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医颂德敬生命一抹清新塑校园
——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景观改造规划

2018-10-25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湖北武汉430072

安徽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雕像广场

曾 清 (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湖北 武汉 430072)

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武汉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坐倚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学部源于1943年成立的湖北省省立医学院,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并延伸发展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也是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老校(民国时期的22所医科院校)之一,现在是武汉大学六大学部之一。医学部发展随历经坎坷,但自1957年在武昌马王店、高家湾一带(现址)建校已有60余年。学校现有面积23.14hm2、绿地面积 7.99hm2、绿地率 34.5﹪、绿化覆盖率36.7﹪,已形以成植物造景、道路绿化、建筑周围绿化等不同层次的绿化体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武汉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医学部校园环境及景观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图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1 项目背景图

1.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形式较为落后

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现有基础设施多建于上世纪,由于社会发展及使用寿命的限制,校园道路、小品及环境基础设施已不适应现在使用功能的需要。加之长期的损毁及管理滞后,严重影响校园环境质量的提升。

1.2 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在景观中缺乏表现

武汉大学医学部在近80年的历史长河中,哺育了许多为医学事业献身和贡献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如湖北医学教育的开拓者、老校长朱裕璧,为湖北医学教育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向近敏、廖康雄等专家,2004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传染病学教授桂希恩等等。这些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在景观中缺乏表现,精神文化在校园景观中未得到挖掘和利用。

1.3 景观主题不够明确,维护性较差

通过几代人努力,已形成主席雕像、杏苑、樟树林、朱裕璧雕像广场等景观。但这些景观主题不够明确,景观要素功能及植物的维护性较差。

1.4 空间表现形式单一,使用率低下

校园室外环境及空间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师生需要的群体、半群体、私密的各种个性的活动空间。加之,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连接,造成室外环境的各种用地使用率低下。

1.5 绿化材料杂乱,植物主题不突出

现有主席雕像、杏苑、樟树林、朱裕璧雕像广场等景观主题不够明确,绿化材料杂乱且层次不够分明,没有充分利用植物特性及文化特征突出景观的主题特征。

2 改造原则

2.1 尊重现场地貌

改造,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更适合目前及以后所需要的设计,所以充分尊重现状,在保留现有的基本景观框架、道路、绿化格局等基础条件下,通过突出景观主题、调整空间形式、创造活动空间、挖掘文化要素、注重植物特征利用等创新手法,达到改造目的。(图 2)

图2 景观规划平面图

2.2 强化功能空间

在现有的地貌和基础条件,根据学生生理活动和心理需要,利用绿地的不同形式、植物的围合和开敞尺度、环境小品等造景手法,将现有的单一空间进行改造,打造具有群体、半群体、私密等不同师生群体满足需要的个性化活动空间,强化环境空间的功能特征。

2.3 塑造精神文化

提炼校园在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事迹,挖掘文化素材,通过雕像、环境小品以及植物文化特征等造园要素的表达,塑造校园精神文化。

2.4 突出植物主题特征

结合功能分区及景观特征,在不同的区域,打造不同的植物区域特征,突出植物的主题特征。

3 主要景点改造规划

3.1 入口广场及特色雕塑

图3 入口广场鸟瞰规划图之一

图4 入口广场鸟瞰规划图之二

图5 入口广场鸟瞰规划图之三

从校门、主席雕塑,到主教学楼两侧绿化,全长150m,规划面积0.38hm2。主席雕像虽然为“文革”产物,但学校入口主题景观效果得到社会及师生的认可。改造规划中,以强化入口轴线视觉效果及纪念雕像庄重性为理念,通过加强轴线两侧绿化植物,增加校门与主席雕像之间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绿地,开创道路两侧停留空间,地面重新铺装等技术手段,强化校门的庄重,体现校园文化,创造广场群体聚会、两侧少数停留、道路畅通的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图3-图5)。

杏林是歌颂医术高明的医生。杏林苑位于校大门东侧,建于上世纪末,面积0.46h㎡。现有绿化植物已银杏、球形灌木、草坪为主,绿化层次单一,主题不突出,加之整改景观及空间形式单一,配套的休闲设施,造成使用率较低,降低校园绿地景观效果。规划改造要对植物结构和层次进行调整和补充,突出“杏”苑植物的主题效果。主要做法为去掉杂乱的灌木球,增加大乔木银杏和小乔木杏树植物,并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多元化的种植方式。同时,调整原有布局形式,增设休读设施,创造为师生学习、休息的室外活动空间。(图 6、图 7)

图6 杏林苑鸟瞰规划图之一

图7 杏林苑鸟瞰规划图之二

3.3 樟树林

樟树林景观形成于上世纪,其香樟种植于建校初期,面积0.43h㎡。现有香樟过于繁密,已严重影响到香樟自身正常生长,同时也影响到樟树林地被植物生长。加之,现有小路铺装材料过于简单,材质应用未考虑防滑因素,存在不安全隐患等等。解决措施主要采用间伐香樟,使其有正常的生长空间。其次是调整地被植物,选择耐阴且观赏性能强的宿根花卉,如鸢尾、百合、玉簪等。对现有小路铺装改造为木质地面,增设停留空间。(图8)

图8 樟树林鸟瞰规划图

3.4 朱欲壁广场

朱裕璧教授,湖北宜都人,生于1903年5月22日,1926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赴德留学哥庭根大学,193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底回国,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校任教授。1941年冬回湖北省负责筹建医学院,1943年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恩施成立,为湖北医学院首任院长,为创立、建设湖北医学院和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激励后学,发扬朱裕璧教授爱党、爱国、爱校,执着追求、献身医学的精神,由朱裕璧教授的亲属、校友捐款设置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并于2003年5月在医学部图书馆前修建广场,设置铜像,广场面积0.20hm2。现有人物雕像与整个广场布局规划不合理、地面铺装材质与雕像材质不协调;空间形式单一,缺乏停留、交流空间;周围植物简单,没烘托人物雕像的主题形象等等。采取措施要对整个广场进行重新规划及调整地面铺装,使雕像与广场环境协调;增设交流空间,提高广场利用率;周围绿化以梅花为主,体现学者的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人格风格。(图9)

图9 朱欲壁广场鸟瞰规划图

4 附属设施及专项规划

4.1 主要景点绿化规划

保留原有大乔木,对原有的灌木进行梳理,增加小乔木和地被植物。注重植物的立面层次和空间结构,突出植物的季相特征和主题效应。具体规划见下表。

主要景点主题、空间形式、植物特点一览表

4.2 学生宿舍周围绿化

现有植物杂乱,铺地和设施老化,空间形式单一。主要措施为对宿舍周围植物进行统一规划,去掉杂乱植物,适当增设宿舍周围休息长廊,为学生创造室外活动场地。更换老旧的地面铺装,创造宜人的室外环境。(图 10)

图10 学生宿舍周围规划效果图

4.3 停车场地及垃圾中转站

现有校大门西侧为闲置场地,面积0.50hm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新梳理绿化,保留乔木,去掉灌木。将此处开辟停车场,设计停车泊位60个。同时,考虑到原生活垃圾中转站在体育馆附近(校园中心区),为尽量减少生活垃圾车转运过程中对校园环境产生的污染,规划将校园生活垃圾中转站调整到此处,方便垃圾车的进出,以减少生活垃圾在校园的二次污染。

4.4 环境小品规划

①校大门。在保留原有校门的地点和风格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高度。对原有大门铺装石材色调进行调整,将原有的芝麻黑规划为“武大灰”,与门房建筑及武大本部正门一致,使之协调。(图11)

图11 校大门专项设计图

②导视牌。统一导视系统,根据功能需要,规划3种样式导视牌。基座选用大门一致的石材,导视牌上刻有武汉大学医学部的LOGO,提升识别性。

③廊架。统一采用钢木结构,体积轻盈,方便施工,结构扎实。顶部采用玻璃遮雨,提高使用率。木纹间镶嵌亚克力材质,上面可以记载校园杰出贡献的医疗事迹与成果,起推广作用。为结合不同的地理特征,设计有4种形式,供选择和参考。(图12)

图12 学生休息廊架专项设计之一

④绿地景观灯。在原有照明的基础上,在绿地学生聚集场所增加景观照明设施,提高绿地利用率和安全性。根据景观及功能需要,分别在不同区域设计地灯、灯柱和草坪灯等不同形式。

4 结语

武汉大学从晚清的自强学堂(1893~1897)和方言学堂(1897~1911)[1]算起,至今已有 120 余年历史,虽然历经坎坷,但自从李四光先生在珞珈山(1929)筹建校园至今,形成了依山伴水、绿树成荫、四季繁花的校园景观。由于各种原因,校园绿地及景观发展不平衡及老化等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大学校园景观不断进行改造,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前期在校园景观改造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有从景点改造谈校园环境特色建设[2],有从道路改造提升校园环境质量[3][4],有从校庆活动更新校园环境[5][6]等等。本项目从学校医学的历史文化及学生活动空间着手,提出“崇医颂德敬生命 一抹清新塑校园”理念,通过重要景点及环境专项规划等技术措施,提升校园景观质量。项目已开始实施,逐步推进,相信坚持目标,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景观将得到较大提升。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雕像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在广场上玩
李斌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广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