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探微
2018-10-24姚凤
姚凤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要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应致力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教学改革,通过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作用、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支撑作用,增强《基础》课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3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重任,而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基础》课发挥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和时代性,增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高校要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基础》课的育人效果,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基础》课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基础》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1.提升《基础》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巩固理想信念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信息爆炸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高校作为重点拉拢的对象和渗透的目标,高校师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坚定自身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在思想政治上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升《基础》课教师业务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基础》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要用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言谈、深厚的理论渲染学生,说服学生,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教师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须强化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充电和提升,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理论。教师要博览群书,加强马列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掌握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海纳百川,用时信手拈来。要强化教学能力,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做好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学感染力和说服力,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根本
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施教,同时更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牢牢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互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和创造。
1.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学实效性是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互动中实现的,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双向互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行为尤为重要。“学生具有内在的价值尺度和明确的自我意识,能自我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投入、参与程度和自觉接受教育的态度。”[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教育教学的开发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学生情感、意志、能力、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个性化、主体性教育,积极调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使其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中。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实效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做人,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探究问题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增强参与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任课教师要让《基础》课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地探索和探究问题,真正致力于求真、求善、求美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等。
三、创新教学改革,发挥教学手段综合作用是支撑
《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重任,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提升《基础》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关键,调动学生主体性作用是根本。在教学实践中双主互动教学效果愈发明显,而双主互动教学是通过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全面实施和展开的。因此,创新《基础》课教学改革,充分合理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支撑。
1.整合教学内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的实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主线,完美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转化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贴近学生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整合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著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为我们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因和源泉,以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为大学生的成功成才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
2.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任课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参与互动,发挥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的效果,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和计划。运用研究式教学,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此外,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有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专题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灵活运用而不是拘泥于某种模式,能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3.合理利用教学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师要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作设计精美实用新颖的课件,适当添加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介,利用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视频、简洁的文字,使深奥、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直观、赋予情感的鲜活内容,能够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综合思维,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同时,《基础》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平台的强大功能,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教学,加强师生网络平台互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
[4]李腊生,龚萱,闵杰,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40.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