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2018-10-24罗炳锦
罗炳锦
[提要] 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支撑点。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持续推进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加快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茁壮成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是,从近年来实践中发现,一方面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不减,一些地区大胆探索,打造出一批有产业特色、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特色小镇,彰显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快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出现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偏离了特色小镇建设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重要作用的本质。所以,充分认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作用,针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和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问题,研究探讨如何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产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27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支撑点。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持续推进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加快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茁壮成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从近年来的实践中发现,一方面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不减,一些地区大胆探索,打造出了一批有产业特色、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特色小镇,彰显出了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快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了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这些问题偏离了特色小镇建设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重要作用的本质。所以,充分认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作用,针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问题,研究探讨如何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立足产业兴旺,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特色小镇的新兴产业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借助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原有特色产业的小镇就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竞争力,同时原来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小镇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则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特色小镇不仅具有提供旅游服务及相关产品的功能,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独特功能,即特色小镇优越的生活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更容易跨界融合产生新兴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融合发展既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正是具有了这些新兴的产业,特色小镇才能持续确立竞争优势,也才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现有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主要分为“消费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两大类。消费服务型特色小镇以生活服务、健康服务为主导,构建流程标准化、企业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个人和家庭,创造出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新产品或新服务。生产服务型特色小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面向企业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服务、辐射一定区域范围和市场范围。由于特色小镇与乡村联系紧密,在地理空间上一体化,在经济关系上资源互补,在产业链上相互协作。所以,特色小镇能够成为当前带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城镇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二)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城市作为人口、经济、信息、科技等的集聚空间,一直是现代、先进、方便、快捷、高效、卫生等的代名词,而农村虽然随着科技和农业的发展有了较高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其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特色小鎮的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村镇的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为许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同时也促进农民思想意识转变:无论是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必定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不断认识新事物,接收到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利于素质的提高和一些落后行为方式的改正。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建筑遗迹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很多都位于农村地区,有的地方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就可以加强对这些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开发和宣传,弘扬优秀文化,传播优秀思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特色小镇强调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所必备的,这就要求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小镇规划要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融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彰显优美的山水格局和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因此,特色小镇对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近年来,特色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小镇建设,短短几年内,特色小镇建设浪潮席卷全国,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地特色小镇项目已超2,000余个。在特色小镇快速落地的同时,一些地方“长官意志”问题严重,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融资平台”,追求特色小镇建设数量而忽视质量,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急于求成,缺少周密严谨的规划,让特色小镇建设陷入了无“特色”的窘境。此外,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沿用圈地盖楼、物业租售的老套路,“房地产化”问题突出。这些问题既偏离了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也突显出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缺乏“理念”。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应该重视如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注重打造鲜明特色。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前提是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特质。特色小镇不同于普通的行政建制小城镇,一般是基于小镇所在地资源禀赋或其他优势条件,在一定的城镇空间范围内吸引资本、企业、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聚集,形成能够发挥当地禀赋优势、服务于更大范围消费群体的特色产业,以及依靠产业支撑的小镇。这一特点使得特色小镇更能够成为创新和创业的平台,成为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平台;注重打造鲜明特色。在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方向,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保持“特色小镇”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
(二)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控房地产化倾向。推进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长官意志”、“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化”问题,都跟土地直接相关。政府缺钱,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企业缺地,以特色小镇名义拿地容易,成本低。二者一拍即合,于是把特色小镇建设当作融资平台。有的大干快上造景观、炒概念,有的不具备产业基础、盲目“跟风”。所以,在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划定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边界,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鼓励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体育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并结合所在市县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确定供应时序。适度提高產业及商业用地比例,鼓励优先发展产业。科学论证企业创建特色小镇规划,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
(三)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严防政府债务风险。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多元化主体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发挥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和加剧债务风险。我们要以企业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主力军,引导企业有效投资、对标一流、扩大高端供给,激发企业家创造力和人民消费需求。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项目简单堆砌和碎片化开发。发挥政府强化规划引导、营造制度环境、提供设施服务等作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要过度干预。鼓励利用财政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特色小镇建设基金,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统筹考虑综合债务率、现有财力、资金筹措和还款来源,稳妥把握配套设施建设节奏。
(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效推进“三生融合”。要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据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原则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严禁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名义破坏生态,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区域,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严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产业准入关,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间,防止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保护特色景观资源,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按照提升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养生居住区。重点发挥“三大功能”:生态养生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五)坚持产业建镇,实行创建达标制度。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首先要进行产业定位。实现“一镇一业”,“特”就是主攻当地特色产业,而不是其他。“强”主要表现为围绕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将特色产业培育成行业中的“单打冠军”。其次要将特色小镇功能集成“紧贴产业”,“聚”就是特色小镇一定要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大健康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医疗健康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健康养老地产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尽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实行创建达标制度,我们要控制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数量,避免分解指标、层层加码。统一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取消一次性命名制,避免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