,特峰秀起,意若桃烟,秘廷杳如仙会,即杨雄所谓爰静游神之廷是也。可以轶越纷世,永洁精神矣。及机士登焉,则寥闻惝怳,愁怀情累矣。歌曰:临泱漭,背青荧,吐云烟兮合杳冥。怳歘翕兮沓幽霭,意缥缈兮会群仙,杳冥仙会桃烟廷,竦魂形,凝视听。闻夫至诚必感兮,祈此巅,絜颢气,养丹田,终仿像兮觌云仙。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七)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期仙磴,第七。期仙磴者,盖危磴穹窿,迥接云路,灵仙仿佛,想若可期。及儒者毁所不见,则黜之矣。歌曰:霏微阴壑兮气腾虹,迤逦危磴兮上凌空。青虾杪,紫烟垂,鸾歌凤舞吹参差。迎鸿驾,揖瑶轩,山中人,好神仙。想像于此欲升烟,铸月炼液伫还年。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八)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涤烦矶,第八。涤烦矶者,盖穹谷峻崖,发地盘石,飞流喷激,积漱成渠,澡性涤烦,迥有幽致,可与智者说,难与俗人言。歌曰:筮矶盘薄兮奔溜碏,漱灵风兮镇冥壑。研苔滋,泉珠絜,一憩一饮尘鞅灭。磷磷泻涟漪兮涤烦矶,灵仙境兮仁智归。中有琴,徽似玉,峨峨汤汤弹此曲,寄声知音同所欲。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九)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云锦淙,第九。云锦淙者,盖激溜攒冲,倾石丛倚,鸣喘叠濯,喷若风雷,晷辉分丽,焕若云锦,可以莹彻灵瞩,幽玩忘归。及匪士观之,则反曰寒泉伤玉趾矣。歌曰:冰攒冲,石丛耸,焕云锦兮喷汹涌。苔驳荦,草夤绿,芳幂幂兮濑溅溅,水石攒丛云锦淙。波跳珠,文结流,有絜冥者媚此幽。漱灵液,乐天休,实获我心夫何求。

[宋]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10开之十)31×83.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金碧潭,第十。金碧潭者,盖水洁石鲜,光涵金碧,岩葩林茑,有助芳阴,鉴洞虚彻,道斯胜矣。而世士缠乎利害,则未暇存之。歌曰:水碧色,石金光,滟熠熠兮濙湟湟。泉葩映,烟茑临,霜月洞,烟景涵,幽有人兮好冥绝。炳其焕,凝其絜,悠悠终古长不灭。祥符乙卯翰林待诏□□□。

[元]赵孟頫、管道昇 鸥波亭图 115×73cm 绢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鸥波亭图。大德八年春三月作。子昂。钤印:赵氏子昂(朱)

[元]王蒙 东山草堂图 111.4×61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东山草堂。至正三年四月望日,为东山良友画。黄鹤山樵王蒙。钤印:黄鹤樵者(朱)

[元]张渥 竹西草堂图卷

[元]张渥 竹西草堂图 27.4×81.2cm 纸本水墨 辽宁省博物馆藏题跋:翠玉萧萧在屋东,主人号作竹西翁。品题莫说扬州梦,好写云间入卷中。山居道人。钤印:贞期(白)

[元]杨维桢、张雨、赵橚、钱维善、陶宗仪 《张渥〈竹西草堂图〉》题咏

释文:竹西志。有骚一章,章十二句。客有二三子,持竹西杨公子卷来见铁崖道人者。一辩曰:“大夏之西,有嶰谷之竹,断两节而吹之,协夫凤皇,此吾公子之所以取号也。”一辩曰:“首阳之西,孤竹之二子居焉,清风可以师表百世,此吾公子之所以取号也。”一辩曰:“江都之竟,有竹西之歌吹,骚人醉客之所歌咏,此吾公子之所以取号也。”道人莞尔而笑曰:“求竹西者,何其远也哉!伶伦协律于嶰竹,未既竹之用也。孤竹二子,饿终于首阳,亦未适乎中庸道也。广陵歌吹,又淫哇之靡,竹之所嫌也。地无往而无竹,不必在淇在渭、在少室在长石。罗浮、慈姥,文竹之所也。公子居云之隩,篠簜之所敷,箘簵之所蕞,结亭一所,在竹之右,即吾竹西也,奚求诸远哉?虽然,东家之西乃西家之东也,竹又何分于东西界哉!吾想夕阳下舂,新月在庚,阊阖从兑至,公子鼔琴亭之所,歌商声,若出金石,不知协律之有嶰谷,饿隐之有西山,骚人醉客之有平山堂也。推其亭于兔园,莫非吾植。推其西于东南,莫非吾美。二三子何求西之隘哉?”三子者矍然失容,惵然下意,逡巡而退。道人复为之歌。明日,公子来请,曰:“先生之言,善言余竹西者,乞书诸亭为记。”歌曰:“望便娟兮云之篁,结氤氲兮成堂。百草棼而易蘦兮,孰与玩斯遗芳。曰美人之好修兮,辟氛垢而清凉。岂大东之无所兮,若稽首乎西皇。虚中以象道兮,体圜以用方。又乌知吾之所兮为西为东?”铁篴道人为李黼榜第二甲进士、会稽扬维祯也。

问讯杨雄宅,深居在竹西。风林宜月影,春日听莺啼。东老应同乐,南邻忆旧题。东风又花草,相与及幽栖。方外张雨。

竹之清,自淇奥诗作知所贵重。晋唐以来,爱竹若子猷、元卿辈,不知其几矣。其为人类,皆如瑶林玉树,洒然风尘之表,所谓(淟)汩迂流,尘胸垢面者弗爱也。至正乙未春,余来浦东张溪,杨君平山爱之,植竹数百竿于西林,结亭苍翠间,扁曰“竹西”,因以为号焉。一日,出示手轴展观,友人杨廉夫作三辩以志之,奇甚,索余诗,僭赋长句,愧不工也。 红紫纷纷眩凡目,子独深居嗜修竹。西林培植造化功,阅岁亭亭立若玉。稜稜老节霜雪余,洒洒数竿烟雨足。高标劲节君子贞,孤坚雅韵幽人独。炎氛一点飞不到,满地浓阴清肃肃。生平不侔千户侯,直欲远继王子猷。元卿三径亦萧散,七贤六逸真天游。结亭松下临清流,竹西名扁志所求。春波荡漾曳文縠,山风戛击鸣苍球。朱檐乱拂翡翠羽,湘帘半卷珊瑚钩。平山家住张溪侧,仿佛当时草玄宅。贞期写作图画看,个个峥嵘扬空碧。旧栽雨露今满林,新长琅玕过百尺。岁寒尚友双髯松,枝干相依如铁石。绿窗浼浼几席润,日对此君成莫逆。松江水滑清涟漪,涟漪泻入青玻璃。玻璃竹色光陆离,醉呼美人歌竹枝。竹枝辞古知音稀,广陵鼓吹作者谁?廉夫三辩尤崛奇。中涵妙趣吾不如,竹西竹西细论之,临风朗诵淇奥诗。月楼赵橚。为竹移家亦苦辛,我如东道竹如宾。石头路滑机锋峻,岘首碑沉感慨新。淡月半窗金弄影,清风一径玉传神。明当拄杖敲门去,爱汝草玄亭上人。至正十五年岁在乙未腊月廿六日,曲江钱维善在胥浦义塾题。岘首借喻广陵今昔之不同耳。

溪上人家多种竹,林西清意属诗翁。湘灵鼓瑟风来巽,凤鸟衔图月在东。一室萧闲淇澳似,此君贞节岁寒同。何当径造谈玄处,静日敲茶试小童。涿郡陶宗仪。

钤印:杨维桢印(白)廉夫(朱)铁崖(白)水南山北(朱)扬子草玄亭(朱)贞居(白)句曲外史(朱)世麐堂(朱)赵氏茂原(朱)澄怀观道(白)江月松风(朱)钱氏思复(白)陶九成(白)

[元]倪瓒 紫芝山房图 80.5×34.8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山房临碧海,□□ 紫芝荣。云上飞凫舄,月中闻凤笙。冰烟生石灶,竹雪洒前楹。谁见陈高士,熙夷善养生。八月廿日,为叔平画紫芝山房图并赋五言。瓒。

[明]沈周 魏园雅集图 145.5×47.5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款识:扰扰城中地,何妨自结庐。安居三世远,开圃百弓余。僧授煎茶法,儿抄种树书。寻幽知不出,过市即巾车。沈周。钤印:石田(朱)沈氏启南(朱)

[明]董其昌 剪江草堂图 94.3×25.5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款识:雪浪云堆势可呼,移将点缀草堂图。谁知王宰剪江手,却似初平叱石符。玄宰。钤印:宗伯学士(白)董氏玄宰(白)

[明]沈周 苏州山水全图·虎丘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虎丘。

[明]吴宽 园居遣兴一首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园门新设不曾关,天意能供半日闲。冻雨一番惊屋漏,晴虹千丈比桥湾。墨翻荷叶诗人句,红绽榴花醉客颜。赖有冷泉娱晚酌,篱根流出更潺潺。园居遣兴一首。吴宽。钤印:原博(朱)吴宽(朱)

[明]文从简 游虎丘诗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春入翠微深,春风吹客襟。相携木上座,来礼石观音。老树积古色,薄云生昼阴。林僧修茗供,默坐契禅心。游虎丘一首。文从简。

[明]仇英 兰亭图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明]唐寅 沛台实景图 26.2×23.9cm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正德丙寅,奉陪大冢宰太原老先生登歌风台,谨和感古佳韵并图其实景,呈茂化学士请教,唐寅。 此地曾经玉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世随邑改井犹在,碑勒风歌字失真。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金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钤印:唐居士(朱)

[明]沈士充 郊园十二景图册·凉心堂 30.1×47.5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凉心堂。钤印:子居(白)

[明]文伯仁 石湖草堂图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雅宜先生书法特妙,尝临祝枝山所书《送杨侯入觐叙》,以俾元宾。元宾入京,携以自随,间属余补写小图,盖当时石湖草堂故事也。因仿佛楞伽寺景,涂抹如右。噫!松声山色,恒切梦想,而雅宜下世已二十年,宁不倍感?若元宾于先师手泽宝藏,不啻和璧,可谓笃于恩义者矣!嘉靖癸丑九月望后,寓金台客次识。友人文伯仁。钤印:五峰(朱)文伯仁(朱)

[明]鹤山老樵 天香深处堂图 26.3×95.4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鹤山老樵。

[清]张宗苍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上册·南山积雪 18×16.5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清]张宗苍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上册·万壑松风 18×16.5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清]冷枚 春夜宴桃李园图 188.4×95.6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臣冷枚恭画。

[清]高凤翰 柳园图意 27.8×69.5cm 纸本设色 山东省博物馆藏款识:柳园图意。南村补写于江上之甲寅初夏。钤印:金膏水碧(白)钝汉(白)癸亥人(白)

[清]王云 休园图(之一)54×93cm 绢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藏

[清]王云 休园图(之二)54×93cm 绢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藏

[清]袁江 梁园飞雪图 202.8×118.5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梁园飞雪。庚子徂暑,邗上袁江画。钤印:袁江之印(白) 文涛(朱)

[清]袁耀 山庄秋稔图 182.5×96.8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山庄秋稔。丁丑春月中浣,邗上袁耀拟意。钤印:袁耀之印(白)昭道氏(朱)

[清]袁耀 山庄秋稔图(局部)

[清]弘仁 芝阳东湖图卷 30×142cm 纸本设色 波士顿美术馆藏款识:癸卯春,弘仁寓芝阳东湖上,寄伯炎居士。钤印:渐江(白)

[清]虚谷 山阴草堂图 29.4×103.5cm 纸本设色 广州博物馆藏款识:山阴草堂图。时光绪十三年正月八日,虚谷写。钤印:舃(朱)心月同光(朱)

[清]禹之鼎 春耕草堂图 30.4×128.7cm 绢本设色 湖南省博物馆藏款识:春耕草堂图。画师马和之笔意。癸巳人日广陵禹之鼎写。钤印:禹之鼎(白)尚吉氏(朱)

[清]俞长策、汪士鋐、庄令舆、陈世倌、缪沅 禹之鼎《春耕草堂图》题诗释文:涝丘风土古蒙城,听遍村村布谷声。最是草堂多占得,花明柳暗正春晴。 负薪沉璧汉时功,暴雨严风此日同。一自使君劳底定,春皋不减画图中。桐翁老先生属题。檀溪弟俞长策。 昔为苍水使,今作劝耕人。图画看如旧,头衔日又新。相门仍棨戟,才子离风尘。岂若村中老,扶犁过一春。退谷汪士鋐题,癸巳八月。……岸岸溪流绕,村村燕语迎。冷风消宿醉,微雨试新耕。涧气侵衣润,花香入座清。草堂归梦稳,一枕故园情。晋陵庄令舆题。……偶对风光忆故丘,好花多在屋西头。柳丝踠地浓阴绿,时有山僮来饭牛。 席帽遮头手挽须,爱君高致与人殊。风尘岂少贤劳者,谁把春耕入画图。海宁陈世倌题。 涝丘村畔烟苍茫。朝来布谷鸣前冈。田家雨足盈陂塘。春泥滑滑蒲稗长。驾犁叱叱牛力强。高田低田齐下秧。隔林人家炊黍香。转头䆉䅉秋风黄。治河使者官道旁。乘橇乘辇劳相望。星轺露冕朱冠裳。何如蓑笠来江乡。心知只爱田舍郎。绿阴高枕眠茅堂。人生一梦炊黄粱。田园之乐何可忘。吴陵缪沅。钤印:俞长策印(白)御世(朱)汪士鋐印(白)退翁(朱)庄令舆印(白)荪服(朱)陈世倌印(白)莲宇居士(朱)半帘花雨(白)臣沅私印(白)湘芷(朱)

[清]钱维城 借山斋图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借山斋图。臣钱维城恭画。钤印:臣钱维城(白)敬事(朱)

猜你喜欢

张宏册页款识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effect for the anode positions on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300W class low power Hall thrusters
册页·即兴
天台册页(组诗)
延庆巨变册页
王来文作品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张宏绘画作品
从“有例”、“有思”到“有效”
清 李觶 花草虫鸟册页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