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2018-10-24高清宇
高清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而高校也是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本文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而研究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助益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2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展开,这三重规定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构成了社会价值的基准导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厘清二者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价值观都是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历史和文明孕育出的先进理论。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对国家富强文明的追求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之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代的先哲们早已认识到了国家的富强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巨大作用,没有国家的富强就不会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保障,国家的文明才能走得更远。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文明古国,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次,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公平正义是传统道德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论语》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对国家公平提出的要求。在社会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今天,人们急需树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观念。此外,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主张民贵君轻,为保障平民的权益,树立民本思想,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三,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中国传统儒家社会之中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是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礼的外在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沛然莫之能御的内在道德能量外化去体现出天地大道。现代社会对人民的道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更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此外,《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个体不断追求超越与突破的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联系紧密。依靠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联系
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环境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也能找到很多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之处。
(一)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是核心价值观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集体主义的思想特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最前面,舍小家为大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精忠报国都是很好的例子。在高校中,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充分加强了大学生对这四项要求的认知。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国富民强”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富强”这一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外族侵略、国家衰败、民族危机的局面,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苦苦探索实现国家富强的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正是在接受这种教育后,不断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为实现国家的富强目标而积极奋斗的。现代民主的思想产生于近代的西方社会,但中华民族也一直存在着“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到近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再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一脉相承。在如今高校中广泛开展的诵读经典图书系列教育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民主”的认识。《易经》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是中国古代对文明的最早叙述,我们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文明的曙光,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现如今高校开展传统礼仪教育,倡导“讲文明、树新风”,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程度。“和”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和和睦睦”等词,“和谐”便是“和”的概念中的一部分,在国家层面倡导和谐,有利于我们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高校通过开展《论语》读书工程活动,也就使得“和谐”的观念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二)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核心价值观中第二层次的要求。自由是人们的权利,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要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如今的高校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使得大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而且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自由的尊重,也就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佛教文化主张众生平等,传统美德提倡自尊自强,现如今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更加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教学,实现师生平等交流,更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加深对平等的理解。公正的社会是人人期盼的社会,中国古代的民众由于长期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受到官僚主义的压迫,更是十分希望实现社会的公正,如今在高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导学生公道在心、不偏不倚,力求做到充分联系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生活规范。高校通过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章法有度,自成方圆,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内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著名诗句,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爱国情结,我们在高校中开展爱国诗句横幅展示宣传活动,就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高校组织大学生集体参观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这种实地教育使得学生们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敬业”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美德,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也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新时期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宣传传统文化中恪尽职守、乐业奉献的敬业思想,使学生通过新颖的方式受到了教育。古语云:“人无信不立”,我们现在也常说“诚信是金”,可见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历史上就有过“立木取信”“季布一诺”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在高校中开展向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人物学习活动,以诚信人物为榜样,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就很好地培育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善”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具体到个人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友善的人,一个友善的人必定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发推己及人、善心善行的思想,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益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高校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让二者在各自的教育模式下形成互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应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融入其中,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现实依托,通过开展如“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魅力”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衔接,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设置方面,高校要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強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认同。高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利用校内竞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戏剧表演、经典诗词诵读、红色歌曲合唱等等,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融入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的理论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身的实践,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认同。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新时代的人才,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善于认识自己、总结自己和发展自己。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塑造工程,要在学生三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够在感动与共鸣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历史认同,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养成健全的人格,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J].红旗文稿,2009(1).
[4]沈壮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
[5]平章起,郭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对关系[N].天津日报,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