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 风起浪涌
2018-10-24
清代的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话》中写道:“波漾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刘勰《文心雕龙》中写道:“深文隐义,余味曲笔。”这就是说,文章不宜平铺直叙,而要讲究“隐义”和“曲笔”,把故事写得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料,似潮涨潮落,扣人心弦。在记叙文中,如果叙事平铺直叙,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见头知尾,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老 师:一篇文章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往往很难吸引读者。在文章中增添一点波折,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请同学们谈一谈《智慧的美丽》这篇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
王 霞: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悬念的设置。文章第1段的“我流了泪”是悬念,“我”为什么流泪?这个选手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他能不能顺利过关,美梦成真?这一系列的悬念一直吸引我想要把文章读完。
老 师:悬念在行文中如一块磁石,具有神奇的引力。清代戏剧家李渔对悬念曾有这样的阐述——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在文中铺垫悬而未解的矛盾,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会激发读者欲解开谜底的强烈愿望。
王子露:文章最吸引我的是行文张弛有度。如果我写这篇文章,我会将选手答12道题的情况依次进行“实录”,逐一进行描写。但作者只重点写了选手答第6题和最后一道题的情况。这样有详有略,避免了平均用力。
老 师:写文章时,如果一直按部就班地叙述,故事会显得平淡枯燥,若能适当精选故事情节,就会产生让读者或惊或讶或叹的艺术效果。
刘力泉:文章的情节设置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但也正是因为误解才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选手答最后一道题时,“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故意”让读者误以为他不会,实则不然。这种“误会设置法”增添了文章的趣味。
老 师:选手答到最后一题时,给读者造成一种黔驴技穷的错觉,不料故事的情节陡生曲折,又到另一重天地。其实作者是有意设计了误会。这样的“误会设置法”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显出来,而且能使文章的情节跌宕多姿、魅力无穷,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何 纯:文章中的“虚实结合法”也很吸引人。写选手及他的一举一动是实写;而写妹妹和主持人的“着急”,写观众“我”的“生气”这些都是“虚写”,虚实相生这一手法的运用很得当。
老 师: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掀起一層又一层波澜,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张瑶瑶:这篇文章不惜笔墨写选手在答最后一题时,明明知道只有30妙答题时间,但他却“久久不说话”,后来还讲一些与题目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惹得妹妹着急,主持人着急,我“生气”。时间很快到了,他却一个字也没有回答。看到后来“我”发现“他”心中早已知道答案了,恍然大悟的“我”“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样的描写很有冲击力。
老 师:这里运用了“蓄势法”。作者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积蓄到一定程度,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开闸放水。如果说妹妹和主持人的“着急”和“我”的“生气”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则是开闸放水。最后的抒情画龙点睛,点明了主旨。
老 师: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外,还有突转法、伏笔与铺垫、抑扬法、巧合法等,写作时都可以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