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2018-10-24杨瑞茹
杨瑞茹
摘 要:面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诠释,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承袭延展,是新中国和平外交实践的升华,是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主动担当。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思想;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34-02
五年來,从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到打造中国—拉美、中国—阿拉伯、中非国家命运共同体,再到在联合国发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国走向世界。因其蕴含着合乎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而尽显思想魅力,为推进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方向,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本文尝试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意在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方案。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诠释
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所谓“类”关系,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马克思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存在构成了社会共同体;并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或者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自由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简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衡量一个人财富的多少不是拥有多少金钱,而是拥有多少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指人们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个人命运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今世界,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即将本国人民与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命运联系到一起,追求建立一个共生、共荣、共建、共享和共赢的世界,彰显了中国对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与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高度契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承袭延展
每个国家或民族处理对外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根源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在惊涛骇浪的世界格局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化解错综复杂冲突危机的钥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承袭延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已经深深熔铸到了民族性格之中。关于到底什么是“和”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解释说:“‘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只有一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和”。即“同”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则意味着有差别的统一,“和而不同”讲的是在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前提下,在诸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相比近代西方倡导的构建自由民主思想,“和”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及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即中国与世界相处的一些基本价值原则,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个体力量的弱小,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建区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所以,中国人处事具有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个人”对于“家”“国”“天下”等不同层次的共同体的维系和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从“家”的层面讲要“孝”,从“国”的层面讲要“忠”,从天下的层面讲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责任伦理推到极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和历史担当。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基于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的主体性,体现的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在充满冲突、纷争的当代世界,这种主动担当责任的精神,不啻于人类文明舞台上的一股清流。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国和平外交的时代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理想,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理论探索,为其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被亚非等许多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并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倡导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当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全面深刻认识到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的消长,并与时俱进地深入阐发和实践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论。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好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发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进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论。
在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访问俄罗斯时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阐释关于人类文明的走向问题。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并且多维度、多视角、多意蕴地阐发逐渐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宏大深邃的思想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决议。9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决议,把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纳入其中。11月,第72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第一委员会再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决议。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体现天下情怀的中国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此外,还有“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等新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新概念的背后意味着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主动担当
当前,人类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传统意义上的大国争斗、集团对抗风险总体可控,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人民背井离乡,到处逃难,以致葬身海底。蔓延肆虐的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使多国民众整天担惊受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且难以弥合。同时,全球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生态系统恶化成为巨大威胁。曾经主导世界秩序的西方国家拿不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也失去了改革创新的动力。一系列西方价值观、治理方式和曾经被奉为先进的“普世理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宇宙之问,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应对的一个深刻命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展现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的关切。这一思想继承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不搞零和博弈,奉行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契合了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共同诉求。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种族、文化、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的界限,在表述上相对中性、温和;以谋求全球化的“双赢”或“多赢”为价值诉求,完全顛覆了“国强必霸”冷战思维。努力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不是一个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