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蒙学视域下的儿童阅读
2018-10-24卢翠
卢 翠
1.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2.信阳师范学院文献信息研究所
阅读是伴生着人类产生而产生,“应当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阅读。”[1]阅:《说文》:“具数于门中也。”《段注》:“具者,供置也。数者,计也。计者,会也。筭也。云于门中者,以其字从门也。”阅,即是古人将家庭功名尽数记载于大门的门板,以便浏览的一种活动方式。读:《说文》:“诵书也。”即朗读诗书经文。从阅、读二字最初的意义来看,其都是人类立于符号、文字之上的一种记事活动。如此而来阅读也是儿童获取信息知识的最初来源。
蒙学:统称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专称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本文主要以蒙学的专称为研究对象,解读古时候儿童的阅读实况。
一、“儿童本位”的阅读理念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持此观点,源于教育学上教育对象“儿童”特殊性的发现,典型的莫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3]为此卢梭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要学会等待,体现出对教育对象—“儿童”的尊重。蒙学经典《三字经》及王筠的《教童子法》等,在儿童阅读活动上都有此种阅读理念的体现。
(一)儿童是阅读的主体
王筠《教童子法》开篇就对当时的儿童阅读观提出批判,认为延无知之师教童子,只可谓之猎食。主张“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在这里我们大可不必讨论阅读活动究竟是先读书还是先识字的问题,但却可以清楚地明白清代学者王筠的儿童阅读观的第一要点:儿童阅读教育首先应把儿童视为儿童。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还明确指出“儿童”的“社会人”属性,指出儿童的阅读活动实施的前提需是对“儿童”这个受教育主体的尊重。
(二)阅读活动实施遵从儿童特性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里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儿童的阅读活动需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
“若尚未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八九岁时,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属对,且每日教一典故。”儿童阅读需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三字经》《教童子法》都认为儿童阅读应循序而进,整个阅读活动是一个以少积多,不断积累的过程。“弟于长,宜先知。”“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儿童阅读应重视儿童游戏娱乐的天性,从兴趣上引导儿童。“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儿童阅读遵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段有差异。“但念藏经而已,是废才也;忽然十余岁,便使之作文,岂有生而知作文者乎?是天才也。然其教以文也,仍以废才教之。”儿童阅读需遵从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二、重视儿童分级、分类阅读
(一)重视儿童早期阅读
依据布鲁纳的观点,儿童被视为生来具有好奇心、渴求知识和认识。研究发现儿童在婴儿期就很早地存在记忆,而且他们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从而能够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思考和组织材料。《教童子法》:“不知早教以读书,则古文正有益于时文,至于出丑败坏,屈抑多士,岂非父兄之教不先乎?”《三字经》:“幼不学,老何为?”《增广贤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等都提倡儿童阅读越早越好。
(二)引导儿童阅读经典
“经”:《说文》:“织也。”《玉篇》:“经纬,以成缯帛也。”《礼·经解疏》:“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经,由最初的纺织义引申而为古籍的通称,为此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典:《说文》:“五帝之书也。从冊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冊也。以大冊会意。”即“大本大册的书”,有文献、典籍之意。后二字合用,一般指称古今中外那些各个知识领域中典范、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著作。
经典著作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知识的伟大结晶,是民族人安身立命的典册,阅读经典就是传承、重铸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
1.文本选择经典
《三字经》:“《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教童子法》:“空闲,即告以典故。”《弟子规》:“非圣书,屏勿视。”《小儿语》:“读圣贤书 字字体验。”从《三字经》《弟子规》到《教童子法》等,其都强调了儿童阅读文本需选经典。
2.引导方法灵活多样
《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教童子法》:“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弟子规》:“圣与贤,可驯致。”强调初阅读者,初期打好基础,才可以读诸如“四书”更高层次的经典著作知识,体现古人在引导儿童阅读经典方法上遵循了知识的阅读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儿童阅读经典需精读,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做到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透彻理解。《教童子法》:“必须逐字解到茁实,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汁浆,不至滑过。既能解,则为之横解。”
但儿童身心变化发展阶段各异,引领儿童精读还需引导儿童动口、动手加动脑,《教童子法》:“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三日,又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人即中下,亦无不烂熟矣。”“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三字经》:“口而诵,心而惟”《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精读经典贵专一,《弟子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三字经》:“朝于斯,夕于斯。”
精读经典要养成阅读好习惯,《弟子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强调读好书,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不拖延,不敷衍。《弟子规》:“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读经典需爱书、护书,有条理。
精读经典要善请教,《弟子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精读经典需榜样者激励引导,《三字经》:“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三、重视儿童阅读的精神引领
儿童诵读经典,可益智开慧,完善道德,提升学问,增长能力,开拓胸怀,传承文明,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蒙学视域下虽无素质教育的现代理念,其儿童阅读倡导儿童阅读经典的终极目标“首育人、再致用”,却恰恰与之一脉相承。
育人:儿童阅读经典,可培养担当意识,《三字经》:“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可增长智慧,培养君子风范,《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可抚慰心灵,《千字文》:“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致用:儿童阅读经典,学而有成,久可担当大任,《千字文》:“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可有益于他人,《教童子法》:“设命中无功名,则所学者无可以自娱,无可以教子,不能使乡里称善人,士友称博学。当此时,回想数十年之功,何学不就?何德不成?今虽悔恨而无及矣!不已晚乎?”认为儿童阅读经典久之学问见深,进可坐待功名,报效国民,退而则所学的知识要可以自娱、教子,还可以使乡里称己为善人,士友称己博学。
透视蒙学丛书不难发现,人们对儿童阅读的关注历来有之,虽在关注的历史长河中,对儿童这一特殊的阅读读者群体看法时有不一,但蒙学丛书教材中却始终蕴含着至今我们仍可以拿来指导儿童阅读的方法和理念,值得关注。